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东北部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本区沉积环境特征,划分为4个沉积相,阐明了各相带的特征标志及其相互关系。并从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的特征、分布和沉积相以及韩江三角洲沉积过程,结合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的对比,初步认为南海东北部的沉积物是多次海退和海进作用形成的,其沉积演化模式似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的6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类型与粒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海区的调查范围在东经113°—120°,北纬15°—23°45′。在地貌单元上,包括了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调查站位大致从水深30米起,少数约20米,最大水深达4200米。 采样工具为大洋50型泥斗。在海上采集样品时,对样品作了肉眼观察和概略描述。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基本上按《海洋调查规范》(1975)进行,共取得83个站位的表层底质粒度分析资料(图1)。对于每个样品中>0.063毫米的组成都进行了双目镜观察,以了解底质组成及特征,然后目估各种组成的百分含量。由于陆源碎屑颗粒与生物碎屑颗粒的水动力习性是不相同的,不能将两者的粒度参数和曲线直接作分析和对比。在一些站位的样品中,>0.063毫米的大部分是由生物碎屑所组成的,显然这些粒度参数是不能采用的,以免造成虚假的认识和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南海东北部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选的方法,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个站位点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选分析研究。通过对样品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7个站位点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24.3±52)ind./10cm2,分选出小型底栖动物三个大类群,其中线虫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4.1%),多毛类(0.2%)。本次研究中线虫的平均个体干质量为0.15μg/个;在生物量上,线虫为(32.2±12.96)μg/10cm2,占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58.7%。垂直分布上65.7%的小型底栖动物以及其中最优势的线虫(64.8%)都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cm处。本航次样品中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9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05属,26科,4目,其中发现并描述了2个新种和5个新纪录。主要优势属有Halalaimus、Sabatieria、Cervonema、Molgolaimus和Acantholaimus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70.3%,个体数占72%);雌雄比例为1...  相似文献   

4.
导出二维三层(准三维)潮流与起伏地形相互作用而产生内潮波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分别以M2分潮、K1分潮为策动期波,数值求解南海东北部大陆斜坡对策动潮波的响应。结果表明:台湾浅滩南面斜坡对M2分潮响应最为强烈,东沙群岛东面斜坡次之,其余海域无显著响应;对K1分潮的响应则以一统暗沙东南面斜坡最甚,其次为东沙群岛东南的斜坡,其余海域响应微弱。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北部内潮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导出二维三层(准三维)潮流与起伏地形相互作用而产生内潮波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分别以M2分潮,K1分潮为策动潮波,数值求解南海东北部大陆斜坡对策动潮波的响应。结果表明:台湾浅滩南面斜坡对M2分潮响应最为强烈,东沙群岛东面斜皮次之,其余海域无显著响应;对K1分潮的响应则以一统暗沙东南面斜坡最甚,其次为东沙群岛东南的斜坡,其余海域响应微弱。  相似文献   

6.
海水温盐细微结构的调查和研究,是当今物理海洋学相当活跃的一个分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和采样速率的增加,海洋学家对海水温盐空间分布有了更细致的认识。众所周知,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而且这两个量比较保守,海水水团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此两量,海水的混合过程主要表现在此两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而海流也与温盐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海水温盐分布细微结构的了解和认识,无疑是研究海水性质及其相应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和常用地震软件编写了3个格式转换程序。应用这3个程序和SAC、SU等地震软件得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南澳台和新塘台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得到许多有用的地震信息,证明海陆联测的野外工作和第1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是成功的,为下一步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所于1981年12月—1982年7月对南海东北部海区(112°30′—119°E,18°—23°N)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站位见图1),所获棘皮动物标本共计6615个,经初步鉴定为67种,分隶于5纲,12目,27科,48属,其中未定种及我国过去尚未报道过的新纪录有28种(这些种类有待于继续研究和今后专题论述)。本文仅阐述南海东北部海区棘皮动物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粘土矿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轮在南海东北部进行了系统采样,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电子显微镜照相,对其中48个样品的<2微米粘粒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区内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和物质来源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东北部海水中N2O分布与产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9月18—10月4日调查了南海东北部海水中氧化亚氮(N2O)浓度。表层海水中的N2O浓度平均值为8.40±0.79 nmol.L-1,饱和度平均为123%±11.6%,是大气N2O的源。不同区域表层海水中的N2O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水深200m层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层次海水中的N2O浓度均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浓度由海水表层到底层呈上升趋势。ΔN2O与AOU间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说明海洋内部的硝化作用是产生N2O的主要机制。N2O的海-气通量平均值为0.72±0.36μmol.(m2.d)-1。  相似文献   

11.
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黑潮分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2.
对所收集到的南海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历史资料进行了声速的计算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存在明显的黑潮水入侵南海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及该海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引入δ坐标系,对整个南海海区声速分表层、中层、底层对其自相关指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别计算得到了它们的时空相关尺度。结果表明,4个季节的表层时空相关尺度明显大于中层与底层,中层与底层的时空相关尺度基本一致,而夏季的时空相关尺度明显大于其它3个季节。  相似文献   

13.
黄明祥  陈镇东 《台湾海峡》1995,14(2):124-134
为探讨南海的海水碳酸盐现况,本文利用“海研一号”三个航次(第266、287及316航次)的机会,搜集南海东北角的碳酸盐因子,如温度盐度、pH值、总碱度及总二氧化碳等。南海深层水具有西菲律宾海水深约2200m的水团特性,实测结果显示此两水团的碳酸盐因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滞留时间、无机碳及有机碳分解速率计算结果显示,南海深层水的滞留时间以40a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多个航次声学多晋勒海流剖面议(ADCP)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说明:确有黑潮分支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其流向多为NW向,但强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变化。该分支进入南海后可能进一步分为两支:台湾西海岸附近的N向流和南海东北部的W向流;后者的强度也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测流结果还表明:南海东北部W向流的南侧可能存在着一个涡状结构,而其北面向岸一侧,则有偏E方向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北部海区声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以下简称声速)是海洋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迅速发展着的水下通讯、数据传输、目标检测和定位、识别、导航等方面的技术都与声速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海水中声速的测量和声速分布特征的分析,无论对海洋学研究、水声设备的研制或军事需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的铁,由于它在海洋地球化学中的作用和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此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在许多大洋和海区做过大量研究:如在三十年代初,Thompson等人就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东北部海区的溶解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近年来,海洋学家们对海水中溶解有机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很大的注意。海水中总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是海洋内部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浮游植物的直接分解,死细胞的溶解和部分矿化、海洋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和河流以及大气将陆源有机质搬入海洋等。这些溶解有机物很快被异氧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所利用,可能也有不到10%的溶解有机质变成大分子量的络合物混进难溶的残质中沉到海底。目前,一般采用有机碳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用11种假定情况对南海东北部冬季逆风流(简称冬季逆风流)是否产生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平底,静风假定外,南海东北部大陆坡上有表层海水辐合带形成,该带是产生冬季逆风流的必要条件,经巴士海峡流入的黑潮水加强大陆坡区辐合带,加速冬季逆风流的形成,风应力,大陆坡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决定因素,冬季逆风流对风应力曳力系数(CD)及水平涡动系数(AH)的取值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夏季逆风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39-1978年7月平均风场代表夏季风,数值求解南海流场对风应力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即使盛夏仍有黑潮水经巴土海峡流入南海;风应力与陆坡地形相互作用的影响。在116E以西陆坡上占优势,形成辐射上升,生成低水位带及冷水带,其北侧生成夏了逆风流;116E以东陆坡上,黑潮水占优势,具有向北分量流速的黑潮水在那里辐聚下沉形成高水位带及暖水带,其北侧生成东北向顺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