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沿海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伟  王成金 《地理学报》2016,71(10):1752-1766
煤炭是支撑和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资源,煤炭运输一直是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港口是煤炭运输网络中的关键集散中转节点。本文以中国沿海港口为研究对象,以1973-2013年为时间尺度,刻画沿海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化,重点分析港口煤炭下水与接卸的空间格局演变,归纳总结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然后,采用数理模型和指标,评价港口煤炭下水与接卸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变化;最后分析港口煤炭运输的专业化职能及空间分异格局,揭示煤炭下水港和接卸港的空间关系及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中国沿海港口的煤炭运输格局由“南进北出”模式演变为“全进北出”模式,但接卸职能突出的港口仍然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煤炭下水港集中于渤海西岸,而环渤海地区的丹东、大连、烟台、青岛等港口由传统的煤炭下水港演变为接卸港。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交通地理和能源地理的理论研究,并为中国沿海港口煤炭运输体系的布局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港口体系的职能结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曹有挥  毛汉英  许刚 《地理学报》2001,56(5):590-598
根据1965-1996年完整系统的港口贷种分类统计资料,运用货种区位商,港口分工系数和R型因子等分析技术,对长江下游港口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及其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目前以3个类型4个亚类型为基本特征的职能分工体系已初步显现,但有些大型港口与中小型港口之间职能雷同及有些中小型港口专业货种偏多的现象较为突出。(2)近30年来,各港之间的货种差异逐步缩小,职能趋同的现象确实存在。(3)今后港口体系应逐步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南京港为次中心的多组群,多功能,多层次,多数型的现代职能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伟  纪翌佳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2,41(3):616-632
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港口资源整合所要理顺和优化的关键问题,关系着港口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2000年以来中国港口整体及沿海和内河各区域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从货物吞吐量看,全国范围内的港口和内河港口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沿海港口之间竞争态势显著,而三者在集装箱运输方面均为竞争关系;五大沿海港口群在货物吞吐量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排序为环渤海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内河港口群中,仅珠江水系港口群呈竞争态势;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港口在集装箱运输中竞争激烈;港口供求关系、港口规模结构、港口职能结构、港口规划与管理等是影响竞争与合作关系及竞争激烈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港口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并为港口资源整合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沛然  王成金 《地理研究》2019,38(9):2254-2272
长江流域是中国相对完整的经济区,依托长江的煤炭运输一直是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长江流域港口的煤炭运输职能对揭示长江港口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港口的煤炭运输格局与演化过程,重点分析煤炭进出港空间格局演变,归纳主要特征,测度空间集散水平并总结演变规律。借助区位商和进出港系数,分析了长江流域煤炭运输职能空间分异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不同运输职能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不同阶段下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特征,本文凝练了长江流域港口煤炭运输的空间模式,全面总结了煤炭运输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以此,为长江流域港口的建设与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职能是城市定位、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城市职能具有阶段性、等级性、地域性等特征,论文通过对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把握城市职能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普遍性规律。结果表明:① 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职能特征表现为城市主导职能不断更替,农业社会阶段主要是政治和商业职能,工业社会阶段主要是制造业、商贸和物流职能,后工业化阶段是服务业职能且以生产性服务业职能为主。② 不同城市规模等级的职能特征表现为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职能综合性越强,服务业职能越强。③ 不同空间层面城市职能特征表现为,全球层面,发达国家本土通过城市职能升级,全球产业转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职能,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速工业化,形成工业职能为主导职能,服务业职能地位不断提升;全国层面,城市职能地带性差异较大,东部工业职能依然突出,西部矿业职能、科技职能、行政职能较明显;城市群层面,世界发育成熟的城市群,在区域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以及外围城市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联系和职能分工。中国的许多城市群在中心和外围城市之间也具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中心城市以服务业职能为主,但外围城市之间职能分工还不明确。④ 城市职能演变影响因素方面,自然条件、人口、交通、政府引导、区位等传统因素起基础作用,科技、全球化、信息化等新因素作用越来越大。城市职能演变还受区域分工、产业升级、产业转移、趋同发展等机制共同作用。⑤ 未来研究方面,研究时间上应补充完善长时间尺度和近期研究的城市职能研究,研究内容上应加深城市职能效应、城市职能演变机制和职能优化方面的研究,与国家战略进行融合;研究方法上除了统计分析,还可采用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国沿长江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地位、交通、规模与职能。提出发展沿江与沿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次中心城市、港城横向交通建设,形成港口城市群体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7.
福建港口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斓  伍世代  陈培健 《热带地理》2007,27(3):249-253,283
阐述了福建港湾自然条件和港口开发现状,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分析近20年来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福建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变总趋势呈分散化。这说明了港口间的竞争大于合作,职能结构趋同,因而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福建港口群是当务之急。鉴于此,运用模糊聚类、货种区位商等分析技术,对其体系内的港口等级层次、职能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港口职能分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特征进行了整理.按照优势职能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典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变异期资源型城市,按照突出职能划分为采掘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按照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化程度划分为职能专业化和职能多样化的资源型城市.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多数城市仍囿于采掘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的范畴,并且职能演化缓慢反复.这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铁路主要运输货种之一。根据我国铁路运煤基本特点,基于铁路运输网中的节点(编组站和煤炭下水港口),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连接性等指标对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距离可达性呈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时间距离可达性受线路技术等级、高等级客车开行等因素影响,尽管总体上也为中心—外围格局,但圈层结构明显向华东、华北地区偏移;连接性以阜阳北为中心,呈十字状伸展。②煤炭铁路运输网络连接性最为均衡,时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次之,三者间差距并不明显。③煤炭下水港口空间可达性相近,但时间可达性和连接性有所差异,国铁煤运专线下水港口可达性优于国铁客货混跑线路,企业煤运专线港口可达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19个国民经济行业归并为11个城市职能类型,基于各个城市2003和2017年的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城市基本服务规模测算法和纳尔逊城市职能分类法,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角度,对2003—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职能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从区域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基本职能为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以及软件信息服务,2003—2017年服务业职能明显增强。从各城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职能主要由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承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不均衡,表现为中心城市制造业职能地位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增长较快,专业化水平较高;而其他节点城市则以制造业职能为主导,服务业职能专业化水平较低。粤港澳地区城市职能演变主要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政策与定位、经济全球化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Coal is a basic resource and its use guarante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es and human society. Thus, coal transpor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overall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is system, ports are the vital transit nodes. This study considered coastal ports in China and analysed the evolution of coal transportation from 1973 to 2013. We focu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es. Then, we examined the volumes of coal transported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se amount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indicators. Finally, we analysed the specialized func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rts involved in coal transportation to reveal their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temporal evolution. We fou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al transportation changed from “south input and north output” to “all input and north output”. However, the prominent ports used for coal unloading are still concentrated in area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Coal loading is concentrated on the west bank of Bohai Bay. In addition, some ports around Bohai Bay, such as Dandong, Dalian, Yantai, and Qingdao,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coal loading ports to unloading ports. This study further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o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2.
Coal is a basic resource and its use guarante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es and human society. Thus, coal transpor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overall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is system, ports are the vital transit nodes. This study considered coastal ports in China and analysed the evolution of coal transportation from 1973 to 2013. We focu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es. Then, we examined the volumes of coal transported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se amount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indicators. Finally, we analysed the specialized func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rts involved in coal transportation to reveal their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temporal evolution. We fou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al transportation changed from "south input and north output" to "all input and north output". However, the prominent ports used for coal unloading are still concentrated in area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Coal loading is concentrated on the west bank of Bohai Bay. In addition, some ports around Bohai Bay, such as Dandong, Dalian, Yantai, and Qingdao,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coal loading ports to unloading ports. This study further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ransport geography, and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o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竞争格局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曹有挥  李海建  陈雯 《地理学报》2004,59(6):1020-1027
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竞争格局变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互为因果。作者对近10年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竞争格局变动进行定量测度。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Hirshmann-Herfindahl index) 计算表明:集中化在整个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中已经显现;但集中化过程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港群内差异明显,且在不同时段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偏移-分享分析 (shift-share analysis) 显示:整个港口体系内的箱源偏移增长量一直很大,这既反映在3大港群之间,更反映在各港群内各港口之间;珠三角港群始终正偏移增长,环渤海港群一直负偏移增长,长三角港群先正偏移增长后负偏移增长;上海港在1995~1998年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正偏移增长,但在其他两个时段则为负偏移增长;深圳、宁波2港始终正偏移增长,且偏移增长量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4.
运用港口首位度和修正的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从箱流的角度对1998-2010 年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转型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 集装箱港口体系的重心由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缓慢转移;② 集装箱港口体系总体进入“边缘挑战阶段”, 箱流的分散化成为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变化的主流倾向, 但7 大港区首位港的极辐作用存在显著差异;③ 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呈现低级均衡、单门户、多门户并存的多样化特征, 其中,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集装箱多门户港口区域的空间结构已成事实。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 枢纽港资源瓶颈约束, 边缘港口的设施、服务趋同, 港航企业网络扩展和腹地交通网络拓展与完善等因素是多门户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李贺  李振福 《极地研究》2015,27(3):289-297
东北航线作为北极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西北航线,对于中国而言拥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尤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海运贸易、港口规模等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以东北航线为研究切入点,以环渤海港口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海运航线与港口规模存在密切联系基础上,从微观层面重点分析了东北航线对环渤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及经济效益三大主要指标的影响,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北航线开通前后的环渤海港口进行了综合评分比较,指出东北航线开通不会打破现阶段环渤海港口的整体雁阵模式,但同一层次不同港口的发展位序将会发生改变,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港口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布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来喜 《地理学报》1994,49(5):385-393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1、口岸分类及功能:按口岸的重要性及管理层次分类;按口岸性质及运输方式分类;按口岸所处地带及对外职能分类。2、口岸的基本结构:包括对外运输系统、对外贸易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服务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3、口岸布局与区域开发。4、中国口岸布局四大地域系统:沿海沿江沿边口岸开放地域系统和内陆(沿路)口岸开放地域系统。5、关于改善开放口岸体系的建议:口岸设置要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结合国际大通道建设开辟新口岸,大力发展航空网设置新航空港口岸,沿江内陆区口岸类型要多样化,完善现有开放口岸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电生  张欢  高爱颖 《地理科学》2019,39(4):541-549
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物流水平、金融水平、信息及电子商务水平和港口城市开放水平4个方面对35个规模以上港口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适宜度进行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选出20个适宜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港口。再使用重力P-中值模型测算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适合建立的规模和类型。结果表明: 沿海港口在发展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方面更具优势。 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性聚集”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每种类型的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分布呈现分散状态,这更有利于交易市场为全国大宗商品的供需双方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