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中国大陆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亮  朱竑 《地理研究》2018,37(10):2024-2038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回暖,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重焕新生,但学科所占位置相对边缘。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近年来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从文化区、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民族文化地理,文化景观与文化经济,地方和基于地方的政治,边缘群体研究五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观性的概述和批判性的反思。建立在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之上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需要开展建设性的对话并加以研究。未来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应更加强调跨学科视角和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王敏  林铭亮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182-1195
“神经转向”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的,运用神经机制诠释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超越“社会文化”与“生物神经”的边界,强调情感、身体、“非理性”等的主体特征,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传统”有益于对批判神经科学关于“心智—大脑—环境”的理解产生知识溢出,实现学科交叉的良性循环。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涉及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和非表征理论分析人文地理学中“神经转向”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围绕空间感知、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主题进行介绍。另外,神经科学技术手段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大脑成像、眼动追踪技术已经在地理学科中得到应用,呈现可期的未来愿景。最后,论文提出“神经转向”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作为国际著名的地理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始终致力于地理科学研究、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学科普及推广以及地理课程教学等活动。本文系统引介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官方网站“学校教学资源”栏目,例析“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的内容与特点,探讨其对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景观"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话语,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常被用于解读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现阶段已被广泛引介到自然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代表了地理学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相似文献   

5.
“东突暴恐”事件的批判地缘政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中国网络媒体对其境内"东突"极端分裂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活动的话语实践以及受众群体对此类话语的回应为分析对象,援引批判(流行文化)地缘政治研究理论,利用语义分析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媒体和受众群体作为地理知识生产的场所对新疆及其相关空间的地理意义进行生产和协商的方式,并讨论了由此而生的新疆地理想象与中国政府反恐策略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媒体以文本表征的手段生产了新疆及其相关空间的消极地理知识、建构了消极的地理想象,这些地理意义的产生在受众的"消费"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协商与再生产。此外,这些地理意义的生产和协商与国家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政策始终是一致的,它们是国家制定反恐策略的重要参考消息来源之一。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来讲,将人们日常生活(包括表征和非表征的行为实践)对地理意义的生产过程纳入到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中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研究颠覆了传统的、本体论上的、客观的自然环境对国家政治决策发挥影响作用的地缘政治研究范式,将想象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尝试。此外,从实践意义来讲,本文对网络媒体及受众对地理知识生产的讨论对政府的话语权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相似文献   

7.
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关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晓梅  刘美新 《地理学报》2019,74(8):1680-1694
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关系转向”的兴起,关系地理学(relational geography)应运而生。关系地理学把世界理解为流动的拓扑结构以及相互关联的产物,主张关系思维,强调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动态关系。通过对关系地理学相关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分析发现,关系地理学的产生受到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非表征理论的深刻影响,其重构了空间、地方、尺度与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关系空间、地方关系、多尺度或尺度终结,以及主体间性的地理学概念,建构了新的关于网络、关系和流的拓扑地理。关系地理学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空间扩散与空间发展、主体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身体与健康旅游/地理等内容。此外,基于“人”与“超越人类”,“物”与“重返物质”4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关系地理学可能的研究展望,并对“关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延伸讨论,以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8.
由于技术发展和地理学内部计量革命的兴起,自动化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地理计算学取代。自动化地理学是指通过对一系列自动化工具和技术的综合选择和使用,研究空间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自动化地理学一经提出,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反响。对其审视和批判的角度丰富多样,包括技术、学术、应用、社会政治等多个视角。这些评论和观点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数字环境下的地理表达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果,也从概念和技术上为自动化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时,对于我国GIS学科和地理学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凤君  陈卓 《地理学报》2019,74(11):2230-2242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促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对完善学科建设和促进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以来的交通地理论文为依据,厘清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归纳学科发展的驱动力和趋势,以服务于学科建设。①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阶段、初创阶段、体系形成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逐渐明确了自然—人文—技术交叉综合的应用学科性质,形成了突出的综合性研究特征,根据研究内容、交通方式和空间尺度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② 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是中国交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数据与方法创新、学科交叉需求和国际理论引介对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人文、生态和技术相结合的前沿方向,未来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学科体系和发展方向,以保持学科优势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地理学报》2014,69(8):1224-1233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相似文献   

11.
重建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超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249-1259
地方是很重要的地理学概念。中外学界对地方的研究有丰富积累。围绕地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对中国地理学尤为重要。“重建地方”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重新发现学术研究的“地方”,并将学术与生活、思想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反思和重建生活中的“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主要聚焦于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空间与稳定性的小尺度社区空间。通过运用开放的街景地图、3D-VQGIS等新GIS工具和方法,整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使人文地理与GIS结合有新的方法论与可操作的手段。以地方为主题,人文地理与GIS的结合还将重塑这2个子学科,进而促进地理学发展。未来应该大力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现学科内的交融互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尺度交错的现实问题,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重建地方。  相似文献   

12.
郭文 《地理研究》2021,40(11):3242-3252
浪漫主义是一个历史深厚、定义多元、内涵丰富,且边界实践比较宽泛的词语,同时浪漫主义内涵也具有鲜明的统一性,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以及事物之间差异性意识。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在很多知识领域中均有体现。但在中国地理学界,人们很少将“浪漫”和“地理学”放在一起讨论,似乎放在一起存在用词矛盾。基于文本解析法,以段义孚先生《浪漫主义地理学》为中心进行学术考察,认为浪漫主义地理学是浪漫主义与地理学的辩证融合与实践,不仅是地理学思想中重要的新话语表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地理学精神。地理学作为一门刻画人地关系和空间科学的学科,需要浪漫主义的介入。浪漫主义地理学对能量的敬仰和对道德的热忱,能激发人们上下求索,有利于人类空间实践的价值指引,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并可使人们精神得到升华。在中国响应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空间生产中,当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不应只局限于看似“家政学”的知识范畴内,而应在两极化的价值转化和超越中,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努力关注浪漫主义地理学倡导的价值追求,让孜孜不断的“探求”精神和美好的“可能性”成为地理学崇尚的道德理念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地理学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讨论了女性主义地理学观的建构,并说明了女性主义地理学对更新地理学观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主流人文地理学思潮的潜在影响。在本体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一直直面西方传统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等级制性别化二元论,建构了主张女性和男性在建构社会及社会空间中具有交互性关系的本体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证明了女性及其空间在西方社会中处于弱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动摇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永恒性、普遍性、客观性的预设,阐释了地理学认知过程中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可靠性,并建构了“去中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无论在本体论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当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主流思潮都有一定的中和性色彩,这一倾向使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地理学观演进,以及以人文地理学思想为代表的地理学思想演进中,都具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盛,与其直面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问题不无关联。在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开始发展的当下,注重分析中国女性及其空间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将有助于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并提升其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Imaginative geography is lived. It is grounded in everyday life, embedded in local context, and influences place identity and place making. By using Chinese immigrants in Flushing, New York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multi‐scalar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the receiving nation, city, and neighborhood among immigrants in their everyday work and travel.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fter migration, physical distance is replaced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stance across which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are formed, reconstructed, and contested. In the case of Flushing, the easy access to ethnic resources leads to a superficial exposure to the world outside the community, thus the geographic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 immigrants largely remains imaginative. The imaginative community nurtures a sense of insider‐ness that stands in large contrast with the sense of the outsider‐ness beyond the community, reflected in daily language, racial consciousness, perceived boundaries, and the sense of place among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Flushing.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中心研究课题是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从发展观点来认识地理学。再则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地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地域差异性。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和西方及苏联两大中心的主要地理思潮加以分析,说明了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16.
《Urban geography》2013,34(8):1192-1211
Since the 1960s, large housing estates have shaped the geography of suburbia in many Western and Eastern European c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ocial and spatial meanings of large housing estates within three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in Germany, Poland, and France. Employing discourse theory an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verage of major national newspapers, we identify cross-national and specific national patterns of discourses that (re)produce particular social spaces and distinct social orders. Quant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ces, similarities, and ruptures in various constructions of the meaning of large housing estates. We find that large housing estat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are constituted in print media as threatening places and as places of foreignness located "outside" the "proper society." In contrast, Polish large housing estates are framed discursively as threatened places located in the social "inside."  相似文献   

17.
超越地理学二元性: 混合地理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关美宝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07-1315
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裂,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保持地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沟通是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实现“空间-分析”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沟通的方式方面,地理学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混合使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隔阂的超越。本文阐释了“混合性”的理念在超越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分析二元性中所具备的潜质,并简要总结了混合地理学已有的研究实践,对以“混合性”为基础、面向“后社会-理论、后空间-分析”的地理学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2022,77(10):2633-2649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文地理学文献中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对1998年以来国际人文地理学期刊所刊载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出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家"研究的两个层面:一是家的两重性,即作为物质与想象的家,包括跨界移民和家的重构、特定家屋空间和家的互动、家庭物质文化和家的内在联系;二是家、身份与权力,包括家和身份、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国内地理学对"家"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内需借鉴西方已有成果。西方文献的立足点和研究的起点基本上是个体的家,而在中国,个人隐藏于家中,家成为个人身份外在化的符号,家内的人与物都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家本位意识必然导致对个体的忽视。因而,未来在国内开展的研究应格外重视不同尺度上家的涵义,并以此为起点和立足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