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系统总结昭觉县地质调查工作,科学揭示昭觉县“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与内涵,已经成为昭觉县当前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昭觉县区域背景条件及资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地层岩性、地貌类型为筛选原则,选取了昭觉县5个典型区进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形成了“碎屑岩区山间盆地”“玄武岩区山间盆地”“碎屑岩区侵蚀低中山河谷”“碳酸盐岩区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及“多岩性组合区侵蚀中山河谷”5种典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实践等要素,建立了昭觉县“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并给出了模式构建路径(basic-orientoction-main content-purpose,简称BOMP路径): 以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市、县政府及其下辖乡镇府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查清资源环境禀赋(以综合条件定产)、科学调配水资源(以水促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兴产)、用活用好政策(以市场促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研究结果可为中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秋金  白涛  李金梅 《江苏地质》2023,47(3):339-344
乡村综合地质调查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以江苏仪征月塘为例,结合乡村发展规划与需求,在研究区开展了国土空间利用现状调查、水土环境地质调查、特色自然资源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乡村农田建设、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依据与支撑,探索乡村地质调查路径,为今后构建乡村地质调查工作体系提供思路,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转型发展,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式与路径,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采用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1)初步形成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模式和路径;(2)构建了服务典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地质调查工作机制;(3)探索建立了不同层级双评价、自然资源空间区划和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创新海岸带“地层-气候-构造”三位一体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方法;(4)以服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高质量规划建设和重大工程地质安全为切入点,支撑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与协调发展;(5)大力挖掘区域优质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水资源、地质遗迹和地质文化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学路径;(6)助力红树林、珊瑚礁和沙滩退化等典型滨海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提出基于地质演化和地质过程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科学方案(;7)编制了服务海岸带、重要城市和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相关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图集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地质调查支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省、市、县、流域等不同层级综合地质调查及专题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成果:①揭示了我国典型红壤区地质要素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同岩性控制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带侵蚀与淤积成因要素,提出海陆统筹生态健康评价方法。③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为单元,分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水土流失风险要素,提出水土流失重点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④从地球系统出发,突出岩石与土壤圈资源环境特征,提出地质调查支撑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途径。⑤从“地表基质调查既是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调查,又是为自然资源质量、生态评价提供参数的调查”观点出发,形成了地表基质综合分类和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以上认识可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服务生态文明是新时期赋予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使命,广义上相关调查工作都可称之为生态地质调查。由于处于初期摸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技术规范支撑,生态地质相关调查工作内容不是十分清晰。因此,梳理相关概念的内涵、厘清工作思路、明确调查内容对于实现任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表生地质过程对地表生态发育的制约作用为线索,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生态地质调查的任务与目标,并提出生态地质学属于“地质+”范畴。基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表生地质过程,以地表基质调查为例,从剥蚀区到沉积区将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浅山-丘陵区、河流-湖泊-湿地区、平原-盆地区。根据不同调查单元的表生地质特征,分别阐述相关调查内容、调查手段及布署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地表基质调查的成果表达方式与应用,以期为其他相关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黔西南某地金矿的地质调查中通过对手持GPS的运用实践,总结出应用技术路线。认为正确设置和采集原始点坐标,并计算调查区的校正参数是关键,验证误差评价不可少,乃是精度的保证、应用的基础。利用已知点校正时,原始点数据采集要点是正确设置对应坐标系统的目标椭球,投影设为测区对应的中央子午线,其它参数选项卡全关闭,同时,采集原始点数据时,最好为10次及以上平滑方式、差分3D状态下采集。在调查区实践中,坐标转换方法使用经典的"一步法",计算得到四参数及校正参数数据,并应用于项目工程,用其它已知点验证,其平均偏差为±2.9 m,精度较高,完全符合地质勘查规范的要求。经过参数校正后的手持GPS,完全可以取代地形图人工定点。米级带SBAS功能多星机型实际精度接近亚米级的单星机型,支持多星的手持机定位快,精度高,因此,笔者建议今后使用多星和SBAS定位技术的GPS,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分布于基岩裸露地区,很少涉及覆盖区.为了满足和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未来中国地质填图工作必须向覆盖区推进.所以,利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按照地质填图的要求对海量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是实现覆盖区智能化地质填图的关键环节.以浅覆盖森林...  相似文献   

12.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分布于基岩裸露地区,很少涉及覆盖区。为了满足和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未来中国地质填图工作必须向覆盖区推进。所以,利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按照地质填图的要求对海量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是实现覆盖区智能化地质填图的关键环节。以浅覆盖森林沼泽区为例,充分利用航空磁测、土壤地球化学等结构化数据和遥感影像、地表地质等非结构化数据,开展聚类分析与人机交互深度学习2种算法模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数据的聚类分析无法进行有效的地质单元划分,而利用多源数据进行人机交互深度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预测模型结果图件经检验与实际地质单元基本一致。本次试验,充分利用了机器学习功能和特殊算法,实现了计算机代替地质人员进行地质填图的探索,为森林沼泽区地质填图工作中设计地质图、工作部署和成果总结提供了示范案例,为覆盖区智能地质填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赣州地区白垩纪发育规模不等的红层盆地,且盆地之上人口密集。近些年来,陆相红层盆地干旱日趋严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对地下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及水文地质钻探等手段,研究赣州于都红层地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其富水规律。赣州红层地区地下水主要在构造破碎带、隐伏断裂、地层接触带及层间裂隙中赋存、富集。红层盆地地下水主要受构造控制,地下水勘查和评价应以盆地内红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为基础,红层盆地向斜、单斜、盆缘及断层发育部位是有效的地下水储集区。  相似文献   

14.
李福林 《地质与勘探》2015,51(4):705-712
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1∶5万地质填图中的实际运用,总结了该系统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补充并完善了前人给出的解决办法;同时增加了"P"过程质量控制。此外,借助于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和MAPGIS属性库管理子系统联合操作,给出了对室内补救后"PRB"过程属性库中混乱的属性数据进行快速修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通过“承德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基于地质建造的生态地质调查思路和技术方法框架。按照全域背景(基准)调查—重点小流域调查—生态关键带解剖3个层次开展工作,逐步深化对承德市生态地质特征和作用规律的认知。通过全域1:25万地质建造分析与编(填)图,查明生态地质背景,划分生态地质单元,快速筛选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生态环境问题区;针对筛选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生态环境问题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重点区1:5万调查,以查明优势资源特征,评价生态环境风险;开展重要地质建造典型生态关键带1:1万调查与研究,揭示生态地质系统三维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为综合监测和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构建了生态地质调查“需求—调查—转化”体系框架,依据生态地质调查成果,为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赣南地区是典型的缺水地区,查清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保障区域饮用水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以银坑幅为例,综合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Gibbs图解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研究区97个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并且两者在阴阳...  相似文献   

17.
在矿产地质调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智能矿产地质调查方法,指出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生态系统是与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相关的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应用、用户、标准、规范、智能地质调查云平台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构成的完整系统.智能矿产地质调查的主要步骤包括:智能数据分析、重点工作区圈定、矿产地质数据采集、重点区野外工作、智能找矿预...  相似文献   

18.
赣南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以江西西华山钨矿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流体在各种成矿作用中都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流体包裹体(FI)研究是当前成矿流体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以西华山钨矿为例,结合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对赣南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亚、西亚及东欧国家与中国陆上相通,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廊带。大地构造上,该区跨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全球性构造-成矿域,元古宙至今其经历了多期次裂离、汇聚、增生和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和多期成矿作用,形成了众多世界级金属、非金属矿田和含油气盆地;其石油、天然气、铀、铜、铬、金、锰、铅锌、钾盐、硼、石墨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该区多数国家以资源驱动型经济为主,采矿业或油气工业为支柱产业,对于开展国际地质调查科研合作,交流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的理念与技术,服务和促进本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十分强烈。笔者简要回顾了20年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亚、西亚及东欧国家开展的国际合作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与相关国家在地质矿产综合编图、跨境外矿带基础地质与成矿规律对比,地球化学合作填图、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成果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效,并以合作共建中国-上合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未来与中亚、西亚及东欧国家进一步开展国际地质调查与科研合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西南岩溶区特殊的资源和环境特点为导向,利用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数据,采用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遥感技术系统应用于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提供系列的基础图件辅助岩溶区区域地质填图,提高了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效率。初步建立了适合西南岩溶区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方法体系,快速准确地解译出了岩溶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