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M_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中小地震活动频繁。文中利用连续GPS数据和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上述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过程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关系,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沂沭断裂带周围250~500km、时间窗长为3~10月的地震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呈较好的相关性,最优相关系数为0.74,T检验显示两者显著线性相关;2)两者相关性的空间分布显示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对沂沭断裂带北部至胶东半岛地区及鲁西南—河南交界地区的地震能量释放影响明显;3)研究区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速率V呈M=0.51×V+3.9的线性关系,2015年底—2016年研究区存在地震能量积累现象,2017年发生的长岛震群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简称日本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研究日本地震对该地区地壳运动及地震潜势的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文通过112个连续GPS观测站获取了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日本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得到如下认识:(1)8个定点地球物理观测的同震响应验证了本文同震形变场的可靠性;日本地震的东向拉张使研究区整体上处于张性同震应变状态,但存在局部挤压区域,其中莱州湾至海州湾的挤压条带穿过沂沭断裂带并对断裂带南北两段产生了不同的同震作用,对南段具有拉张作用,对北段产生挤压作用;(2)同震形变场在鲁东隆起和鲁西断块产生了显著的剪应变,地震b值显示上述区域的构造应力在日本地震后增强,因此同震形变场可能改变了这些区域的应力特征;(3)地震矩张量叠加分析显示,同震形变场短期内对鲁西断块、鲁东隆起区和沂沭断裂带南段累积了地震矩,可能有助于上述区域在日本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增强;日本地震对沂沭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矩具有释放作用,或许是该区域地震活动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GPS连续观测数据,利用去周期后的K-L最佳直线拟合方法及站心坐标系下的基线结果,对大陆范围内地块运动状态、山东所处地块与周边地块及沂沭断裂带两侧的相对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日本9.0级地震使大陆东部地块向东的速率加大(6~9 mm/a),偏向板块俯冲区域;(2)山东地区所处地块与其西侧鄂尔多斯地块对日本9.0级地震响应的差异引起两地块间的拉张;(3)日本9.0级地震前沂沭断裂带表现为挤压右走滑状态,而地震后表现出分段特征:北段为挤压右走滑特征,南段为拉张左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4.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东侧的大凉山断裂带作为大凉山次级块体西侧与东侧边界,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活动构造背景.本文意在用有限的形变数据和地震数据两种资料评估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的孕震深度及其地震危险性.采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对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带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了90%、95%和99%不同分位数的小震深度下界值并与GPS得到的闭锁深度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异同点.结果显示,安宁河断裂北段闭锁深度为6.2 km,不到90%分位小震震源深度16 km的一半,表明该段在1952年MS63/4地震后,断层逐渐趋于闭锁;而在6~16 km深度主要以小地震和无震滑动两种形式释放能量,存在深部蠕滑运动.大凉山断裂北段在0~10 km范围内完全闭锁,而10~25 km闭锁程度较弱.安宁河断裂南段、则木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中段和南段均处于完全闭锁阶段,闭锁深度接近90%分位数小震深度的下界值,标准差约为0.94 km.此外,A、B、C三个剖面的反演结果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的运动自北向南具有顺时针旋转特性,与川滇块体顺时针运动特征吻合.大凉山次级块体北、中、南三段边界断裂及块体内部总的滑动速率分别为9.8 mm·a-1、8.9 mm·a-1和8.4 mm·a-1,呈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大凉山断裂南段布拖断裂和交际河断裂积累的能量分别能够发生一次矩震级为MW7.5的地震,离逝时间已经接近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未来100年大地震的发震概率分别为7.1%和5.9%,应对其地震危险性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川滇地区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块体加载”方法和1999-2007年GPS数据,模拟计算该区主要断裂带的形变运动,对比、分析其运动、受力特征和应力积累差异.结合区域强震研究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力学背景.结果显示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保持低变形,右旋错动不超过1 mm·a-1,挤压不超过0.5 mm·a-1,明显低于其他断裂带,但其两侧应力值与其他断裂带相当,主压应力轴与断裂带走向垂直,形成很宽的挤压带,断层面法向挤压应力积累为-333.74 Pa·a-1,为全区最高.揭示1999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挤压应力快速增加,致使实际应力可能处于高水平并诱发地震活跃,期间强震呈丛集性,出现汶川、芦山地震接连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与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沐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东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01- 2012 年的地震观测报告及波形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并利用识别出的重复地震估算了断层深部滑动速率。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清晰展示了沂沭断裂带南北两段及东西两侧地震活动的显著差异,在研究时段内,6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沂沭带东侧的两条断裂上,震源深度分布与研究区的深部构造吻合。根据波形意义上相似地震(cc≥0.8)的定义,识别出了沂沭断裂带及其周缘相似地震共50例,组成相似地震对和多重相似地震对共19组,相似地震对的复发间隔较为随机,从数小时到数百天不等。通过对相似地震对震源位置- -致性的强约束后,基于1组重复地震估算出安丘-莒县断裂在地表以下5.9km处的滑动速率估计值为2.19mm/a,与GPS和地质等浅表观测的滑动速率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将柯坪块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计算,并结合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柯坪块体上发生的ML≥1.6地震重定位后的结果,寻找沿柯坪块体主要断裂带的凹凸体。研究发现,柯坪块体上发生地震的震中主要沿断裂带分布,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存在凹凸体,该区域虽已发生大地震,但依然处于高应力水平,因此初步判定沿柯坪塔格逆断裂带仍存在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威远MS 5.4地震背景与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自贡地震监测中心加强流动监测提高了威远MS 5.4地震序列地震参数的精度和地震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威远MS 5.4地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威远MS 5.4地震为一般主—余型地震,其ρb值异常可能反映了其后将发生资中MS 5.2地震。威远MS 5.4地震序列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震后时间扫描地震学参数均正常,威远MS 5.4地震区近期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并认为威远MS 5.4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荣县—威远—资中地区2018年开始的4—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格点尝试法推断了沂沭断裂带现状构造应力场的分段受力环境,初步分析了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块体在中强地震前后构造应力环境的变化特点。其变化特点为:震前3个区主应力方位值有一个明显的增大趋势;3个区的增大变化为不同步;沂沭带主应力方位值增大出现时间较晚,增幅较大,为阶跃性增大;山东东部的主张应力方位值幅度增大,持续达4年以上,震后3个区主应力方位值出现明显的同步性回落,沂沭带的主应力降幅巨大。  相似文献   

11.
Following the 11 March 2011 Japan MW9.0 earthquake, frequent moderate and small events occurred on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its either side. Using continuous GPS data and a sliding block model, this work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ergy release of these shocks and the block relative motion of either side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equivalent magnitude M from released energy and the two blocks' relative motion are well correlated when earthquakes are selected in a retrieval circle(whose center is the midpoint of the Yishu fault zone)with a radius of 250~500km and using a sliding time window of 3~10 months. The b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 and the two blocks' relative motion is 0.74 and the T test show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2)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locks on both sides affects the energy release in the area from the north part of Yishu fault zone to the Jiaodong Peninsula area and southwest Shandong-Henan border area obviously.(3)Since June 2014,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two blocks on both sides of the Yishu fault zone presents a wave of change, which may be an expression of the accumulation of seismic strain energy in the Yishu fault zone and its two sides.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ivalent magnitude M from released energy and two blocks' relative motion V can be fitted by linear equation M=0.51*V+3.9, showing that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could be released by the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in a timely manner, which may favorable to delay the seismic risk in the study area. It also shows, on the other hand, that earthquake energy was not released so completely in the study area since the end of 2015 to 2016, which is 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dao earthquake swarm in 2017.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垂直摆地震响应的基础上,采用USGS提供的有限断层模型和速度结构模型,运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王荣江研究员开发的(PSGRN/PSCMP)计算程序,分析日本MW 9.0地震和中俄交界MS 6.6地震倾斜场变化,并与垂直摆记录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整理现有地质资料和断层数据,模拟依舒断裂带北段鹤岗周边发生MS 6.0地震时,该地区同震及震后倾斜场的变化,以了解不同震源性质的地震产生的地倾斜变化及对鹤岗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程  张永仙  夏彩韵  吴永加 《地震》2017,37(2):47-56
以日本局部地区(32.0°~46.0°N, 136.0°~148.0°E)为研究区域, 应用图像信息方法, 选用8 a滑动预测窗长, 1°×1°网格为主要计算参数, 系统计算了研究区域内2000年以来的“地震热点”(显著异常地区)并获得了区域内7级以上大震特别是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的热点演化图像。 结果表明: ① 包含MW9.0地震的预测时间窗内, 其震中的邻近网格持续有热点出现, 并且其中有4个连续滑动的窗口中该地震震中所在网格亦存在热点。 ② 在回溯时间段内发生的21个M≥7.0地震中, 除2004年9月5日发生于日本近畿南岸近海的M7.1地震前无地震热点外, 绝大多数在震前皆有热点出现。 ③ 与其他M≥7.0地震相比, MW9.0地震前热点图像分布范围更广, 稳定性更好, 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伊拉克地震发生在我们划分的巴格达地震区,鉴于不同机构提供的该震震级参数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分情况讨论了该震所属地震类型,并分析了巴格达地震区地震趋势.结果表明: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3,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向峰值强度点演化过程中发生的1次显著前震,该区未来将发生MW7.7~8.2(双震型为MW7.5~8.0)标志性地震,目前已接近临界状态;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5,除可能为显著前震外,还可能为标志性地震(双震)之一,若如此两年内该区将发生另一次MW7.5地震;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S7.8,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标志性地震,与我们对该震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相符.我们判断该震不为主震,预测该区未来还将发生MW7.8~8.3(双震型为MW7.6~8.1)标志性地震,目前该区远离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5.
石富强  邵志刚  朱琳  张竹琪  邵辉成 《地震》2019,39(1):155-170
智利俯冲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1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3次8级强震。本文在调研了该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运动学特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中与地震预测预报有关的观测现象,总结了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认识过程。结果显示:(1)智利俯冲带历史地震记录丰富,基于现代大地测量的断层震间闭锁研究深入,近年来多次8级地震均发生在历史地震破裂空段和滑动亏损较大的强闭锁区;(2) 2010年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Iquique M_W8.1地震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兆变化,Maule M_W8.8地震前主要是"一类空区"和"二类空区"的嵌套;而Iquique M_W8.1地震前还伴有b值持续降低,前震活动频繁,GPS时间序列瞬态变化等一系列短临异常变化;(3)同震位错和震间闭锁的空间分布显示智利俯冲带断层摩擦性质复杂;(4)孕震物理力学机制复杂,不同学者不同方法之间还存在一些认识争议。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刘泰  佘雅文  付广裕 《地震》2021,41(4):121-135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 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 反演了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 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 首先, 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 获取了日本MW9.0地震震后5~10年的年平均位移, 该时段的位移几乎完全由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 接着,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5~10年的位移进行反复拟合, 确定了日本MW9.0地震震源及周边地区的地幔黏滞性系数最优解(9.0×1018 Pa·s)。 然后,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 引入黏弹性位错格林函数, 反演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 结果表明, 该地震同震破裂的最大值达到了62.72 m, 同震滑动的总地震矩为4.48×1022 Nm, 相应的矩震级为MW9.03。 由于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位移中包含了同震破裂的信息, 基于黏弹性球体地震位错理论,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反演断层同震破裂, 有效提高了日本MW9.0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可靠性。 最后, 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为同震观测结果缺乏的大地震震后科考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大地震发生之后, 即使在同震期间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 也可以在震后通过对震源区的加密观测积累的震后数据, 使用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优化同震断层滑动模型。  相似文献   

17.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46-154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但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极震区基岩崩塌和滑坡集中带、重新定位余震空间展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NW向虎牙断裂北段,左旋走滑性质,属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断层之一.此外,汶川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次级活动断层上发生了包括2017年九寨沟地震(Mw6.5)、2014年鲁甸(M_w6.2)、景谷(M_w6.2)、康定(M_w6.0)等多次中强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东缘至东南缘各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现今处于中等偏高的应变积累状态,即在巴颜喀拉、川滇等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上具备了发生高震级(M_w≥7.0)地震的构造应力-应变条件,未来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建立含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的大规模非均匀椭球地球模型,计算了2015年9月17日智利Illapel M_W8.3地震同震效应,同时讨论2010年智利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智利Iquique M_W8.1地震对2015年智利Illapel地震的加载作用,进一步分析这3个地震共同作用对南美大陆及周围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影响.结果表明:对此次智利Illapel地震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滑动模型计算的地表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 m,USGS(美国地调局)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约6 m.特大地震影响范围广,南美大陆接近一半区域同震水平位移量级达到0.5 mm;受3次地震共同作用,智利2010年Maule地震南部俯冲带、2015年Illapel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之间俯冲带,以及2014年Iquique地震以北俯冲带,受到10 kPa东西向压应力加载;2010年Maule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共同加速了2015年Illapel地震滑动;1960年Valdivia M_W9.5地震破裂区、2014年Iquique地震和1995年Antofagasta地震之间区域以及2010年Maule地震和2015年Illapel地震的未破裂区重合处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10 kPa,有可能加速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