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及其复杂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全球化、信息化与快速城市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体系,多区位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正处于日益复杂的空间嬗变过程.基于2010年企业名录的总部—分支机构型关联数据,研究构建了330×330的地级以上城市网络连接关系,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来探索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以“北京—上海—广深—成都”为核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不同等级的网络流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②中国城市网络正处于一个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③中国城市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④中国城市的二值点度网络为明显的异配性连接特征,而加权强度网络连接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富人圈”的现象;⑤中国城市网络的层级性并不明显,城市网络的点度和强度的关系呈非线性增加特征.  相似文献   

2.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00-2009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构建中国城市间科学知识网络(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SKN)与技术知识网络(technological knowledge network,TKN)。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研究表明:1 SKN和TKN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SKN节点度数的异质性高于TKN。2两种网络均呈异配性,即城市选择合作对象存在明显择优链接性,知识溢出具有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3 SKN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TKN中心城市层级结构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极化中心。4 S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的合作空间,由最初的沿海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转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间和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合作,区域间知识溢出明显;T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仍多分布于沿海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5 S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的现象,符合时空梯度推移规律,且空间等级梯度逐渐向扁平化转变;T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以等级扩散为主,时空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研究结论为量化知识溢出及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 工具,采用GIS、Matlab 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 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 年和2007 年的Top1、Top5 和Top10 网络(城市联系强度的最大 值、前5、前10 名所连接的城市)为例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可将中国城市划分为北方城 市区、长江城市区、南部城市区3大城市区,形成了“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全国城市网络的联 系方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但 是,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等级性明显,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多核 化发展趋势,即城市网络化发展加强。Top10 网络反映各个城市前10 名的联系方向有所分散,即 呈现“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发展趋势;② 从Top5、Top10 网络与随机网络、空间邻 近网络的对比来看,中国城市的实际网络既具有空间邻近网络这种规则网络的高聚类系数,又 具有随机网络所拥有的稀疏、长距离连接特性,表现为高聚类系数和短路径的双重特性,呈现 “小世界”网络特征;③ 从聚类系数的纵向变化看,2007 年比2003 年的城市网络连接更加分散, 区域的开放程度正在提高;④ 2007 年的平均路径长度稍有下降,说明全国城市网络中城市联系 更为紧密,连接通道增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时空复杂性及生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段德忠  杜德斌  谌颖  翟庆华 《地理科学》2018,38(11):1759-1768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让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复杂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系统描绘了2001~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生长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创新网络规模迅速扩张,在两极分化下涌现出显著的小世界性和等级层次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以三角结构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四边形格局逐渐形成,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城市专利转移的核心三角;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生长与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相关,且受到地理距离的阻抗作用,凸显出强烈的地理邻近性,另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度和产业结构相似度也是影响城市创新网络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13年城市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趋势面分析、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能力高的城市高度集聚在沿海三大区域及内地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时间推移,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推动了创新的区域扩散和空间溢出。发明专利、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水平依次降低,空间集聚程度依次提高,空间相关性依次提高。固定效应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该市的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工业基础、高等教育资源、创新投入、经济外向度显著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且政府支持和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出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6.
刘乐  盛科荣  张杰  王传阳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244-2257
金融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城市的资源获取能力并进一步影响着城市创业活力,金融网络外部性及其传导机制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论文基于中国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和链锁网络模型构建中国城市金融网络,以新增企业数量表征城市创业活力,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在金融网络中的嵌入特征对于城市创业活力的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创业活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更高的网络链接规模、可达性和权力地位意味着更高的城市创业水平;(2)金融网络充当起沟通不同节点城市的管道,节点城市可通过网络链接提升金融资本可得性和知识生产水平2条路径显著改善城市创业活力;(3)金融网络嵌入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具有多维度异质性特征,一方面,随着城市创业水平的提升,金融网络嵌入对城市创业活力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影响;另一方面,相较于东部地区城市,金融网络嵌入更多地影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的创业绩效。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流动空间环境下创业中心发育规律的理解,并为中国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房艳刚  刘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而复杂性是正在被逐步认识的现象。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是城市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城市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系统、城市空间结构与复杂性研究的关系,然后从城市子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复杂性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经济带71个机场城市为节点,构建有向加权的民航城市网络,从网络连接性、连通性、接续性和集聚性入手分析其空间复杂性,利用中断模拟的方式对其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网络联系存在“马太效应”,少数城市承担了主要航空联系,并表现出东西两大空间阵营的“鞍”形格局,“轴-辐”伺服结构尚未完全形成。(2)边缘城市航空连通性强于中部城市,并在云南形成局部航空网络,具有显著的超平面特征。(3)网络韧性总体较强,在节点遭受中断时表现出接续替代效应,存在级联失效风险,少数区域性机场城市具有较强的局部控制力。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科学理论与区域空间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薛领  杨开忠 《地理研究》2002,21(1):79-88
针对传统上在两类模拟区域空间演化的模型策略,着重讨论了它们的建模思想和手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复杂性(Complexity)研究的重要成果--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CAS模型的思想,探讨了区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一般特征,并且通过一个城市空间演化的概念模型阐述了CAS模型的技术问题及其建模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与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不同 ,上海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包括商业重心与 CBD分离 ;城市产业带存在多重结构 ;城市出现递阶行为上的边缘城市 ,它们的分布具有类似混沌的特点。本文对伯吉斯 (Brugess)以来的城市标准模式提出修正。  相似文献   

11.
马双  曾刚  张翼鸥 《地理研究》2020,39(4):865-879
忽视现实基础,盲目追求新兴产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描绘1987—2016年中国地级市技术关联性和复杂性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两者对区域技术进入和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新技术的本地关联度越高,就越有可能进入该地区;现有技术的本地关联度越低,就越容易退出该地区;② 中国城市的技术发展总体上呈现路径依赖特点。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关联性和复杂性变化较大,中西部地区变化较小;③ 技术关联性对新技术的进入和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引入复杂性较高的技术时,只有存在较高关联性才会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的区域多样化发展框架,可为决策者权衡选择技术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吕爽  孙铁山  孙瑜康 《地理研究》2022,41(11):3036-3050
随着全球城市创新网络的日益密切,区域创新研究开始由城市本地创新转向网络视角下城市间的知识溢出。本文使用专利数据测度了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技术邻近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知识复杂度分析框架讨论城市间技术邻近的不同类型,并利用2007—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基于不同类型技术邻近的知识溢出的差异。研究发现:① 城市间的技术邻近与城市知识多样性和遍在性有关,多样化和专业且遍在化的知识结构更容易在城市间产生技术邻近;② 城市间技术邻近与知识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受到知识结构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类型,具有多样化知识结构特征的城市间技术邻近平均程度最高且内部差异最小;③ 基于不同类型技术邻近的知识溢出有较大差异,与知识遍在性相比,知识多样性所带来的技术邻近更有利于城市间的知识溢出,在知识多样性的基础上,知识遍在性会强化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3.
曹湛  戴靓  杨宇  彭震伟 《地理学报》2022,77(4):960-975
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时代,知识合作网络成为理解城市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即“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本文以“蜂鸣—管道”模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假设为基础,探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种不同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蜂鸣与管道的测度方法;然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中国20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考察了网络中蜂鸣和管道的演化路径和组合特征,归纳出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不同类型;最后,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蜂鸣和管道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中的蜂鸣与管道表现出渐进积累和自我强化的空间演化特征;② 根据蜂鸣和管道的组合特征,可将城市划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孤岛型”“内向型”4类,不同类型的城市在知识网络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进路径存在差异;③ 根据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蜂鸣与城市知识产出呈倒“U”型关系;管道与城市知识产出显著正相关;此外,两种合作模式在促进城市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study used data including inter- city patent transfer from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for 2017 and 2018 to explore the technology-introduction pattern of cit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relatedness and complexity, using Gephi, ArcGIS, and Stata. This study hypothesized that: 1) cities tend to introduce technologies highly related to local knowledge structure;2) the more complex a technology is, the less opportunity that cities will introduce it;and 3) the relatedness of a technology will mitigate the effect of its complexity on technology transfer. Based on the average relatedness and average complexity of technologies introduced in each city, this study identified four technology-introduction patterns, which are high relatedness and high complexity, low relatedness and high complexity, low relatedness and low complexity, and high relatedness and low complexity. Furthermore, unique mechanisms of change exist for different technologyintroduction pattern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omplexity of introduced technologies increase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ity, while the relatedness of that displays an inverse U-shaped mode. Hence, we divide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1) the learning stage dominated by low relatedness, 2) the reinforcing stage dominated by the increase in relatedness, and 3) the leaping stage dominated by diversification into unfamiliar technology field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the increase in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and the decrease in complexity of a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cities to introduce the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in relatedness will encourage cities to introduce more complex technology in that field. Additionally, the mechanism of change was tested through regression by groups—cities were sorted into four groups by their GDP per capita and population density, then we performed regression on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and complexity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relatedness lost significance in the most developed 25% cities, while it remained robust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coefficient of complexity similarly lost significance in the most developed 50% cities. These results jointly verify the hypothesis of thre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stag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attern of technologyintroduction empirically, stress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relatedness and complexity in innovation research, which offers a grounded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cities. © 2021,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09,28(1):153-160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特征进行了整理.按照优势职能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典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变异期资源型城市,按照突出职能划分为采掘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按照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化程度划分为职能专业化和职能多样化的资源型城市.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多数城市仍囿于采掘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的范畴,并且职能演化缓慢反复.这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命题.  相似文献   

16.
In a polycentric world, cities increasingly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implementing climate policies. To do so, they establish transnational city networks (TCNs), which produce ambitious imaginaries of the future of cities, such as ‘smart cities’ or ‘resilient cities’, based on ecolog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ses Southeast Asian (SEA) cities’ participation in TCNs. First, this paper presents city networks operating in SEA. Then,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of Quezon City, this paper shows how SEA cities often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network as knowledge consumers rather than (co)producers and prefer to learn from cities in the Global North. This research also shows how TCNs—with limited success—seek to counter this neo-colonial knowledge flow model.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TCNs, arguing that the ongoing North–South imbalance needs to be addressed if networks are to promote viable models of future SEA cities. Identifying the patterns of knowledge flows inside TCN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networks should assist cities in imagining possible city futures beyo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elect world and global cities. TCN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upporting their SEA members in looking ‘outwards’ to comparable cities worldwide rather than merely ‘upwards’ to global and mega-cities.  相似文献   

17.
盛科荣  王丽萍  孙威 《地理研究》2020,39(12):2763-2778
价值链的空间重组正在深刻的改变着城市体系的经济景观,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城市功能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将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划分为公司总部、商务服务、研究开发、传统制造、现代制造、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七种类型功能区块,研究了中国城市价值链功能分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沿着价值链的功能分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经济景观的显著特征,功能多样化城市和功能专业化城市并存于中国城市体系,东部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了更好的地位;中国城市按照价值链中的优势功能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少数城市转变为承载公司总部、研究开发、商务服务等多样化功能的高等级中心城市,而大量中小城市则转变为传统制造专业化基地;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营商环境等城市属性特征是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资源、区位可达性等属性特征的增强将提高城市成为总部基地、商务中心和研究基地的概率,而降低城市成为传统制造基地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妍  王士君  梅林 《地理研究》2021,40(3):808-820
引用环境规制、资源依赖等属性指标,通过多元回归等方法比较2000-2017年东北地区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差异,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均呈现阶段性提升,2017年非资源型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效果已无明显差距.②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发展较非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