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希贤 《地理研究》1993,12(3):119-123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有关大雪奇寒记载与竺可桢气候变迁中十七世纪冷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正>多元统一中国的形成,不仅仅是多元族群的交流融合与认同建构,而且还是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关联与互动的结果,后者有着更为基本与客观的动力。鲁西奇教授的《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可以看作是从空间角度对中国历史的多元形式与统一进程进行理论解释的框架性著作。之所以称之为框架性的,主要是由于该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多种空间形式与发展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回答"统一、多元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上探索出一条极具启发性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3.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田阳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人地关系矛盾空前剧烈,地理学家对于中国人口国情、西北开发及国内移民等关乎国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孕育了中国的人口地理学.1935年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是中国人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识,文中提出的"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被人...  相似文献   

4.
1985年4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城(Lake Havasu City)召开了彭罗斯会议(Penrose Cenference),会议就干旱区地貌和地表沉积的气候变迁效应及其敏感标志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认为干旱-半干旱区的地貌和沉积作用对气候变迁特别  相似文献   

5.
正张显运教授长期致力于宋代畜牧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是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该书于2015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约35万字。该书将宏观思维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从生态环境变迁角度探索十至十三世纪宋代畜牧业发展的问题,是畜牧史与生态环境史交叉研究的全新力作。该书学术眼光独到,有助于从新颖的视角全面、客观地认识宋代历史。具体分析,全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中国近两千多年来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内陆干旱区以及气候变迁与气候波动韵律的分异及其对应关系,丝绸之路的总体兴衰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竺可桢先生对气候变迁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这是他在文化革命动乱年代发表的唯一的论文,也是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然而却又是他最为光彩影响最大的学术论文之一。竺可桢先生在一九六六年就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初稿,并在他参加的罗马尼亚科学院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散发。回国后,他又进一步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14C年龄数据为年代标尺,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元素分布与古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这里自11000年来经历了早期温凉略温、中期暖干多风和晚期相对寒冷湿润的气候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闻全新世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4C年龄数据为年代标尺,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元素分布与古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这里自11000年来经历了早期温凉略温、中期暖干多风和晚期相对寒冷湿润的气候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朱翔 《地理学报》2021,76(7):1813-1813
2019年3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新作《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与机制研究——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维视角》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李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重维度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及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机制为主题,以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为主线,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论题展开探索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了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李伯华副教授新作《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该书基于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以农户的居住、消费、就业和交往等空间行为为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内生变量,以量化实证研究和有选择的实地经验研究为依据,借助行为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一个"制度约束——行为变迁——环境响应"的驱动模型,揭示了农户空间行为变化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该书试图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的同时,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张全明教授20世纪90年代便有志于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变迁史方面的学术探索,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等合著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便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该书的出版也为作者从事生态环境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  相似文献   

13.
正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一个新生代构造拗陷湖盆,面积10 350km2,海拔780m。罗布泊原为咸水湖,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现已干涸。湖泊干涸后,其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罗布泊干盐湖表层和底层含有丰富的晶间卤水和层间卤水,湖表层晶间卤水矿化度为372.1g/L,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亚型。罗布泊已探明钾资源储量超过2.5×108t,主要以地下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中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志诚 《地理科学》1996,16(4):351-358
根据孢粉分析、古文献记载、生物地名考证以及对现今物种群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结合气候变迁,论述了全新世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及其恢复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朱士光 《地理研究》1984,3(2):82-91
本文将建国以来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划分成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七十年代后期迄今两个阶段,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农牧业发展及分布区域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与黄河下游安危的关系、植被变迁、黄土侵蚀地貌成因、河湖水系变化、沙漠变迁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意义,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6.
话说昆仑山     
吴迪 《中国地名》2012,(5):44-45
中华文化史上的"万山之祖"全长2500多公里中华"龙脉之祖"最高6000米中华"第一神山"流传着多少美丽的神话故事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  相似文献   

17.
于蓉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3,(24):53-54
介绍了《江苏地理》一书中所建构的“总论~分论一专论”的结构体系。论述了该书的四个特点:内容全面,亮点突出;人地和谐思想渗透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提出使用建议:用于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教学和命题资料检索等。  相似文献   

18.
生教授编著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6月出版.该书共33.5万字,分9章27节.第1章"绪论"与第2章"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全书的纲.  相似文献   

19.
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经济地理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布密度、区域分异特征、均衡态势、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就中华老字号的行业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揭示了其空异间分异格局与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呈现2个高密度区、1个次级高密度区和多个高集聚区,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老字号企业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以来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多以沿海开放口岸、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集聚。② 中华老字号企业在空间上并非随机性分布,而是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老字号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化,纺锤状”的分异格局,极化现象较为突出。③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冷、热点区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北依次呈现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梯度分异格局。④ 酒类、医药类、餐饮服务类老字号企业分布呈现“地区集聚化,行业集群化”格局,其他类型老字号企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则呈现“地域均衡化,行业多元化”特征。⑤ 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格局、类型结构特征是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等生产与消费多元因素共同作用及影响的结果。基于此,从中华老字号空间管理、统筹发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2,(1):34-35
甲午战争尽管只是中日两国的军事对决,但其影响力却并不仅限于东亚和军事范畴。由于两国政界高层的"丹青妙手"此时均在临摹"泰西诸国"的"煤铁主义",所以,战事胜败也因此成为双方自我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对于日本而言,甲午战争的胜利是一种未曾料到的结局。因为在战争爆发前夕,日本舆论界还在争论这一"以国运相赌"的军事行动是否值得。明治天皇甚至拒绝听从臣下所请,到伊势的皇家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