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应用NCEP/NCAR 500 hPa逐日资料对影响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盛夏旱涝分别与“西高东低”和“东高西低”流型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初夏与盛夏的环流演变特征,得知若在6月500 hPa华北出现异常增高过程时,则盛夏多出现“西高东低”流型,华北少雨;反之,6月华北出现异常低压过程时,盛夏多出现“东高西低”流型,华北多雨。6月华北高压区环流特征与盛夏的环流型相关系数达0.597,与华北中部盛夏降水相关系数为0.562,为初夏进行盛夏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以此为根据建立了初夏对于天津盛夏降水短期气候预测的经验方法,在2002—2004年的业务应用中预报趋势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 195 9- 2 0 0 0年盛夏极端最高气温≥ 35℃及≥ 37℃总日数与平均气温≥ 30℃总日数进行气候分析 ,发现 :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 7月份 90年代比 6 0~ 80各年代均明显偏少 ,而 8月份 90年代比 6 0~ 80各年均明显偏多 ;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减少趋势 ,而 8月份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增多趋势。 7月与 8月极端最高气温≥ 35℃与日平均气温≥ 30℃总日数 ,分别由 1990年以前的多日数期向少日数期转变和由 1989年以前的少日数期转多日数期。广西盛夏高温总日数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 5 0 0 h Pa环流场存在明显的差异 ,5 0 0 h Pa高度场有较明显的 10 a尺度变化 ,而这种 10 a尺度的环流异常变化是造成 90年代广西盛夏 8月份高温总日数偏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广西盛夏高温天气特点与环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1959-2000年盛夏极端最高气温≥35℃及≥37℃总日数与平均气温≥30℃总日数进行气候分析,发现: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7月份90年代比60-80各年代均明显偏少,而8月份90年代比60-80各年均明显偏多;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减少趋势,而8月份各级别最高气温总日数具有增多趋势。7月与8月极端最高气温≥35℃与日平均气温≥30℃总日数,分别由1990年以前的多日数期向少日数期转变和由1989年以前的少日数期转多日数期。广西盛夏高温总日数偏多年龄与偏少年份500hPa环流场存在明显的差异,500hPa高度场有较明显的10a尺度变化,而这种10a尺度的环流异常变化是造成90年代广西盛夏8月份高温总日数偏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闽西北盛夏异常旱涝年份的环流特征对比分析得知,闽西北盛夏的异常旱涝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欧亚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特征等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春季(3~5月)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东亚槽强度等对盛夏异常旱涝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众多的工作表明,副热带高压尤其是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之一,无论是大范围的旱涝,还是局地天气,都与其密切相关。常年淄博夏季(6—8月)降水在时域分配上呈前少后多,从空间分布看,六月气候雨带位于江淮,淄博开始受大陆热低压影响,高温低湿,干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气象灾害。盛夏(7—8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闽西北盛夏异常旱涝年份的环流特征对比分析得知,闽西北盛夏的异常旱涝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欧亚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特征等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春季(3-5月)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东亚槽强度等对盛夏异常旱涝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979年2月下旬北方冬麦区出现一场近三十年来少见的大雪。本文利用北半球500mb0—5波合成波高度图等资料,分析了这场大雪的大尺度环流中期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流型由三波型转为偶极型的背景下,极地涡旋从欧洲位移至亚洲北部,并在华北上空形成一支很强的纬向气流;同时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56—1966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广西二月份低温阴雨的前期中期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500毫巴咸海低压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偶合活动上。尔后将之进行验证,情况基本相符。 一、技术规定 1、AT500毫巴图上,在35—55°N;50-80°E范围内出现一条或一条以上闭合等高线并配有冷中心的低压,称为咸海低压。该低压维持大于或等于两天,作一次过程统计,两个低压间隔小于两天,合为一次过程统计,若间隔大于、等于两大,则作两次过程统计。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初霜的环流特征及中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霜冻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尤其秋季的第一场霜冻来的早 ,会给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霜冻的预报和和防御 ,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利用欧洲气象中心20时格点报前五天和当天资料对吉林省1971~1990年的初霜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初霜的前期和初霜日的环流特征 ;并对初霜的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的前3 -5天和当天的高度场、温度场做了对比分析 ,找出了一些吉林省初霜的中期预报指标 ,力图对初霜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资料与方法2.1资料来源我们采用了欧洲气象中心… 相似文献
12.
盛夏(7—8月)是我县的雨季,其平均雨量约300毫米,占年平均雨量55%左右。但各年盛夏雨量相差悬殊,最多年份可达520毫米,最少年份仅140毫米,因此做好盛夏降水的长期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报因子的选取是制作长期预报的关键。过去在选取长期预报因子方面,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尽管有时历史拟合率较高,但预报效果却不够稳定,而且难以进一步总结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 相似文献
13.
14.
《高原气象》2020,(2)
利用1961-2017年松花江流域盛夏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CPC遥相关型指数等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盛夏降水的主要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盛夏降水有全流域一致型、西北-东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三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受PEA(Polar/Eurasiol Pattern)遥相关指数影响,PEA遥相关型负位相年,极涡偏弱,流域上空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西南低空急流加强的水汽输送至松花江流域;PEA和EAP(East Asia-Pacifio Pattern)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对产生第二模态降水分布型起主要作用,贝加尔湖呈现显著负距平,冷空气沿超极地路径南下,暖湿气流沿异常偏北的副高边缘向流域输送,并在东南部与冷空气交绥;第三模态降水正异常时,贝加尔湖至鄂霍次克海地区呈显著负距平,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副高北抬,呈南高北低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特征及环流型的异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79~2015年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环流型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著差异。空间分布上,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三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 a振荡周期,盛夏为2~3 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年代末,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初夏,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欧亚Ⅱ型(EUII)遥相关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Ⅰ型(EUI)遥相关和亚洲太平洋型(EAP)遥相关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的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三极型或偶极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1988年8月中旬-9月中旬,强降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稳定维持,导致江、河、湖、库水位剧升,长江洪峰迭起,干流水位猛涨,全线超过警戒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秋汛.严重的外洪内涝,使我省长江防洪、内湖排涝极为紧张.9月17日汉口武汉关水位高达27.39米,超过警戒水位1.09米.9月16日天兴洲民垸溃口,万亩良田受淹,五千余人受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1 雨情8月上、中旬,长江流域的降水区主要在上游地区,大-暴雨中心位于川东-陕南.中旬后期开始,雨带东移稳定于长江中下游及江南.暴雨中心在湘北-鄂东南.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 各种天气情况都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大气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长波槽脊、锋面气旋、飑线、龙卷风等等,每一种形式都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根据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大小,可将大气的各种运动形式分为四类: (1) 行星尺度:包括全球规模的大气环流、高 相似文献
19.
20.
<正> 1988年8月中旬-9月中旬,强降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稳定维持,导致江、河、湖、库水位剧升,长江洪峰迭起,干流水位猛涨,全线超过警戒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秋汛.严重的外洪内涝,使我省长江防洪、内湖排涝极为紧张.9月1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