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库姆塔格沙漠大尺度风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美国NCEP/NCAR1979—2006年27 a地面10 m高度的日平均风场再分析-2资料以及46 a的地面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1 a的沙漠中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库姆塔格沙漠地区风场进行了统计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地区,一年四季北风和东北风为近地面主要存在的风向,春季风速最强,夏季次之,秋冬季最弱;在夏秋冬季节,由于北风的逐渐减弱,加上受到南侧阿尔金山和青藏高原风场的影响,南下的气流在沙漠南侧分为三支,分别流入新疆、青海和甘肃。春夏季节在沙漠北侧基本都是以东北风或者西北风吹向库姆塔格沙漠,秋冬季节,沙漠地区出现西南风。根据沙漠周围6个气象站风场风速显示,库姆塔格沙漠地区风速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在过去的10多年中库姆塔格沙漠周围风场风速处于一个低谷期,但最近几年风速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评估指标,基于渭河流域28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实测降水量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经验正交函数以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渭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渭河流域干旱与6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主要气候因子对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渭河流域在1961—2017年间整体呈现出变旱的趋势。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渭河流域干旱分布场主要有3种典型模态类型,分别为全局型、西北—东南反向分布型以及东—西反向分布型;同时,大尺度气候因子南方涛动指数SOI与流域干旱分布场具有更好的相关关系,对该区域内干旱变化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28个气象站1971—2009年逐月的降水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分析以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类型可分为降水一致型、东-西型、以及南-北型,并且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整个西北地区可以分为6个降水区域,分别为高原东北侧区、北疆区、渭河流域区、高原区、河西走廊区、南疆区;尽管在1971—1909年近40年中西北地区整体呈现出少雨、多雨交替的波动变化特征,却未有明显的变干或变湿的倾向,但是各个异常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倾向;每个降水异常区域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普遍存在3~5年左右的短周期和10年、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各个异常区所盛行的主要周期以及同一异常区在不同年代所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吕萍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2,32(2):442-446
 利用中尺度区域预报模式系统对库姆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春季近地层风场与温度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发现,受青藏高原地形影响,偏北气流向南运行在途经库姆塔格沙漠的过程中发生3个分支:①在沙漠东部气流逐渐转变为西北风吹向甘肃省;②中西部气流以较强的东北风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③另一部分气流继续顺势南下流入青海省。沙漠区域温度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在青海省的边界上出现一个低温带,然后温度又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6.
对巴音布鲁克站点1958—2015年的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平均气温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得到其变化趋势,利用Mann Kendall和累计距平法诊断突变点,并采用Morlet小波和R/S法分析其周期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 巴音布鲁克各月降水量1月、6月和11月增多趋势显著,2月、7月和12月呈“凸”字形变化,减少趋势显著。(2) 降水日数1月和9月呈显著减少趋势,2月和6月呈显著增加趋势,3月和11月呈“凸”字形变化,5月、7月和8月呈不同幅度的“凹”字形变化。(3) 各月平均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以5月、7月和10月升温最显著。(4) 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年平均气温分别在1999年、1993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年降水日数增多早于年降水量增多和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时间,从90年代中期开始气候由干冷逐渐向暖湿转型。(5) 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年平均气温的主周期分别为41 a、9 a和30 a。(6) 未来年降水量将增多,年降水日数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将升高,极端降水发生的频次将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7.
Φ20 cm和E601型蒸发皿在新疆均有使用,但两种数据序列自观测开始至今均不完整,尤其自2003年以后数据未进行整合和校正,使得对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的使用和深入分析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Φ20 cm (E20)和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E601)的共同观测期数据,选取新疆地区57个气象站,分析4~10月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K。以数据序列较长的喀什(隶属南疆)和塔城站(北疆)为例,分析了逐日和逐月尺度下K的变化,并将各月K值用于两个典型站2003-2016年期间4月1日~9月30日E20的估算,得出1961-2016年完整的日E20序列。进一步基于复Morlet小波函数对月及年尺度E20的波谱特性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在4~10月期间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南疆K值较北疆大。(2)喀什和塔城站插补后完整的1961-2016年期间日E20序列具有以年为周期的典型变化,月E20在7月最大,年E20均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日、月及年尺度下喀什站E20均高于塔城站。(3)两站点1~12月E20的主周期和准周期具有2~16 a的波动,年E20的主周期均为7 a,喀什站准周期为3 a和6 a,塔城站准周期为2 a和4 a。本研究可为新疆地区蒸发量序列的插补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极长城站气压场和风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耀荣  许淙  尹涛  张海影 《极地研究》2000,12(2):129-136
本文利用长城站 1 985~ 1 996年气压和风的观测资料以及所接收的气象传真图对长城站的气压场和风场分冬夏两半年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 :长城站地区气压的年际变化可能存在 4~ 5年周期 ;冬半年盛行 ESE风 ,夏半年盛行 WNW风 ;夏半年盛行东高西低 (威德尔海为高压区 ,南极半岛及别林斯高晋海为低压区 )的气压场形势 ,冬半年盛行西南高东北低 (南极半岛以西为高压区 ,威德尔海一带为低压区 )的气压场形势。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地面风场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吴彦  王健  刘晖  路光辉  崔新华 《中国沙漠》2008,28(5):986-991
通过对1999—2001年乌鲁木齐市监测站3种污染物浓度的分析,比较深入地掌握了乌鲁木齐市区不同季节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得出城市首要污染物是PM10,污染物主要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堆积;利用乌鲁木齐城郊地面风场资料、海拔1 000 m高度探空风场资料分析了地面风场常年特征、季节变化特点,得出冬季城中偏南和偏北有辐合性流场,夏季整个城市为辐散性流场;近地层冬季静风频率高;结合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高空风场特征,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乌鲁木齐冬季、夏季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婷  张杰  杨俊钢 《极地研究》2014,26(4):481-486
利用2012年全年的ASCAT散射计风场数据,对55°S以南的南极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开展了时空分布特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南极周边海域,7月平均风速最大,为12 m·s-1,12月平均风速最小,为8 m·s-1,冬季大于夏季;该区域平均风速主要在9—12 m·s-1之间,全年出现的天数280天,约占全年的77%;风速10 m·s-1所占比例也是冬季大于夏季。从全年来看,南极周边海域在冬季(4—6月)和春季(7—9月)风速普遍较大。该区域0°W—60°W海域内风速明显比其他海域要小。  相似文献   

11.
蒋红  佟鼎  黄宁 《中国沙漠》2011,30(3):626-631
 针对传统近地层风沙流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以及风洞实验大多是基于理想条件(平坦床面、定常风速),而实际风沙运动通常发生在复杂环境下(如复杂地形、湍流结构风场等),沙漠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如沙丘、沙波纹等迎风面坡度对颗粒起动和输沙率影响很大。基于此,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对坡面近地表风场进行测量,得到迎风坡及背风坡的风场特性,并且采用SIMPLE算法对坡面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数值模拟及风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数值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地模拟风洞实验中坡面地表的风场特性,而且能够较为直观全面的展现迎风坡面、特别是背风坡面的风场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新疆近半个世纪以来季节性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分析新疆不同季节的干旱时空分布,讨论干旱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四季干旱整体异常均表现为北疆旱(湿润)南疆湿润(旱)或西部干旱(湿润)东部湿润(干旱)2种基本结构。新疆夏季和冬季有向湿润或涝的趋势发展;2北疆西部及北疆南部干旱影响范围减小趋势明显;冬季干旱影响范围减小明显;3北疆地区的受旱面积增加趋势不显著,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受旱面积显著增加,干旱除受降水影响外,还受到抗旱灌溉设施、抗旱能力、耕地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如  谢敏  周绍毅  孙明  苏志  李强 《热带地理》2016,36(6):952-959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广西跨海大桥的风环境和风特性参数,2012 年在桥位区设立了一座高度为 55 m 的测风塔,安装了梯度风和超声风观测仪器对其近地风场环境进行了连续 1 a 的现场观测,分析大桥桥位区实测的平均风场特征和湍流脉动风场特征,并推算了桥位区设计风速,结果表明:1)桥位区平均风速垂直变化曲线符合幂指数规律,大风状况时的风切变指数为 0.062,平均风速上半年>下半年,累年平均和秋、冬、春季主导风向较稳定且均为偏北风;2)在台风“启德”过程观测到的风攻角基本不超过规范用于抗风性能检验规定的±3°范围,脉动风湍流表现为均匀平稳的湍流变化过程,三维方向的湍流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湍流积分尺度随时间的变化不大,湍流功率谱在惯性副区内基本符合 Kolmogrove 谱-5/3 律;3)大桥桥面高度处的设计风速 50 a 一遇为 39.7 m/s,100 a 一遇为 42.7 m/s。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空间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琛  胡德勇  张旸  曹诗颂  段欣  张亚妮 《地理科学》2019,39(6):1016-1024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京津唐主体城区1995~2015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和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ISP)数据。采用热点聚集和阈值分割法,依据地表的温度和不透水盖度属性将京津唐主体城区划分成9种地表热场类型,分析并探讨地表热场的发展规律、年际变化状况和区域贡献作用。研究发现,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温度与不透水地表盖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分别呈现“阶梯降”和“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特征。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的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北-东南方向,且随时间推移沿主轴呈聚集态势。 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的影响范围在空间上持续扩张,对于不同的主体城区,其在整体区域的热场贡献中有差异化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刘强吉  武胜利 《中国沙漠》2015,35(5):1128-1135
通过风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博斯腾湖流域风沙活动强度环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年平均风速较小,一般1.6~3.0 m·s-1;有效起沙风作用时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巴音布鲁克起沙风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5.59%,焉耆、轮台、巴音郭楞及和静分别为18.75%、12.72%、11.48%、11.23%,其余各站均低于10%;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起沙风出现的频率相应减少,基本上都集中在6.1~10.0 m·s-1;研究区方向变率指数(合成输沙势/输沙势,RDP/DP)0.49~0.68,属于中比率,风况特征属于纯双峰风况或锐双峰风况。输沙势属于低风能环境,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1960-2013年南北疆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毅  杨太保  陈杰  冀琴  王凯 《干旱区地理》2015,38(2):249-259
利用较为均匀分布在新疆的45个气象站1960-2013年平均风速数据,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0 a来南北疆平均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13年南北疆地区年平均风速分别以0.15 m·s-1·(10 a)-1和0.14 m·s-1·(10 a)-1的速率显著降低,1960-1990年南北疆年均风速分别以0.21 m·s-1·(10 a)和0.18 m·s-1·(10 a)-1速率降低;1991-2013年北疆以0.01 m·s-1·(10 a)-1的速率下降,而南疆却以0.17 m·s-1·(10 a)-1的速率上升,各季节风速变化趋势与年序列相似。(2)四季中,南北疆的年递减率均是夏季最为显著,北疆是冬季变化不明显,而南疆其余各季节相差不大。(3)从空间分布上显示,北疆各站点总体较南疆明显,低海拔区递减幅度较大。(4)风速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南北疆的平均风速均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北疆春、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冬季,南疆春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夏、秋和冬季。(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疆风速变化均存在4 a、8 a及15~20 a左右的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各季节表现出强弱不一致,体现出季节性变化。(6)城市化发展对风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风速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变暖才是造成风速减小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疆“2.28”大风过程中热、动力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发生在2007年2月27—28日新疆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使用WRF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除直接影响天气系统和地形作用外,大风过程中的大气的斜压性产生的垂直速度,使得高空的动量向下传输,是大风形成的原因之一;而局地非绝热加热中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增加,加强近地层的湍流运动,进一步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同时和冷锋后部的冷空气形成较强的气压梯度,是此次大风形成的主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辛渝  于晓晶  陈洪武 《中国沙漠》2015,35(4):994-1005
为了客观评价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CMA(简称WERAS/CMA)系统(CTL方案)和将其中的客观分析法改成四维同化系统(简称FDDA方案)对既受狭管效应影响、又受湖陆风影响的阿拉山口和达坂城-小草湖风区起伏下垫面中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的优劣,根据2009年7、10月和2010年1、4月 12UTC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CMACAST下发的WMO各种常规观测资料开展了风场预报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对复杂区域而言,两种方案比过去单纯只用中尺度模式进行风场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至少减小10%;(2)总体而言,两种方案对70 m高度处的风速模拟误差要大于30、50、100 m处的误差,在受多种环流尺度影响区域,模式在刻画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廓线方面的缺陷均极其相似;(3)在70 m高度上,两种方案5 m·s-1以内的风速平均相对误差可达60%~130%,>5 m·s-1的误差可控制在15%以内;对受湖陆风影响区域的模拟误差明显偏大,误差大小与湖陆风效应的季节变化有关; (4)两种方案均能抓住70 m左右高度上不同等级风速段的气候背景,对达坂城风区5~1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可达0.6~0.7,对阿拉山口和小草湖风区≤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分别可达0.6~0.7和0.9左右。然而,对达坂城风区≤5 m·s-1风速段的Ts预报评分仅0.3~0.4;(5)两种方案对所有风区需采取停机保护措施的、15 m·s-1以上强风预报的Ts评分仅在0.4~0.6;(6)同一测风塔不同高度上,FDDA方案对风的预报效果不一定总优于CTL方案,但在70 m高度上,FDDA总体略优于CTL;即使同一风区,各个测风塔之间两种方案的预报效果也是因局地多尺度环流影响的不同或因预报的高度不同或预报季节的不同而异,这种预报误差差异的机理还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