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雄村矿区是南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成矿作用的重大找矿突破,目前已发现了Ⅰ、Ⅱ、Ⅲ号铜(金)矿体。为了查明斑岩体矿物学特征与矿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Ⅰ号铜(金)矿体(原雄村铜矿床)含矿斑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子探针和矿物产出状态分析,Ⅰ号铜(金)矿体含矿斑岩中黑云母、白云母、红柱石、金红石皆为热液蚀变的产物,钾长石除少数为岩浆成因外,多数为热液成因。石英闪长玢岩发育大量的深成磁黄铁矿,未见硬石膏结晶、钛铁矿含量大于磁铁矿、斑岩体中磷灰石SO3含量低(≤0.03%)、成矿流体富CH4等证据显示雄村Ⅰ号铜(金)矿体岩浆-流体氧逸度低,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床。利用金红石的Zr温度计计算出金红石的结晶温度为622~762℃,该温度反映了钾硅酸盐化蚀变中晚期温度。金红石中V2O5含量平均值0.42%、粒度较大,黑云母富镁、富钾、贫钙、高氟等特征指示了较好的铜矿化。  相似文献   

2.
钛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钛金属因其特殊性能和广泛用途被称为“第三金属”,90%以上的钛矿物被用于TiO2颜料的生产,其次为宇航工业等。金红石和钛铁矿是提炼金属钛的主要原料。我国钛铁矿储量居世界之首,其精矿可满足国内钛工业需要,金红石资源较贫乏,原料供不应求。目前世界钛工业总形势是供大于求  相似文献   

3.
安徽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酸性蚀变岩帽是岩浆热液流体和围岩在近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指标。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内的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产出面积较大( 20km~2)。前人对该酸性蚀变岩帽中的明矾石矿床的地质和地化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为精确厘定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本文开展了明矾石~(40)Ar-~(39)Ar法和金红石原位U-Pb法定年。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明矾石共有三种类型:ⅠA型明矾石主要呈交代蚀变发生在热液蚀变早阶段,与石英、粒状黄铁矿或赤铁矿、少量金红石共生;ⅠB型明矾石形成于热液蚀变晚阶段,主要呈叶片状集合体充填在开放空间中,与石英、星点状赤铁矿、粒状金红石集合体共生,少量金红石和赤铁矿沿明矾石解理裂隙分布;Ⅱ型明矾石是表生明矾石,主要呈细粒集合体沿裂隙分布,与赤铁矿、高岭石、地开石共生。三类明矾石形成于不同环境下:ⅠA和ⅠB型明矾石形成于岩浆热液环境下,是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主要产物;Ⅱ型细粒明矾石分布在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非明矾石矿区,是表生环境下的产物。ⅠA型明矾石的~(40)Ar-~(39)Ar定年的坪年龄为131±6Ma,代表了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与Ⅱ型明矾石密切共生的金红石U-Pb定年结果为32. 7±4Ma,在该期间,整个盆地内无岩浆活动发生,该年龄反映了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经历表生氧化作用的时间。明矾石和金红石定年结果分别对应岩浆热液和表生明矾石的形成时代。在利用明矾石进行找矿工作时需先明确明矾石成因,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深成明矾石是下一阶段的找矿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因民铁铜矿区深部辉长岩类中金红石、黑云母、碳酸盐和绿泥石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探讨赋存于辉长岩类中的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化)体的成岩成矿环境。金红石由岩浆结晶和多期蚀变作用形成,其结晶温度为820~1 082 ℃,多期蚀变温度为444~730 ℃,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共生;黑云母可划分为原生高钛镁质黑云母、热液蚀变镁质黑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形成温度分别为653~750 ℃、525~619 ℃和551~577 ℃,氧逸度均位于Ni NiO缓冲剂附近,表明黑云母形成于高温强氧化环境,有利于金红石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揭示了强还原环境,交代蚀变金红石;绿泥石多由铁镁矿物蚀变形成,形成于中低温(174~243 ℃)、低氧逸度(-4468~-5142)和高硫逸度(-1442~-1976)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金属硫化物形成。本区岩浆结晶演化和黑云母-金红石化蚀变具有高温强氧化地球化学岩相学特征,有利于钛、铁矿化,后期叠加中低温强还原地球化学岩相,为IOCG矿床成矿的有利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  相似文献   

5.
山西义兴寨金矿是五台山—恒山金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金矿床,也是山西省最大的金矿床。近年来,在矿区河湾斑岩体的深部探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大型蚀变斑岩型金矿体(20 t Au)。然而,关于该蚀变斑岩金矿体的成因还缺乏相关的研究,因而制约了对该矿床深部及外围勘探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蚀变斑岩的锆石开展了LA–ICPMS原位的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蚀变石英斑岩的侵位时间为141±1 Ma,从而限定了蚀变斑岩金矿化的时间在131-141 Ma之间。对硫化物石英脉和蚀变斑岩型金矿石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矿石具有相似的特征,进而提出蚀变斑岩型金矿化与脉状金矿是同期成矿流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努尔卡斯甘富金斑岩铜矿位于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成矿域西段重要的早古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其形成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有关。矿体由浸染状、(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组成,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岩体内以及岩体周围的火山岩地层中。矿床内发育热液磁铁矿、金红石和热液硬石膏。矿区热液蚀变强烈,早期发育青磐岩化和钾钙硅酸盐化(钾长石-阳起石化),随后广泛发育中级泥化,到晚期发育绢云母化。铜矿化与钾钙硅酸盐化和中级泥化蚀变密切相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蓝辉铜矿。金矿化主要与中级泥化蚀变关系密切,少量与钾钙硅酸盐化蚀变有关。金矿物主要为细粒自然金和银金矿(多小于10μm)。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中,与硅酸盐矿物关系密切,分布在它们表面、颗粒之间(粒间金)、晶体内(包裹金)和内部裂隙之中(裂隙金,少量)。银金矿主要呈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于与中级泥化蚀变相关的热液角砾岩的黄铜矿胶结物中。努尔卡斯甘斑岩铜金矿床属于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成矿体系,金的大规模沉淀很可能与SO_2歧化反应以及磁铁矿和硬石膏大量结晶而造成的高氧化-高硫成矿热液的SO_4~(2-)/H_2S比值和pH显著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广西田林县八渡金矿床主要产于辉绿岩侵入体中,广泛发育乳白色石英网脉,蚀变辉绿岩体即为金矿体,具有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和硫化物化等卡林型金矿热液蚀变特征。本文采用电子探针(EPMA)背散射电子图像(BSE)、波谱(WDS)和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该矿床原生矿石中含金硫化物显微岩相学结构以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金主要是以不可见化学结合态金(Au+)的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之中。含金硫化物与热液交代形成的金红石密切共生,并保留含钛铁辉石或钛铁矿等矿物的假象,金红石的形成是辉绿岩中含钛铁辉石或钛铁矿热液蚀变的产物,含金硫化物形成所需要的Fe来自辉绿岩中含钛辉石或钛铁矿等矿物的溶解,Fe的硫化物化过程是导致含金硫化物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测试山西代县碾子沟金红石矿床细晶直闪石中原生气体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790~825℃、756~780℃,分别代表了细晶直闪石化早期、中后期的温度。镁电气石中原生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800℃,据气液比分析,相当于细晶直闪石化早期的温度,其形成的时空分离性主要由蚀变介质物质成分差异所致。类比分析了其它蚀变阶段的温度。总体上看,矿床蚀变属高温蚀变。蚀变温度明显高于围岩变质温度和高温热液矿床的温度,略低于矽卡岩化温度。高温使钛、铁离子的动能和活性大幅度提高,蚀变介质的存在使离子具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从而使钛铁离子完全分离、钛进一步富集并形成了金红石矿床。  相似文献   

9.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带、强粘土化叠加钾化带样品中的金红石研究表明,金红石主要发育在黑云母斑晶中及其附近,呈不规则状、颗粒状(粒径约5~20μm)、长条状(一般长10~50μm,宽3~5μm)等。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的金红石相对富集SiO2、V2O3、FeO,SiO2含量(质量分数,不同)在0·04%~4·40%范围之内;V2O3介于0.39%~1.13%,FeO为0·51%~3·01%;而其他成分相对较少,CaO0·02%~2·71%,MnO最高可达0·2%,SnO0·1%,Al2O3最高达1·97%,MgO0·96%,Cr2O30·63%,K2O一般0·11%~0·49%,Na2O一般0.1%~0·23%,CuO最高可达0.56%,不含NiO。Fe、Al、V、Sn、Cr、Si、Cu原子数与Ti表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表明这些原子替代金红石的Ti而占据晶格;而金红石中K、Na、Ca较高则可能是由于补偿电荷平衡而进入金红石的晶格。金红石较高含量的CuO、K2O、Na2O,表明成矿热液富含Cu、K和Na,同时也暗示金红石在钾化带中形成。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的关系表明,大多数金红石形成于黑云母蚀变或者重结晶的过程中。另外,多不杂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中的金红石w(V2O3)>0.4%,表明金红石中的V含量有助于确定斑岩铜矿中主矿体的范围,从而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钨矿往往与酸性或中酸性侵入岩相关,对于复式岩体通常仅与某一特定期次岩浆相关,如何确定成矿相关岩体是找矿勘查的一道难题。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位于江南古陆钨矿带,是一个世界级钨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主要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密切相关,此次研究发现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发生蚀变、分解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含W金红石(w(WO_3)为0.01%~0.96%)。这类含W次生金红石同样出现在华南地区多个钨矿床的成矿相关岩体中,并且其WO_3含量显著高于与岩浆作用相关的锡矿床和斑岩型铜(金)矿床中的次生金红石的WO_3含量。此外,朱溪矿床中岩浆演化晚期形成的细粒花岗岩中结晶了一些自形板状的原生金红石,这些金红石同样显著富集W元素(w(WO_3)为0.06%~1.12%)。金红石中的Ti容易被W所替代,导致(岩浆)热液体系所经历的W元素富集过程会被结晶的金红石所记录。因此,通过花岗质岩体中黑云母发生蚀变或分解后形成的次生金红石,或岩浆演化晚阶段形成的细晶岩脉中的原生金红石的W元素含量,可以判断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是否经历过W元素的富集及相应的富集程度,从而判断花岗质岩体是否具备形成钨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云南老王寨金矿与金矿化时空密切共生的煌斑岩可分为新鲜(弱蚀变)、蚀变和矿化3种。固定铵(NH4^ )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鲜煌斑岩固定铵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幔源岩石、低于矿区碳质围岩的固定铵含量。笔者认为该特征可能不是地壳混染的结果,从新鲜煌斑岩→蚀变煌斑岩→矿化煌斑岩,固定铵含量递增,且与金含量具较好的正相关,表明矿区煌斑岩蚀变流体和矿化流体中均可能存在铵,铵在金矿化流体中对金的迁移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西峡金红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峡金红石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南缘,是一个大型角闪质片岩型金红石矿床。矿体赋存于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第三段,含矿岩石为含金红石角闪质片岩。通过对矿区地质、矿体和矿石特征、钛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热液蚀变及变质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矿床属变质热液改造的火山-沉积变质金红石矿床  相似文献   

13.
戴婕  倪师军  黄勇  丁俊  周义明 《地质学报》2018,92(6):1228-1239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西段新发现的朱诺铜矿床是具有大型规模的斑岩铜钼矿床。金红石是斑岩铜矿床中最典型的副矿物之一,对其成分和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对钾化带成矿斑岩(黑云花岗闪长岩)中金红石的研究表明:金红石主要与磁铁矿(Ⅰ类)、赤铁矿共生(Ⅲ类),常形成固溶体分离结构并分布在黑云母裂隙及附近;其次呈板状(长10~80μm,宽3~10μm)、颗粒状(粒径10~40μm)、不规则状独立分布在石英硫化物脉中(Ⅱ类)。Ⅰ类金红石是由钛磁铁矿在富S条件下反应形成的;Ⅲ类金红石由钛铁矿在富氧条件下反应形成的;Ⅱ类金红石是由含Ti的热液结晶沉淀而来的。成矿斑岩全岩中TiO_2的含量为0.66%,为金红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成矿斑岩金红石中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成分除含有约94%的TiO_2外,还含有V_2O_3,Nb_2O_5,FeO,WO_3,CaO,SiO_2,Al_2O_3,ZrO_2,几乎不含或很少含MgO和MgO。金红石中V_2O_3范围为0.20%~2.39%,平均为0.49%,Nb2O5的含量范围为0.20%~4.63%,平均1.25%,WO_3和FeO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2%和1.81%,且有约0.05%的ZrO_2异常。利用金红石找矿方法开展朱诺矿床外围找矿时,首先必须考虑金红石中V_2O_3的含量(0.2%,Ⅱ类金红石0.5%),在此基础上考虑Nb的含量(0.2%,乙类金红石2.6%),同时考虑W,Fe偏高,Zr异常的特点。对Ⅱ类金红石还需要额外考虑其粒径大于10μm。  相似文献   

14.
何文举 《云南地质》2002,21(2):121-133
镇沅金矿田是云南省唯一超大型金矿。多期次成矿,矿床类型、蚀变种类复杂多样。形成时间基本同步,空间整体配置明显分带。伴随每一成矿阶段有相应的围岩蚀变,自然金、载金黄铁矿与近矿蚀变矿物在同一溶液中同时沉积。随着容矿主岩从内向外,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云煌岩-中酸性斑岩、长英质岩渐次变化,表征矿床类型的主要围岩蚀变变化系列为:黄铁矿-碳酸盐化→黄铁矿-碳酸盐-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绢英岩蚀变,成因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花岗岩类斑岩岩浆在侵位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液态不混溶或液态分离演变,相继形成斑岩矿浆型、岩浆后期热液成因的斑岩型及以浊积岩为主岩的岩浆后期至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体(床)和相应的热液蚀变,构成较复杂的热液蚀变及成矿系列。矿田内与花岗岩类斑岩有关的矿床的勘查程度尚浅,有扩大规模的较大远景。  相似文献   

15.
圈定斑岩铜矿蚀变矿化范围及分带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体及其围岩蚀变,是斑岩铜(钼)矿床极为重要的找矿标志.斑岩铜矿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绢云母化带或钾长石化带内.蚀变又是矿化规模和富集程度的标志,矿床规模越大,蚀变越强,分带性愈好,则矿化富集程度愈高.因此,在普查找矿评价中,研究斑岩与围岩蚀变及其分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常把蚀变带看成是寻找斑岩铜(钼)矿富集部位的“脉搏”. 地质上对蚀变岩石的命名及蚀变带划分的方法是以恢复原岩性质为基础,根据标型蚀变矿物  相似文献   

16.
张银波 《矿物岩石》1994,14(3):79-88
西峡金红石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南缘,是一个大型角闪质片岩型金红石矿床。矿体赋存于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第三段,含矿岩石为含金红石角闪质片岩。本文阐述了矿区地质、矿体和矿石特征、钛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热液蚀变等,认为该矿床属变质热液改热门造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金红石矿床。  相似文献   

17.
小寺沟斑岩钼铜矿床赋存于小寺沟上杖子岩体北东接触带内.该岩体具有侧向分带,与矿化有关的是黑云母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在北东接触带内,从岩体向围岩(雾迷山组白云岩)方向,热液蚀变可分为:钾长石-(黑云母)蚀变带;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粘土化带和蛇纹石蚀变带.钼矿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铜矿主要产在蛇纹石蚀变带内.在蚀变矿化地段生成的大量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热液性质、成矿条件的证据.通过对与蚀变、矿化有成因联系的各种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阐明成矿热液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秦岭地区蚀变煌斑岩型金矿的发现及金的预富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涂怀奎 《地质论评》2000,46(5):543-548
秦岭地区煌斑岩广泛分布,大部分蚀变煌斑岩型金矿发现于微成盆地南侧。本文对煌斑岩金的预集提出了认识,深入研究蚀变煌斑岩型金矿中金的预富集和成矿特征有望扩大在秦岭地区的找金前景。  相似文献   

19.
包古图斑岩铜矿床的钛矿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量薄片鉴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包古图斑岩铜矿的钛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钛矿物为榍石、钛铁矿和金红石。其中榍石在成岩期和成矿期均有形成,但主要见于成矿期的钾化阶段,与钾长石、黑云母共生;在后期的青盘岩化和沸石化阶段也有出现,但含量相对较少。成岩期的钛铁矿很少见,成矿期各蚀变阶段均有分布,但最常见于钾化阶段。金红石仅见于成矿期,钾化阶段早期可与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等共生,还见有被榍石包裹的细粒金红石,青盘岩化阶段亦有形成,与绿泥石共生。这些钛矿物最常出现于黑云母颗粒内部或其附近,这可能是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之一。榍石SiO2和CaO含量与理论值接近,TiO2偏低;钛铁矿均含锰,MnO含量1.97%~4.49%,还见有锰钛铁矿;金红石含有一定量的SiO2和FeOT,个别颗粒还含有少量Al2O3、MgO和P2O5。钛矿物组合特征表明包古图含矿斑岩为I型,形成于较高氧逸度环境,侵位深度不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云南老王寨金矿区新鲜、蚀变、矿比煌斑岩主元素对比,初步讨论了该区煌斑岩在蚀变、矿化过程中主元素的迁移规律,提出了三种煌斑岩主元素的判别方法;主元素对比结果对探讨煌斑岩与金矿化的成因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