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的交替变化将导致大地表层含水量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层介质的电阻率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观测结果(即视电阻率)发生变化,显然这对地震前兆观测而言是一种干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前兆地电阻率台采用单极距观测方式,因此观测到的视电阻率变化应是表层变化(主要是干扰)和观测范围内深部变化(地下介质应力与应变状态发生变化)的综合反映。作先依据台址下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发现大地表层含水量的变化对单极距四极装置视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有两个特征:(1)无论台址下电阻率结构是下伏低阻还是下伏高阻,表层介质电阻率升高对观测值的影响都很小;(2)表层电阻率降低对观测值的影响很明显,且对下伏高阻结构的影响大于对下伏低阻结构的影响。然后用视电阻率实际观测资料说明了将其特征用于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以来,定襄七岩泉水氡测值处于相对高值状态,为了核实该异常,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水文物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七岩泉泉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当累计连续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116 mm)时,水氡测值明显下降;降雨仅对水氡测项的短临动态造成干扰,年变动态不受影响。调查发现,与七岩泉相距不远的静乐井水位出现准同步高值现象,综合分析认为,七岩泉水氡高值异常反映了区域内地壳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周克森 《地震学报》1985,7(3):237-253
本文采用一个非均匀破裂圆盘位错模式,考虑到介质-仪器系统的影响,计算了它在不同幅射方向的P波初动位移与半周期,以及几组用于测定震源参数的理论曲线。在采用1/4周期测定介质的Q值和球面拟合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小震震源参数与震源机制的联合测定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将震源断层面作为被测参数的一部分,并同时考虑它对其它被测参数的影响,从而获得单个小震震源参数与震源机制的相应解。最后,根据新丰江水库区四个台的小震资料作了实测与分析,所得结果为:介质的平均Q值约450,地震矩1019——1020达因厘米,平均应力降约35巴;其震源机制解亦反映了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地电阻率测区中位于地表的金属导线和局部电性异常体对观测产生的干扰形态和幅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将引起地电阻率观测值的下降变化,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将引起观测值的上升变化,高阻干扰源对观测的影响与之相反;2)地表干扰源影响的动态特征表现为,在浅层介质电阻率较低时对观测的干扰幅度要大于浅层介质电阻率较高时;3)对于正常年变的测道,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增大,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减小,高阻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与之相反;对于反常年变的测道,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则与对正常年变测道的影响相反;4)金属导线对观测的干扰幅度受自身电阻率和横截面积影响:电阻率越低干扰幅度越大;有效横截面积越大干扰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地面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监测的是观测装置下的视电阻率。在装置一定时,由测区勘探体内介质各点的真电阻率值决定。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及降水等原因,地下介质浅部(地表)的电阻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地电阻率观测的"年变化",即观测数据一年内有周期性变化。我国大多数地面敷设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年变化值在1%~5%之间,大的可达10%以上,这一变化幅度已远远超过震前地电阻率的1%异常变化值。近年干扰的增多致使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EW向测值出现明显变化,为正确评价该变化,依据浚县地震台地质资料、岩层电性资料和EW向电测深曲线,将该台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简化为二维电性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测区内地表铁轨干扰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形态和幅度。结果表明,由数值模拟所得干扰幅度、形态与实际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因此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铁轨对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垂直摆倾斜仪干扰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垂直摆倾斜仪在日常观测中受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覆盖层地形、地下介质、雨水入渗等几个方面对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值的影响,同时排除雷电、气压、人为等引起的干扰因素,提高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的可信度和可用度。  相似文献   

8.
大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地电阻率观测值最主要的干扰因素,例如气象因素,对各个方向测道的影响,时间上同步,量值接近,即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而应力场作用引起的地电阻率在震前的变化显示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引起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因素:(1)介质的压密过程;(2)震源的扩容过程;(3)岩层宏观结构面附近电阻率的变化。根据干扰和异常的上述基本特点,数据处理上采用相关系数法,即计算同一台站不同测道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从海城、唐山地震期间北方几个地电台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来看,这种方法对避开同步性干扰和突出异常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1 观测背景 深井地电阻率观测在消除地表干扰、季节天气变化影响等方面效果良好(刘昌谋等, 1994),是当前地电阻率观测的发展趋势.广东新丰江和平地电台于1992年起开展深孔布极地电阻率观测,并在几次显著地震前观测到明显的异常变化.2015年3—5月,该台地电阻率测值出现显著异常变化,怀疑为测区钻孔施工对电阻率测值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深入了解地电阻率变化的异常机理,在现场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测区电性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对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钻孔施工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与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于品清 《华南地震》1989,9(2):47-53
本文分析了气象、地形、地貌、表层岩性及浅层水文地质条件对形变测值的影响并进行分类。指出形变测值中的气象干扰的实质是表层地质因素局部差异的综合反映.在整理形变观测资料时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的影响对消除或削弱形变测值中的干扰值有实际意义。文中还讨论了在第四纪沉(堆)积物分布区布设地形变测线的可能性及其所要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武都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多年水位、应变观测数据分析发现,水位上升引起应变下降变化(压应力增加),两者变化同步.在水位大幅度变化时段求取应变响应灵敏度系数K,由K值可以定量剔除水位变化对应变测值的干扰.利用两两正交的4道应变测值可以求取2组面应变值,曲线形态相似则说明4道元件测值可靠性高.武都钻孔应变2组面应变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体呈现波动下降(压性)变化.由2007年、2008年应变测值计算差异值η,其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21,数值较小,说明武都应变仪工作稳定,所测数据基本可靠.  相似文献   

12.
杨明芝 《地震学报》1992,14(1):62-70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方震尾波测定地壳介质相关长度和 Q 值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全面考虑了震源谱、介质散射特性和仪器响应诸因素对尾波优势频率的影响,得到公式t*=2/[1/f(1+12f2+1/f(1+22f2-1/f+1/2 d/df In I(f)] 其中t*=t/Q,f 为尾波优势频率,1,2分别为由介质相关长度和震源拐角频率确定的参数,I(f)为仪器响应.当给定震源参数(2)时,可通过对已测尾波 f-t 曲线反演计算求解相关长度和Q 值,应用这一方法,我们处理了灵武地区1982至1989年期间40余次地震的尾波资料.测定了相关长度和 Q 值,并对中强地震前后介质相关长度的时间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前介质相关长度表现出减小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云南地区10年以上的20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资料,选出其中受降水影响较大的18口井,分别采用峰—谷幅值法和谷—谷幅值法对其观测资料进行年降水干扰排除后,基于这20口井的资料,提取全省和红河断裂东、西部地区的地下水位群体异常。结果表明:云南水位观测井的群体异常与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谷—谷幅值方法提取的异常、预测效果较峰—谷幅值方法好,可能表明降水影响的延迟过程对这些井更为重要。分区预测的预报效能不如全省,可能说明井水位异常增多是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水平增加的结果,因此将用较小区域的异常对应较小区域的地震,虚报、漏报就会增多,从而降低预报效能。在异常增多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有利于6级以上地震发生,因此将群体异常指标用于云南的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1 研究背景 地电阻率是进行中短期地震预测的有效观测手段,其观测物理量是测区地下探测范围内介质电阻率的综合反映,其变化主要反映构造应力作用下因测区介质变形而诱发微裂隙活动所引起的电阻率变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10).影响介质电阻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介质岩土成分、孔隙度、温度、裂隙走向及裂隙率、流体饱和度和流体矿化度等.  相似文献   

15.
选用江苏宿迁台2021年4月1日至11月26日观测数据,分析断层气CO2浓度与地质构造、土壤覆盖层及气象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宿迁台断层气CO2测点位置优良,高值出现在每年的10、11月,低值出现在每年的1、2月,7月的观测值有轻微下降趋势,8—11月的观测值有上升趋势;断层气CO2浓度变化主要受气压和降雨量影响,与气压呈正相关性,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与降水关系密切,由于降水会阻碍地下气体的运移和释放,从而影响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出现突跳或台阶,导致测值不能真正反映测点CO2的释放情况。通过对干扰因素及特征的研究,丰富了断层气观测手段,为研究宿迁市及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断裂活动与断层气关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
统计了不同深度测层的群井降水附加应力从开始传递到水位响应的间隔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应力在地层中传递深度-时间相关模式,进行了有关参数反演,并结合相关地质、气象等资料,提出了岩层空隙比-应力传递速度的相关模型。该模型说明了应力传递速度与岩层结构、构造的内在联系,为不同类型应力在不同空隙比岩层中的单层传播速度、组合层段传播所需时间计算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也为识别降水引起的附加应力对深井水位动态的干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论证鞍山地应力异常的可靠性,应用MF模型对其干扰和异常作了计算,发现1993年以来的长趋势及部分短期变化主要是干扰引起的,悬空元件和同期的室温、水位测值可作为其它受力元件的主要干扰因子.但在某些时段鞍山地应力仍有一定的趋势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8.
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地电阻率交、直流2套观测系统为并行观测,选取2022年1—2月观测数据,分别从观测结果、抗地铁干扰、对同台地磁观测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套观测系统地电阻率测值相近,交流观测系统精度更高,数据质量更佳,抗地铁干扰性能良好,且在供电测量时不会对同台地磁观测造成干扰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有利于加深对观测系统和各类干扰的认识,并为其他电磁观测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小菁  刘序俨  韦永祥  陈莹 《地震》2008,28(4):91-102
基岩裂隙地下水的井水位变化是一个受综合因素影响的观测量。 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了福建晋江青阳基岩裂隙水观测井2007年3~8月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 并分别与降水当天值和降水累加值进行了对比研究, 讨论了两种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认为, 基岩裂隙水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对当天降水值的响应不显著, 主成分分析中的第一综合量主要为水位本身的得分, 而第二种情况得到的结果则分别反映了3~8月份逐月降水累加值对水位的影响, 说明降水对水位的影响具有累加效应, 并对5~8月份造成这种累加效应不明显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逐月水位与降水累加值的逐月第一与第二综合量曲线。  相似文献   

20.
周至地震台NS、NE和NW向测道地电阻率观测值2012年初开始出现显著趋势减小变化,经多次现场调查落实,认为变化与近年来农民在测区大规模搭建猕猴桃架有关.针对周至地震台地电阻率连续观测存在的环境干扰问题,建立环境干扰物理模型,模拟分析环境干扰对周至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并分析2012年以来趋势减小的可能干扰源.结果显示:2012年新搭建的猕猴桃架会造成周至地电阻率3测道观测值的趋势减小.当干扰电阻R=10 Ω时,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