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2011—2016年发生的38次震中距大于1 000 km的MW≥7.5地震震后3小时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人工检视方法对这38次地震是否触发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非火山型微震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这38次地震中有4次远震触发了非火山型微震颤,事件持续300—500 s不等。利用网格搜寻方法对此4次微震颤事件进行了定位,确定震中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南段,震源深度为21—53 km。结合研究区内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析认为是由于远震产生的面波改变了研究区内的瞬时应力,进而导致断层蠕滑触发了微震颤事件。   相似文献   

2.
姜朝松  姜葵 《地震研究》1998,21(4):293-300
通过国内外研究火山具体事例对腾冲火山研究项目的启示,以及该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立项思路、原则,论述腾冲火山研究的具体研究和主要进展,同时对该项目研究中所存在问题也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3.
沿中央海岭,延伸的地壳以10~1 000km的尺度分段(MacDonald et al,1988)。在裂谷段相互错开的地方,段与段之间的运动由垂直于主裂谷轴方向的转换断层所容纳。在段叠加的地方,不同几何形状的非转换断层(Grindlay et al,1991)容纳剪切运动。这里,我们采用微震数据来分析冰岛北部出露的两个叠加裂谷段的断层几何形状。在这两个裂谷段之间,我们识别了沿主裂谷走向排列的一系列断层。这些断层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叠加裂谷段之间的运动则是右旋运动。这些运动一起产生了断层的顺时针旋转,致使地壳块体按书架型断层机制(类似于书架上倾斜放置的书的排列而得名)运动(Mandl,1987)。这些断层或许活化了已经存在的地壳软弱面,如原始走向平行于主裂谷并具有15°顺时针旋转的岩脉侵入体。先期存在、平行于裂谷的软弱面的活化与典型的中央海岭转换断层相反,说明非转换断层容纳着叠加段之间的剪切错动。  相似文献   

4.
地幔速度结构提供了地球内部热和化学状态及其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对于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和化学结构,并对确定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学观测显示在410 km、660 km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并且在全球特定区域的上地幔(220 km、300~350 km、520 km、560 km)和下地幔(800~900 km、1 100~1 200 km、1 800 km、2 400 km)也有速度间断面的存在,不同区域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可能受到温度、含水量、矿物相变及俯冲板块的影响。利用前驱波来研究地幔间断面具有独特优势,前驱波相比参考震相较早到达观测台站,从而避免其他震相的干扰,可以更准确地研究较弱的速度间断面。文章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地震学家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成果,包括长周期反射震相SS或PP的前驱波、深震震相sP、pP的前驱波和地球表面反射震相PKPPKP(P′P′)的前驱波等,并对不同前驱波的特点及地幔间断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已较为成熟,及时收集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认识地球内...  相似文献   

5.
这是在国际科技交流中,坚持“洋为中用”,取得明显实效的一项科技成果。首次提出五大连池火山1720 ̄1721年的喷发具有裂隙喷发特征。简要阐述这一成果的研究背景。总体思路和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俯冲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在俯冲起始、浅部俯冲过程,中间俯冲过程和深部俯冲过程等四个方面综述了俯冲动力学理论的、数值模拟的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指出通过交叉学科来对俯冲带进行综合研究是目前俯冲动力学研究的特点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最后对中国俯冲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用气体化学方法,在五大连池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老黑山、东、西龙门山之间进行了氡、钍放射性气体测量,布设了12条测线。测量结果,发现Rn、Th浅层气体和某些断裂关系密切。尤其是药泉山周围和老黑山—笔架山之间,氡、钍放射性气体表现出异常高值,Rn、Th的含量大大高于区域背景值。初步认为药泉山周围地区为强构造活动区,Rn、Th等火山断层气和断裂活动及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天池火山位于中国和朝鲜两国边境线上, 借助国际合作, 对分布于中朝两国境内的天池火山喷发物进行了较系统的野外考查, 选择层序完整的火山喷发物剖面, 对天池火山进行整体研究. 在此基础上, 系统测定了天池火山历史时期大喷发从早期到晚期喷出的气体成分和含量, 进而探讨了该火山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造成的火山灾害, 并利用天池火山气体成分和含量开展了该火山未来喷发危险性及其潜在火山灾害预测研究, 这一方法对进一步开展我国大陆活火山的喷发预测及其火山灾害防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28章:海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是一种海洋重力波,是由海底地震或诸如火山喷发、滑坡等其他地质运动引起的。大多数海啸是由浅源大地震引起的,所以沿板块俯冲带分布(图1)。Tsunami(海啸)一词是日语,表示港口波的意思。海啸通常很小,在深海几乎看不出来,但是当其接近海岸或海港时,就会变得很大,并造成破坏。有时候,海啸被称为地震海洋波,或被错误地称为潮汐波。  相似文献   

10.
2022年1月15日汤加一座海底火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式喷发,喷出大量火山灰、气体与水蒸气,并进入平流层,形成巨大火山灰云团,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汤加火山的地质构造背景、喷发历史、喷发过程、灾害影响、喷发机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详述此次汤加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灾害影响,由此引申到当前国内活火山的活动状态.长白山天池火山...  相似文献   

11.
The digitising system installed at the Chateau Observatory, in the Nor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to monitor Ruapehu and Ngauruhoe volcanoes is used to digitise the seismic records from three seismometers, and to calculate the power spectra of volcanic tremor in real-time, with the smoothed power spectra being recorded every 5 minutes on magnetic disk. The 5-minute averages are later processed to remove the effects of earthquakes and interference before hourly averages are calculated. This system has a better dynamic range than visual chart records,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requires much less labour.  相似文献   

12.
The features of seismic activity on Stromboli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changes of volcanic activity from 1990 to 1993.We considered a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our data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seek out classes of spectra which might characterize the condition of the volcanic system. The classes we have fou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a scenario which evolves through different phases of volcanic activity, from paroxysms to low activity. We show that episodes of lava effusion and lava fountaining are heralded by variations in the spectral features of tremor after a preparation time. This resul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remor, and reveals that long-term observations are key to examine slow modifications in a volcanic system such as Stromboli, characterized by open conduits, and persistent explosiv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3.
变形分解作用是描述总的构造应变变形如何分解到一定意义分量的一个运动学概念。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构造应变变形分量之间的分解可以是表现在应变场的不均一性,也可以是同一应变场的,还可以是表现在构造力学性质、变形机制等的差异。因此,作为一种运动学概念,它涉及多个构造应用领域,研究者建立了多种不同的变形分解作用运动学模型并讨论其控制因素。为构造变形分解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更系统的认识相关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的联系。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变形分解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10年证实了所发现的不寻常的地震族,可称其为地震频谱的红外线部分。它们以在高频处有(如果有的话)微弱的地震波激发为特征,因为它们比平常的快速地震发生得慢。我们期望能通过这些慢地震更好地了解普通地震,但我们对慢地震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阿留申岛弧观测到了一些非火山颤动。在数座火山上的大跨区的地震台网也监测到颤动状的事件,因此不可能与任何一座火山体有关。虽然目前还不能给这些颤动定位,但我们根据多个台网的反射时差和振幅给出了大概的位置。多数非火山颤动是在所推断的太平洋消减板块闭锁区或从蠕动到闭锁转换区记录到的。有一次非火山颤动事件是在拉特群岛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增强时期记录到的。类似的同步增加以往在阿留申群岛记录到过,并被假设是由慢滑动事件引起的大范围应力变化造成的。2008年7月12日奥克莫克火山喷发约1小时后在科罗文和大锡特金地震台网记录到显著的非火山颤动。非火山颤动并不是分散地出现在整个阿留申岛弧,而似乎是集中在几个地区。用2500km的消减带,我们有机会检查这些地区并将其与不产生非火山颤动地区加以比较,以便确定产生该颤动的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的观测中,记录到来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震颤波.通过对2006年来自西太平洋的全部热带气旋的分析,以及所观测到的震颤波与气旋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运动路径、观测点与其之间的距离变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信号的持续时间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基本相符,其中出现强震颤的时间大多为2~3天,特征为信号的包络线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震颤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0.13~0.33 Hz(周期:3~7 s).我国内陆大部分区域内的宽频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等都能清晰记录到这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震颤波的强度主要与热带气旋的强度、运动路径以及气旋中心到地震观测台站的距离这几个因素直接相关;而震颤波的变化过程与热带气旋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强震颤波的出现时间与气旋过大陆板块边界进入大陆架的时间一致.经对热带气旋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动力学特点的了解分析,初步分析认为其主要源于热带气旋运动过程中与浅海区大陆架及陆地表面的摩擦、气压载荷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浪对地壳板块的冲击,及板块边界断层对气旋扰动的响应.此外,我们对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生成并在缅甸登陆的热带气旋也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相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对我国大陆的地震观测而言信号较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火山地震的类型以及在火山区特有的地震信号,如谐频信号、家族事件和地震震群.并简要介绍了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火山颤动震源模型.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内外资料,介绍了近年来火山震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进展,并且讨论了预测火山活动的某些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固体潮观测中的震颤异常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与固体潮台站的日常监测中,常发现有一些异常"脉动"信号叠加在固体潮曲线上.这些异常"脉动"与宽频带数字地震计的观测在时间上同步、一致,其中的一部分由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而其他的则大多与强地震相伴随,统称为震颤异常波.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地震与固体潮观测台站(HUST)的概况,报道了该台应用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观测记录到的大量震颤异常波事例.大量观测事实表明:中国固体潮台站记录的震颤异常波,绝大多数只在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低通滤波1 通道(LP1)出现,而在其低通滤波2通道(LP2)和其他固体潮仪器中则罕有发现;震颤异常波的包络线大多呈"纺锤状"或"尾巴状",持续时间多为1~3天. 通过对震颤异常波和固体潮观测仪器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异常波实际上就是一种来源复杂的地球脉动信号,响应范围广泛,可被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和固体潮仪器记录.由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异常波的主要周期在3~7 s范围,而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则除此外,还包含10~60 s及更长周期的信号.固体潮仪器对震颤异常波响应的差异是因为仪器的传递函数不同和特性所致.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分钟值采样数据中的震颤异常波,只是真实信号的一种"混叠"或映射.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是否与地震有关?是否是震兆?尚需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磁芯感应线圈传感器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了地球物理领域应用广泛的磁芯感应线圈传感器.详细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公式和步骤;分析了三种形式的磁芯损耗,表明了材料是影响传感器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比较了铁氧体、坡莫合金和无定形材料三种材料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传感器频率特性及频率补偿电路对频率特性的改善;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输出信号处理方法;指出了磁芯线圈传感器的设计难点在于磁芯的制造工艺和绕线方法;标定是传感器研制的一个关键步骤,标定对环境要求极高,需要在磁屏蔽室内进行,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大型磁屏蔽室结构;地磁场的补偿是标定系统的一个难点,一般采用一个单独的参考磁力仪对地磁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