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利用河北及邻区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S 5.1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并基于部分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得到主震震源机制解。精定位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序列展布长度约8 km,余震自主震位置向SW扩展,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在10—18 km,发震断层面较陡,倾向SE。震源机制解显示,主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结合序列展布形态和地震活动背景,SW—NE向近似直立节面为可能发震断层面,与1976年唐山MS 7.8主震断层特征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古冶MS 5.1地震为唐山MS 7.8地震的又一次余震,属唐山老震区正常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19年4月24日04:15,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发生了MS6.3地震,该地震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东北犄角地区,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本研究基于我们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架设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结合中国和国际地震台网的波形和到时资料,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和破裂过程进行了重新确定.结果显示,此次墨脱6.3级地震发生在(94.56±0.01°E,28.41±0.01°N),震源深度为地表以下13.3±1.6(或海平面以下11.5±1.6)km.震源机制解走向/倾角/滑移角分别为202°/17°/20°,震源破裂较大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NNE侧约5 km附近.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和地质学资料,我们推测该地震位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发生近90°突然偏转的大拐弯地区,桑构造结相对于其西侧南迦巴瓦构造结的西向俯冲和北向推挤是该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S6.1地震.基于四川区域台网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双差重定位)方法对芦山MS6.1地震序列ML≥1.0的地震事件(2022年6月1日至7日)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序列中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同时用Bootstrap方法评估了主震震源机制结果的稳定性以及计算了不同机构得到的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旋转角,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在2022年芦山MS6.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机制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并根据芦山MS6.1地震序列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分析了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芦山MS6.1地震序列主要沿着双石—大川断裂呈现NE-SW向的优势展布,初始破裂深度主要集中在10~18 km,平均深度14.5 km,整体呈现西...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19 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 (MS7.0)地震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发生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了地震速报参数. 该文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97个台站的资料对地震速报参数进行了修订, 得出: 四川芦山MW6.7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8时2分47.5秒(世界时间0时2分47.5秒), 震中位置为30.30°N、 102.99°E, 震源深度17 km. 该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 短周期体波震级为mb6.0, 中长周期体波震级为mB7.0; 利用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 得到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 走向17°/倾角48°/滑动角80°; 节面Ⅱ: 走向212°/倾角43°/滑动角101°, 矩震级为MW6.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本次地震为面波震级MS7.0,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发布为矩震级MW6.6. 为了消除这种差别, 建议我国也应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 使震级的发布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7.
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震波形拟合方法获得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共37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3.4≤Mw≤5.1).大部分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有个别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 km范围.在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基础上,用阻尼线性逆推法,划分不同间距网格,分别计算研究区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但局部地区出现走滑应力性质,最大主应力方向主体呈NW-SE,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性质和方向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汶川地震震源区一带的构造应力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除北西向小鱼洞破裂带外(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小主压应力近水平,应力性质以走滑为主),其应力状态基本一致,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是逆冲型,有少量走滑型,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近垂直.  相似文献   

8.
2020年6月9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发生ML3.4地震,该地震发生在1709年中卫南7?级地震的极震区内,且震中位于以往弱震相对偏少的地区。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矩心深度,并用Hash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且得出了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g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79°,滑动角?20°;节面II走向348°,倾角70°,滑动角?168°,震源矩心深度为12 km。而Hash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344°,倾角89°,滑动角176°;节面II走向74°,倾角86°,滑动角1°。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87°,滑动角?11°;节面II走向346°,倾角80°,滑动角?176°,主压应力轴走向主要为NE向,其中gCAP方法结果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相对最小,为12.09°。结合过去地质构造资料,推测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主要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且断层面为NEE向节面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2018年7月10日河南固始发生ML 4.0地震,为区域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事件。为分析此次地震震源破裂性质和发震构造特征,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其中节面Ⅰ:走向127.0°,倾角75.0°,滑动角-78.0°;节面Ⅱ:走向268.0°,倾角19.0°,滑动角-128.0°,且节面Ⅰ性质与淮滨断裂破裂特征和切错方式符合;采用震源谱拟合计算得到此次地震应力降为2.756 MPa,固始及邻区ML 2.5-4.0地震应力降普遍小于3 MPa,且与震级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温增平(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主题词:震源机制解青海共和地震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在青海共和境内连续发生6次地震。1月3日6.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12′,东经...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发生M_(L )4.2地震,是淅川区域自2018年2月9日M_(L )4.6地震以来发生的又一次显著地震事件,采用Snoke方法,计算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震源错动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兼正断,其中M_(L )4.6地震节面I性质与新野断裂破裂特征及切错方式符合,而M_(L )4.2地震不符合,可能与附近隐伏未命名的走向NNW、倾向S的左旋正断层有关;采用震源谱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淅川M_(L )4.2地震应力降为0.879 MPa,与淅川M_(L )4.6地震应力降0.24 MPa相比,地震应力释放更充分;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分析发现,2次地震均发生在水库蓄水位下降阶段,初步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水库蓄放水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1月25日在我国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发生MS6.7地震(阿克陶MS6.7地震).我们收集国内外地震资料,对主震及4级以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对434次余震进行了双差定位,对主震震源过程进行了反演确定和复杂性分析,并基于反演确定的有限动态源模型估计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发生在当地一个近乎东西向展布的小型盆地内,很可能由一条新断层或隐伏断层的活动所致.发震断层近乎直立,近东西向展布,总体上表现为右旋走滑.破裂首先向西扩展,紧接着向东,随后向东西两个方向同时扩展,然后西侧破裂首先停止,东侧破裂继续,最后破裂在东侧停止,整个过程持续~20 s,释放地震矩1.08×1019N·m,相当于MW6.6.破裂过程最终形成两个位错高值区,分别位于初始破裂点的东西两侧,西侧高值区规模较小,东侧区规模较大.根据烈度估计,烈度椭圆长轴方向与主震破裂方向以及余震展布方向一致,最大烈度约为Ⅸ度,主要集中在震中以东很小的区域,Ⅷ度区呈纺锤形,分布于震中东西两侧,Ⅴ至Ⅶ度区呈椭圆形,总体上东侧烈度大于西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MW6.7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芦山地震发生后,针对发震断层是高角度还是低角度断层?断层的归属、性质和地震构造模型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本次研究采用了芦山震区的三条高精度二维人工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对芦山震区浅层沉积与构造变形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同时综合了震源机制解、小震重定位结果以及深地震探测剖面,并结合龙门山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对震区地质构造进行解析.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主要发育了三套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并控制了上地壳形变,呈现多层滑脱、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复杂特征.2013年芦山地震的主要活动断层发育在深部约20 km滑脱层之上,倾向NW、倾角较陡大约在45°~50°,并产生反冲断层形成Y字状结构.地震地质解释表明,芦山地震的同震活动断层没有突破中生界和新生界,并非先前认为的双石—大川断裂(F4)或山前大邑隐伏断裂(F6);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基底盲冲断层;深地震反射结果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早期(古生代)形成的正断层.研究认为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简单剪切断层转折褶皱模型(Simple-shear Fault-Bend Fold),2013年芦山地震为一次非特征型地震.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强烈挤压持续作用下,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了芦山地震.这种深部隐伏断层活化产生的特殊型地震,无疑增加了龙门山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大岗山水库库区及附近(29.2°—29.9°N,101.9°—102.5°E)5次已知爆破事件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连续波形进行模板检测与定位,经过人工复核后共获取23次疑爆事件,这些事件与模板事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73 4,匹配后疑爆事件数为模板数的4.6倍,提高了对疑爆事件的识别率,同时剔除了原地震目录中人工误判的8次疑爆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地震编目质量。将匹配出来的疑爆事件及距离最近的台站记录到的NS向波形分别在Google Earth上投影,从影像图上可见扫描出的事件附近存在采石场或蓄水前修建大坝的场地,较符合爆破实际情况,重定位偏离量基本在0.5 km之内。研究认为,利用匹配定位的方法,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2018年2月9日河南淅川发生M_L4.6地震序列,震中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依据有关地震序列判别规则和地震学分析方法,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序列非前震序列,属主余型地震,后续无更大地震发生。2017年11月丹江口水库蓄水位首次达167 m,3个月后即发生此次M_L4.6地震序列,通过丹江口水库水位与地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具有较明显的水库地震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数小时后在距离震中两百多公里的甘肃玛曲县发生了M_S4.4地震。利用甘肃、青海和四川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反演甘肃玛曲M_S4.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活动面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05.6°、74.1°和-38.7°。参考玛多M_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静态库伦破裂应力改变量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玛曲M_S4.4地震震中位置单位面积(m~2)受到来自玛多地震震中方向的拉应力约为0.02 MPa。综合两次地震的震中距、发震时刻和断层分布等情况,初步判断甘肃玛曲M_S4.4地震应为青海玛多M_S7.4强震的一次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月15日佳木斯汤原县发生ML 4.4地震,采用ISOLA方法反演矩张量解,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兼少量走滑成分。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推断依舒断裂北段通河-汤原段西支断裂为发震构造,主压应力轴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不一致。分析认为,黑龙江亚板块由东南转向东北运动,造成断层两侧应力产生差异,区域应力场调整诱发汤原ML 4.4地震。  相似文献   

18.
Seismo-tectonic areas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7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are divided, and their individual fault-pattern and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re analyzed. Thos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are located in some special parts of the fault zone, where the major branch-faults of the fault zone form left stepping, parallel, and fork-like patterns. In th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structurally complicated basins are developed, such as pull-apart basins in fork-like area, in double stepping area, and in stepping and fork-like areas. Foundation item: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9507424). Contribution No. 2001A003,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