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满足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需求,解决海陆过渡区的基础地质问题,在统一编制1:25万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的基础上,分析日照—连云港地区主要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郯庐断裂沂水段、桑墟—连云港断裂、东海—赣榆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 昌邑—大店断裂是郯庐断裂沂水段的主断裂; 作为苏鲁造山带的南部边界,桑墟—连云港断裂控制了基底、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 东海—赣榆断裂将苏鲁造山带分割为南、北2部分。这些新认识为日照—连云港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需求,解决海陆过渡区的基础地质问题,在统一编制1:25万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的基础上,分析日照—连云港地区主要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郯庐断裂沂水段、桑墟—连云港断裂、东海—赣榆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昌邑—大店断裂是郯庐断裂沂水段的主断裂;作为苏鲁造山带的南部边界,桑墟—连云港断裂控制了基底、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东海—赣榆断裂将苏鲁造山带分割为南、北2部分.这些新认识为日照—连云港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矿带的展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而地质构造在重磁异常上有明显反映。为了研究秦岭造山带中段重磁异常与成矿 带的关系,该文系统整理、处理了秦岭造山带中段已获得的重磁力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推断了研 究区的断裂构造,讨论了结晶基底的起伏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矿床分布资料讨论了重磁场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 成矿带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中段成矿带均分布在重、磁异常梯度带上或几组不同方向异常的交汇部位,尤其在 局部重力高异常范围内及其边部梯度带上矿体富集。这一结果为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尤其是深部构 造)、断裂分布及下一步的成矿有利区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航空重力场特征及主要地质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北部重力场信息丰富、梯级带发育、异常特征明显,充分反映了该区隆坳构造格局、断裂展布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NE向断裂构成了南黄海北部主体构造格架,嘉山—响水断裂、南黄海北缘断裂共同构成了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依据航空重磁资料新发现的NW向宫家岛深大断裂对南黄海北部基底构成、岩浆岩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重磁联合反演,发现在南黄海北部坳陷的东北凹陷存在着前寒武系稳定的结晶基底;航空重力资料表明,胶莱盆地向东延伸进入南黄海,在海域内其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 km.上述地质认识和发现为南黄海北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油气资源调查及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比例尺(1∶5万)的高质量塔城盆地和西准噶尔隆起区航空重磁资料,分析了巴尔雷克断裂两侧航空磁力和航空重力异常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研究了航空磁力、航空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以及巴尔雷克断裂对其两侧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阐述了巴尔雷克断裂的几何特征及其在不同地段的表现形式,讨论了作为塔城盆地和吾尔喀什尔山造山带之间边界的巴尔雷克断裂的断层效应,包括对断裂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形变特征、成矿带分布、蛇绿岩的产出特征、盆-山构造格局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兴安地块和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被晚古生代贺根山- 黑河缝合带分开。随后,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被中新生代嫩江- 八里罕断裂分开。在大兴安岭中段,这两构造带的位置及板块拼合时间尚不明确。为研究大兴安岭中段东缘重要构造断裂、构造单元及结晶基底属性特征,在扎兰屯- 阿荣旗地区采集处理一条长60 km的重力、磁法和大地电磁数据,重新处理了120万扎兰屯幅、阿荣旗幅区域布格重力异常数据。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数据融合,解译了7条重要断裂,其中庞家街断裂和红星断裂是控制贺根山- 黑河缝合带的深大断裂。北西向阿伦河断裂为深大断裂,至少切割到中地壳。发现了两个中地壳低阻带,其中C2异常解释为贺根山- 黑河缝合带。通过125万阿荣旗幅地质填图资料,证实了地球物理数据融合的推断结果,为大兴安岭中段东缘构造带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因  汪青  姜枚  王亚军 《岩石学报》2009,25(7):1658-1662
宽频地震探测获得横切苏鲁造山带的滨州-日照剖面和蓬莱-青岛剖面的接收函数图象。在图中识别出一系列密度界面和断裂面。新Moho面深度35~41km,形态清晰连续完整,表明苏鲁造山带形成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已经相当彻底。苏鲁造山带和胶辽朝地块的岩石圈底面深度105km,靠近郯庐断裂逐渐抬升到90km。在苏鲁造山带内部识别出了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界面。它们所勾画出的深部构造图案支持扬子板块拖带北中国板块边缘深俯冲剥蚀模型,并且指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界位于莱西一线的胶莱盆地之下。  相似文献   

9.
为获取突泉盆地航空物探基础地质资料,为油气调查评价提供参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该盆地开展了1:10万航空重磁综合调查工作。利用最新的航空重磁资料及实测岩石物性数据,对突泉盆地及其邻区重磁异常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航空重磁异常与地层展布、断裂活动、岩浆岩体的分布关系,重点探讨盆地的基底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航空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在强度、范围、形态、梯度和走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区断裂体系分布与重磁场特征明显相关,NNE-NE向、NW向及NE向3组断裂明显控制盆地沉积岩体及岩浆岩体的展布,盆地基底由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和前古生界中等变质岩系构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北缘和吉林-黑龙江东部的三叠纪浅变质加积杂岩特征标志,认为大别地区的板块缝合线为信阳-舒城断裂,苏鲁地区的为郯庐-鸭绿江断裂,且苏鲁造山带向北延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而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构造缝合线的东延部分则为郯庐-鸭绿江-图们江-延吉断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洲东部三叠纪以来连续的俯冲-加积模型:(1)三叠纪扬子板块在华北板块向南突出部位(大别-苏鲁一带)发生点碰撞形成超高压变质岩,之后扬子板块由点碰撞逐渐向两侧旋转拼贴形成加积杂岩;(2)侏罗纪-新生代在三叠纪碰撞基础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连续俯冲和加积,进而形成由三叠纪-新生代杂岩组成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巨大加积杂岩带。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断裂两侧的磁性、密度的纵横向差异在重力、磁力异常上有所表现,因此所获得的重力、磁力数据为深入研究关键的地质课题提供了科学基础,如郯庐断裂带的基底性质、断裂形成特征和岩浆岩分布。利用最新的高精度航空重力和磁力数据以及地面重力数据,绘制了郯庐断裂带地区的1∶50 000重力和磁力异常图,并结合区域地质数据分析了重力和磁力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存在连体的郯庐—大别古老构造带,郯庐断裂带南段是元古宙和燕山中期岩浆活动的复合反映带;郯庐断裂带为中元古—新元古代时期南华北陆块与下扬子陆块的界限;磁力、重力异常图对比说明,合肥盆地范围由老到新向东扩展。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重磁剖面异常与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穿越羌塘盆地的实测重磁剖面数据为基础,密切结合平面重磁异常资料,通过对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位场转换和正反演拟合计算方法,推断了羌塘盆地的基底埋深、断裂构造及盆地样式,并对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南羌塘基底埋深浅,呈台阶状,且构造复杂,北羌塘埋深深,其间的龙木错-双湖构造带有明显的重磁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岩芯岩石组合、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以及航磁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基底断裂带存在一航磁异常梯度带,沿该带南缘发育一条2.2~2.0Ga古元古代弧岩浆活动带,并经历了1.96~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与东缘中部带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演化过程一样,可能代表该地块内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形成的一条构造活动带。该活动带以北为东西向展布的正航磁异常带,基底由混合岩化的变泥质和杂砂质片麻岩、片岩及大理岩和石英岩等变质表壳岩和一些花岗片麻岩类构成,记录了新太古代末~2.50Ga和古元古代中期2.2~2.0Ga两期岩浆活动及古元古代末期1.95~1.85Ga变质作用等地质事件,为一主要由新太古代陆壳物质构成的陆块。活动带南部为北东向不规则正、负相间航磁异常带,基底除少量副变质岩外,多为花岗片麻岩类,记录了古元古代中期2.2~2.0Ga岩浆热事件以及1.95~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除新太古代物质外,还存在古、中太古代陆壳物质,是由一定规模中太古代和部分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以及新太古代新生陆壳添加构成的古老地块。因此,鄂尔多斯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断裂带成为分割该地块一条重要分界带,其北部地块与其北缘孔兹岩带构成同一构造带,可能代表新太古代陆壳基底之上于古元古代晚期发育的一条大陆边缘活动带。南部则为古、中太古代陆壳与新太古新生陆壳增生而成的古老地块,代表鄂尔多斯地块古老基底陆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格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结合大地电磁剖面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格架.根据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确定了宁芜、庐枞等火山岩盆地的准确边界,划分了板块、火山岩盆地等横向结构的边界.认为长江深断裂沿安庆-铜陵北-芜湖-马鞍山-...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丁燕云 《物探与化探》2000,24(3):197-202
依据航磁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结构及起伏形态、基底大断裂对盆地发展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并据地球物理场特征加以描述.通过研究,认为伊盟南部和西部是深凹陷.同时,利用Parker法对重磁资料进行联合计算,对寒武-奥陶系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加以确定,为今后进行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还对盆地的构造发展及盖层的发育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Bouguer gravity and aeromagnetic data have been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ear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porphyry Cu-Mo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Eastern Tianshan belt, which is extensively covered by Gobi-desert. The reduced-to-pole (RTP)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scale aeromagnetic data shows that the porphyry Cu-Mo deposit is within a cluster of magnetic anomaly highs that overprint on a northeast trending magnetic gradient belt generally along the crustal-scale Kanguertag-Huangshan fault. The 10 km upward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of both Bouguer gravity and aeromagnetic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known porphyry Cu-Mo polymetallic deposits are located on the flanks of prominent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y highs. These anomalies are spati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igneous rocks and in the Tuwu-Yandong mineralization district are centered over the granodiorite rock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porphyry copper systems. In order to minimize interpretational ambiguities, a useful approach that 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A) based 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given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was employed to separate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omalies features. The CA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10 km upward continuation transformation of both Bouguer gravity and RTP transformed aeromagnetic data for mapping correlative magnetization and density contrast anomalies from deep source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orphyry Cu-Mo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Five prominent CC positive anomali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Dananhu-Tousuquan arc. Those anomalies zones could b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magmatic belt that is favorable for additional discoveries of late Carboniferous to late Permian porphyry copper systems in north region of Eastern Tianshan.  相似文献   

17.
南海新生代沉积基底性质和盆地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的重磁、地震及钻井资料,结合大地构造性质和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将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划分为三个基底区,即北部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部中—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以及南部复杂基底区。北部基底区以古生界变质基底为主,同时含有中生界残留断陷,它由北部湾断陷基底区、珠江口中—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以及西沙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三个次级区构成;西部基底区以走滑伸展为特征,分为莺歌海古生界、中建南中生界以及万安中生界等三个次级走滑拉分基底区;南部基底区较复杂,划分为曾母新生代早期褶皱基底区和南沙中—古生界复杂基底区。这八个次级基底区之间主要以俯冲—碰撞缝合带、蛇绿岩带、深海放射虫沉积岩带、洋中脊火成岩带以及深大走滑转换断裂带等分隔,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化历史,控制了南海新生代多种类型次级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