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评述目前关于湿地退化机制和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各结构组分与生态功能的关系。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其退化机制与驱动力分析应该首先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的因素,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影响,确定了湿地退化的驱动力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模型,对影响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天津湿地生态恢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China’s Yellow River Delta represents a typical area with moist semi-humid soil salinization, and its salinizat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change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alinization is key to combating regional land degradation. In this study, a feature space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remote sensing and monitoring land salinization using Landsat 8 OIL multi-spectral images. The feature parameters were paired to construct a feature space model; a total of eight feature space models were obtained. An accurac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salt-loving vegetation data with measured data, and the model demonstrating the highest accuracy was selected to develop salinization inversion maps for 2015 and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otal salinization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isplayed a slight upward trend, increasing from 4244 km2 in 2015 to 4629 km2 in 2020. However, the area’s salting degree reduced substantially, and the areas of saline soil and severe salinization were reduced in size; (2) The areas with reduced salinization severity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reas surrounding cities, and primarily comprised wetlands and some regions around the Bohai Sea; (3) Numerous factor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ohai Granary” cultivation engagement plan, increase in human activities to greening local residential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seawater intrusion caused by the reduction of sediment contents have impa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salinization area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4) The characteristic space method of salinization monitoring has better applicability and can be promoted in humid-sub humid regions.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黔桂岩溶山区森林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山区森林恢复措施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从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两方面测度了森林转型特征,并采用SPSS和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从自然环境因子、社会经济环境因子2个方面分析了森林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黔桂岩溶山区林地面积增加了673.5 km^2,总体上呈现U型曲线变化特征,即林地面积变化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转折时点为2000年,黔桂岩溶山区正处于森林转型的后一个阶段——林地面积净增加的阶段。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到最近河流的距离、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6个影响因素对森林空间形态转型的贡献率最大。(2)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等级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极高覆盖度增幅最为明显,面积为154173.71 km^2。其他植被覆盖度等级在25年间均呈减少趋势,植被生态总体处于恢复过程中,其等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森林功能形态转型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年均温度、夜间灯光亮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森林功能转型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从森林在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上的转变趋势来看,未来生态建设应从促进森林面积空间扩张为主向提升森林质量的内涵建设为主转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诱致性生产替代理论,构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其综合分析方法从省域、区域、县域尺度揭示了甘肃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① 甘肃省耕地利用功能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型的过渡期;5大区域耕地利用功能均已转型并呈现出两种状态;86个县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结果呈现出4种状态、差异较大,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②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结果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空间尺度效应显著,且尺度越小其转型结果的差异越复杂。③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来增加收入、提升消费水平和改善饮食结构,同时,依靠技术进步、政策调节来保障耕地利用功能的合理转型。最后,从利益调配和考核评价两方面提出了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Zones of anomalously high topography within continental interiors, distant from active plate boundaries,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 either dynamically supported by viscous flow in the underlying mantle or influenced by plate tectonics. Constraining the models of their genesis requires accurate data on the timing and dimensions of such features. New apatite fission‐track and thermal maturity data from the Illizi Basin in Algeria quantify the magnitude and timing of kilometre–scale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Hoggar swell in North Afric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tegrat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confirm that long‐wavelength regional uplift occurred during the Cenozoic extending over a distance in excess of 1500 km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uplift, centred on the Hoggar Massif,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flanking Illizi and Tim Mersoï basi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rmal history modelling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observ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onset of exhumation of the Illizi Basin likely occurred during the Eocene, broadly coincident with magmatism on the Hoggar Massif to the south and the onset of tectonic shortening in the Atlasic belt to the north.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1995、2000和2006年共4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珠海市耕地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珠海市耕地面积在3个研究时段经历了快速减少一缓慢增加一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0-2006年耕地的动态度最大,而1995-2000年耕地的动态度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水域和林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转变成水域和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是珠海市耕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同时政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京工业结构演化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东京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三产业,但东京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国际性大都市离不开工业化阶段积累起来的强大制造业基础。本文在对东京工业发展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京工业结构演化的一般模式,并对驱动工业结构演化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和政策的作用。这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4—2009年西藏羊卓雍错湖泊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泊,位于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境内,与纳木错、玛旁雍错一起并列为西藏三大圣湖,是藏南地区重要的风景旅游区。始建于1989年的羊湖发电站于1997年正式投入运营,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湖面水位变化及其成因备受国内外关注。利用1974—2009年羊湖白地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36年来羊湖水位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和蒸发等)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羊湖平均水位为19.06 m,历史最高值出现在1980年,为21.37 m,2009年水位降至17.08 m的历史最低值。自1974年有水位观测资料以来,羊湖水位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其中,1974—1977年水位表现为逐年下降,幅度为0.26 m/a;之后至1980年以0.4 m/a呈上升态势,1980年羊湖水位达到了历史最高值;此后,至1996年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2.08 m/(10 a),1996年是羊湖水位上升的一个转折点,至2004年水位在逐年上升;2004—2009年是一个水位显著下降的时段,速率为0.57 m/a,也是水位下降趋势最为显著的时段。羊湖水位下降年份占整个时段的56%,而44%的年份水位在上升。1974—1984年及2001—2005年水位高于多年平均值,而1985—2000年及2006年之后水位都低于多年平均值。羊湖水位的年内最低值一般出现在6月,最高值则在10月。羊湖年内水位变化对流域降水量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时间为2个月左右。羊湖水位变化主要是由降水波动、气温上升、蒸发的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流域年际降水量波动是湖面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子,人为和工程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小。自羊湖电站1997年运行以来,流域的环境在暖湿的气候大背景下有所改善,且对羊湖水位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如果电站不能蓄水与发电并举,达不到总体不消耗羊湖水量的设计目标和水量平衡,对羊湖水位的影响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川滇黔接壤地区城镇化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滇黔接壤地区经济落后,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采用川滇黔接壤地区2008年各区县(市)的城镇化率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城镇化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发现各区县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性,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低值空间聚集。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城镇化水平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OLS模型;相邻地区各因素的空间扩散效应对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416 1;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城镇化率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其弹性系数为0.777 7。因此,未来川滇黔接壤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应考虑城镇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建立区域一体化开发政策,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机制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出现的“城中村”、大学城、“华南板块”等若干“新社会空间”类型,发现“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策略及其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市场力量的强大与投机成为该时期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通过对洞庭湖1951~1998年径流泥沙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的全面分析表明, 径流泥沙关系密切, 其相关系数r = 0.9013。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总体均呈同步减少趋势, 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水量大, 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 连年兴建的水利工程及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未能对四水河流水文特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其入湖径流泥沙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故没有对湖泊径流泥沙的演变造成深刻影响。而由长江中游河段的调弦口堵口, 下荆江系统裁弯和葛洲坝截流所引起的3次江湖水沙关系调整, 即是导致洞庭湖径流泥沙缓减速减的主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皓  张柏  王宗明  任春颖  毛德华  贾明明 《地理科学》2017,37(11):1755-1763
以中等分辨率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OBIA)方法,研究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近25 a来,韩国人工表面、林地、湿地、耕地和水体面积变化较大。人工表面扩张最为明显,面积增加了1 847.24 km2(+38.97%),主要发生在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多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林地、湿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776.71 km2、707.32 km2和426.65 km2 。过去25 a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100 m)和坡度较小(<3°)的区域。人类活动因素,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及政策调控等是造成韩国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2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格局的演进过程。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持续北上,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则先南下、后北上,旅游总收入重心的演化路径与国内旅游收入较为相似;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旅游总收入重心都明显偏离几何中心,但呈缓慢趋同态势;旅游外汇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国内旅游客流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与旅游客流总量重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离特征。从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直接驱动因素,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变化促进旅游经济重心的移动,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成为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助推剂,重大事件驱动旅游经济重心变化趋势发生短暂性偏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南平市1993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南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区内差异,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景观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GIS和RS技术获得海南东寨港红树林3个时期红树林分布图;进一步运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红树林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东寨港红树林各景观指数均有明显变化。其中,表征面积变化特征的景观相似性指数(LSI)和平均斑块面积(APA)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表征破碎化程度的单位周长斑块数(NPUP)和边界密度(PERD)呈上升趋势;形状指标(SI)也有下降趋势。说明东寨港的红树林在过去的20年,经历了衰减和破碎化过程;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变化产生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段圣奎  苏勤 《热带地理》2021,41(2):441-448
以三亚为例,基于对256位候鸟旅游移民的实地调研,采用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的结构、强度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1)三亚候鸟旅游移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2)三亚候鸟旅游移民迁移驱动力由风景环境、社会资本、社会象征、城市服务、生活方式、家庭氛围及健康养生等7个...  相似文献   

18.
程叶青  翟梦潇  王莹  张金萍 《地理科学》2019,39(12):1902-1909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基础服务设施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等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美好蓝图。以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海南省琼海市城镇化建设过程及成效,并以潭门镇、博鳌镇和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为案例,提炼出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驱动力,为海南省其他类似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扩张型耕地和缩减型耕地分布趋向集中,主要集中在稳定型耕地边缘,同时耕地扩张的方向趋向河流;从驱动因素分析来看,总人口、城市化、产业发展、机电井数等是促使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但是各个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赵国帅 《热带地理》2018,38(5):678-688
受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海岸沙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揭示海岛海岸沙地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科学制定海岛发展规划,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东山岛是我国华南海岸典型的海岛沙地分布区,文章基于5次海岸沙地监测成果数据,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对东山岛1994―2014年间海岸沙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山岛海岸沙地总体呈快速减少特点,海岸沙地利用的速度和程度增幅显著。海岸沙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沙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沙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不断升高,沙地整体稳定性显著降低。2)各类型沙地面积总体大幅减少,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基本消失,沙化耕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类型。3)沙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林地、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4)影响东山岛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1994-2014年东山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镇化大大推动了岛内沙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是研究期内海岸沙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