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   相似文献   

2.
地质作用中的流体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兆麟  李院生 《地学前缘》1996,3(4):237-244
许多事实已证明地壳和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流体,它在所有地质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围绕岩浆、伟晶岩、变质作用及沉积盆地流体的形成机制、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提出地壳构造、岩浆作用与流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体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地壳乃至地球深部的各种作用,系统剖析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而且对研究地幔对流、地球不同圈层流体的交换方式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定于2009年9月20日~2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由会前专题讲座、会议研讨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3部分内容组成。研讨专题包括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地壳深俯冲与造山带地质演化、青藏高原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演化、前寒武纪超大陆形成与演化、中哑造山带地质演化、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沉积记录、计算与实验地球化学。请欲参会者尽快与会务组联系。  相似文献   

4.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模式和试验模拟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球形成早期阶段固体内核和流体外核角动量交换关系,首先给出了描述大陆漂移的一个数学模型,然后从这一模型出发得到一个最简动力学模式。应用这一模式模拟了理想大陆板块的漂移和岛屿的形成,模拟结果可以解释一些实际地形和山脉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学祥  陈震 《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  相似文献   

7.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世界地质》2003,22(3):237-245,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8.
俯冲带发生的化学作用导致了广泛的脱气作用和岩浆活动,控制着全球物质循环和大陆地壳的生长,是地球演化的基础.实际上,俯冲带化学作用是板块俯冲过程中流体形成、运移和流体-岩石(矿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南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传统板块理论连续作用的构造模式,难以对此作出全面解释。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性的研究,需要从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历史动力学作用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阿尔泰山南缘造山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发现,在这里存在一套有成生联系的花岗深成岩和火山岩系,它们不是板块汇聚阶段的产物,而是地壳拉张作用阶段的产物,它们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我们把这种大陆边缘称之为岩浆型波动陆缘,以便与无岩浆活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夹皮沟断裂带动力系统碰撞,叠加及金矿床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力系统是金成矿作用研究的关键,它控制金矿床产生的始终,运用成矿动力系统思想把夹皮沟区地壳演化和金成矿为三大阶段和三大构造带,(1)太古一元古宙克拉通隆-滑动力系统边缘矿化带,太古宙克拉通隆起,元古宙沉积物拉伸滑断,矿矿动力系统在克拉通周边形成韧性剪切带,金受到初步富集;(2)海西俯冲动力系统南缘矿化带,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间大陆拉张和碰撞,正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反动力系统产生超壳断裂和金矿化;(3)中生代叠加构造岩浆动力系统成矿带,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郯庐断裂滑称及区域NNE与NW向共轭控矿等多级动力系统叠加,岩浆活动和幔源流体上升及金元素进一步富集等夹皮沟金矿床最终形成,成矿预测范围由原变质岩区进入夹皮沟断裂带上及两侧俯近中生代花岗岩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建立花岗岩类类型与地球动力学之间的联系,试图利用分类清楚、测年准确的花岗岩解决本区地壳及造山带演化过程。根据K2O等地壳成熟度的指标,得出了该地区地壳性质由不成熟→半成熟岛弧→成熟陆壳演变;构造环境由不成熟岛弧→成熟的"大陆化"岛弧→大陆碰撞带演化。总结了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三大地壳演化时期,分别为前寒武纪基底演化阶段陆核及超大陆形成期;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演化期和中生代特提斯―印欧板块碰撞阶段板内演化期。反演出了东天山造山带经历了俯冲汇聚及不成熟陆壳形成阶段→弧―陆碰撞及半成熟陆壳形成阶段→碰撞造山及成熟陆壳形成阶段→陆内造山及陆壳改造阶段→中生代板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构造—大陆壳体并合构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星子理论和地球的星子堆积模型,以及地质演化两阶段模式和区域演化序列的差异,提出一种综合地质构造单元:大陆壳体。大陆克拉通内部南体具独特的并合构造特征,文章将该构造模式称为大陆壳体并合构造,作为研究大陆克通地壳形成、演化的工作模式。作者在系统分析全球大陆克拉通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对中国东部板内地壳构造研究基础上,将大陆克拉通地壳划分为若干类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地壳区的区域演化序列,及并合带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统的全球动力作用过程;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大陆增生说是不正确的;地幔对流说至今未被证实,陆块是活动的,但不能大规模漂移;大陆地壳不是单纯地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地球的构造不是均变式向前发展,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旋回式向前演化的;地球表层在不同地史阶段,均有其受相应深断裂体系控制的不同的构造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式大洋盆体制,只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地球演化过程中金属矿产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全球重要金属成矿区(带)的综合性分析对比研究,从古大陆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讨论了地球各圈层金属元素的起源和间分布特点,探讨了地球不同演化阶段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耦合机理,揭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迁移和金属巨量堆积过程,阐述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重要金融矿床的形成环境、就位特点和保存规律,建立了综合性成矿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陆地壳的形成及其演化是地球动力学或大陆动力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用一种动力学的思想论述了原始大陆的形成和原始大陆的分裂与漂移。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板块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将甘肃省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单元包括西伯利亚板,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分别以红石山断裂带,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泽库-武山煌裂带所分割;并进一步细分为8个二级单元,19个三级单元。同时,对各极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演化特点,作了概略的探讨。认为在中晚元古代时期,四大板块地基底均已固结成大陆型地壳,稍后却以大陆核(或地台)为板块的生长中心,其间则为古亚洲洋(山  相似文献   

18.
地球节律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节律主要受地球内部能量间歇性的释放所控制。旋转系统有不同于非旋转系统的位能、热能和旋转能的相互转换方式。在重力分异和热对流过程中,地核不仅有巨量热能,而且有巨量的旋转能和放射性蜕变能。这是地球能量释放的内因。天文因素使地球内核周期性地南北振动,使地球轨道、体积,形状、自转速度、公转速度和差异旋转状态周期性地变化。这是地球能量间歇性释放的外因。对作差异旋转的内核而言,万有引力常数G的变化可以改变太阳辐射量和太阳系体积,影响核幔的角动量交换和地壳地幔容积,造成热幔柱的形成与喷发,控制了核幔边界的能量交换过程。这是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一一对应的原因,也是地球节律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使人们可以从天文周期预测地质变动。  相似文献   

19.
成矿流体研究新进展及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卫平  冯建忠 《陕西地质》2006,24(1):101-110
本文论述80年代以来流体研究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动态展望,主要进展表现在构造作用中的地质流体,地壳变形过程中质量和能量的传递;岩浆房附近的孔隙流体压强;水热体系中侵入体空隙渗透性的演化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中的流体动力学,表面水深循环进入到水热变质带和熔融区的氢、氧同位素制约条件,与区域变质作用、地壳深熔作用有关的水热体系,地壳水力学的时间尺度,造山带中的流体作用,消减带的流体作用,二氧化碳的脱气作用。近十年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将流体的形成和演化与造山作用、构造变形、剪切作用、板块俯冲、壳幔对流等联系起来,俯冲带中的流体、剪切带中的流体、盆地卤水、海底热泉、大陆热泉、成矿流体油气形成及运移、地壳流体与地震火山活动等,对地质流体的成因、特征及其地质作用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维地球动力系统温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模拟地球内部温度结构对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一维热演化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地表幕式能量释放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和地球内部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据此探讨了地球内部能量传输机理与地质演化节律的关系,地球内部温度梯度变化和圈层分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