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四种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春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7,16(4):468-472
本文分析测定了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尖头斜齿鲨肝油的碘值特别高,说明其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很高;非皂化物含量很低,约占肝油重的38×10-3(m/m);角鲨烯含量极微,在肝油中仅占84×10-5(m/m)。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角鲨烯含量均很低,变化在(31~116)×10-5(m/m)之间。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小孔沙条鲨和狭纹虎鲨肝油中没有检测到角鲨烯。  相似文献   

2.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肝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包括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16:1,C18:1ω7,C20:1;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20:4ω6,C20:5ω3,C22:5ω3和C22:6ω3。尖头斜齿鲨肝油总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降至最低值,8-9月升至最高值,总饱和脂肪酸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由C16:0决定,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主要由C16:1和C18:1ω9决定,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8-9用降到最低值,11月份又上升至一定水平,这种变化主要由C22:6ω3决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冷冻 解冻的方法提取鳐鱼肝粗脂肪油,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精炼过程中影响较大的脱酸工艺,分析了精炼后鳐鱼肝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使用5%(质量分数)脱胶剂脱胶,20%(质量分数)氢氧化钠、75 ℃加热20 min进行脱酸,8%(质量分数)活性白土脱色,以及减压蒸馏(60 r/min,40 ℃)60 min脱臭的鳐鱼肝油精炼工艺为最优精炼工艺条件,所得精炼鳐鱼肝油呈色及各项理化性质均符合国家一级鱼油标准。脂肪酸组成与粗鳐鱼肝油、鳕鱼肝油以及鲨鱼肝油无明显差别,均含有C14~C22脂肪酸23种,但在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别,其中精炼鳐鱼肝油中EPA含量为8.65%,低于粗鳐鱼肝油(10.17%),远高于鲨鱼肝油(2.74%),约等于鳕鱼肝油(8.78%)。精炼鳐鱼肝油中DHA含量则为最高,为15.04%。  相似文献   

4.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精巢结构及精子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头斜齿鲨是闽南近海的常见板鳃类。本文研究了其精巢的结构及精子的发育。尖头斜齿鲨的精巢属于放射型,其基本单位是圆形或圆形的壶腹,生精区位于精巢的一侧,生精壶腹由此区向精巢对壁发育,每一壶腹中的细胞处于同一发育时期。在精巢靠近成熟壶腹一侧有精子输出管。精子的发生可分为3个时期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尖头斜齿鲨的精子细长、呈流线形,头部钝圆,其形成期约为7个月。粗巢的结构随体长和季节的  相似文献   

5.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是暖水性小型鲨鱼,为有胎盘胎生种类.在闽南近海,其雄鱼的性成熟长度为382~448mm,雌鱼的性成熟长度为405~467mm,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的周年随机采样中,雌鱼在群体中所占比例为53.0%.雌鱼的妊娠开始于1~4月,同年的6~8月分娩,妊娠期为5~6个月.尖头斜齿鲨雌鱼每个子宫一次妊娠怀胚胎1~12尾,其中3~6尾者占67.8%.雌鱼一次妊娠产仔鱼2~24尾,平均9.1尾,其中6~13尾占70%;57%的母体左右子宫内胚胎数相同.胚胎数量随母体全长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雌性尖头斜齿鲨生殖周期约为2年,一生生殖2~3次,生殖能力较低.尖头斜齿鲨胚胎在分娩时全长138~142mm,与雌鱼性成熟长度的比为0.30~0.35,胚胎的雌雄比为1.17:1.同一子宫内及左右两子宫中的胚胎发育情况均基本相同.另外还讨论了鲨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胎盘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头斜齿鲨的采集始自1993年,前后共历时3a多,捕捞地点是厦门至东山近岸水域。作者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其胎盘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其发育完整的胎盘包括母体胎盘和子体胎盘,与胚胎一一对应。母体胎盘分为4部分(由母体端至子体端):滋养毛基、滋养毛球茎、滋养毛柱、滋养毛柱、滋养毛杯。滋养毛的中心部分是致密结缔组织,中间有血管,外围是大面积的腺体组织,腺体组织的边缘凹凸曲折,形成充满皱褶的外表面。子体胎盘包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中国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中国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5.86%,灰分含量为5.15%,能值为21.49MJ/kg;林氏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6.66%,灰分含量为5.04%,能值为21.29MJ/kg.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体重与体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水分含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中国团扇鳐肌肉的能值与水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减的趋势,林氏团扇鳐水分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增的趋势.此外,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头斜齿鲨是闽南近海的常见板鳃类。本文研究了其精巢的结构及 精子的发育。尖头斜齿鲨的精巢属于放射型,其基本单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壶腹,生 精区位于精巢的一侧,生精壶腹由此区向精巢对壁发育,每一壶腹中的细胞处于同一 发育时期。在精巢靠近成熟壶腹一侧有精子输出管。精子的发生可分为3个时期。精 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尖头斜齿鲨的精子细长,呈流线形,头部钝 圆,其形成期约为7个月。精巢的结构随体长和季节的更动而变化。根据采得的标本 做组织切片,发现若发育过程中精巢发生断裂、分成两段,断裂处可各自愈合,并不影 响其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角果木(Ceriops tagal)、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等7种不同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在样品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8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占比44.32%),其次为硬脂酸(占比7.7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油酸(占比7.61%)、亚油酸(占比9.81%)和二十碳烯酸(占比12.16%)。植物样品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为0.24~1.13。除木果楝和清澜港采集的木榄样品外,其余样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饱和脂肪酸。铁炉港的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和榄李4种植物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渤海常见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中国黄、渤海沿岸的17种红藻、12种褐藻、7种绿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的绝大多数红都富含二十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一般都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仙菜目的松节藻、细枝软骨藻,隐丝藻目的亮管藻、海萝、海膜、蜈蚣藻中的EPA含量均超过40%,其中海萝达到58%;杉藻目扁江蓠中EPA含量很低,但花生四烯酸含量达到58%。裸藻中16:0、18:1(n-9)、20:4(n-6)和20:5(n-3)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二十碳PUFAs是主要的脂肪酸。在每种褐藻中还含有一定量的14:0、18:2(n-6)和18:4(n-3)。褐藻中的十八碳PUFAs含量比红藻高,而二十碳PUFAs比红藻低。绿藻中的主要脂肪酸是16:0、十六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6:4(n-3)和16:3(n-3)、18:1以及C18PUFAs(主要包括18:2(n-6),18:3(n-3)和18:4(n-3),绿藻的C16、C18PUFAs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台湾海峡》2009,28(4):496-503
结合福建省“908专项”,于2006年7~8月对福建省沿岸海域水采浮游植物的种属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57属127种,其中硅藻47属107种,甲藻5属15种,蓝藻1属1种,金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硅藻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主要是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硅藻类广布,甲藻类在闽东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蓝藻类检出率降低,裸藻类和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3222.59×10^4ind/dm^3,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阂东和闽南高、闽中低.叶绿素a及优势类群的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东沿岸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7种(13株)杜氏藻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昱  刘广发  周韬 《台湾海峡》2007,26(4):516-521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7种(13株)杜氏藻(Dunaliella),在生长的平衡期收获.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了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它们的总脂含量在6.64%~16.18%(m/m,干重,下同)之间,其中7株的总脂含量超过10%.杜氏藻的16碳和18碳脂肪酸含量丰富,有着较高的C16∶0、C18∶1(n-12)、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其中8株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总脂肪酸的50%.杜氏藻的EPA和DHA的含量较低,但是有5株超过总脂肪酸的10%.  相似文献   

14.
海洋污损生物附着是增加海上作业成本、影响设施安全和缩短其使用年限的重要因素,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是开展防除研究工作的基础。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石莼Ulva lactuca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是华南沿海主要的污损生物种类。研究上述4种污损生物幼虫和孢子的采集与培养技术,结果显示,网纹藤壶无节幼虫于30℃黑暗环境中培养,5d左右即可发育为金星幼虫,可将其在4℃条件下储存备用。强度为4000lx的光照射缘管浒苔和石莼,可刺激其游孢子大量释放;细基江蓠经阴干处理再浸泡海水,可诱导其果孢子的放散。每天接受900—1300lx光照12h,室温(21—26℃)下培养4d,是观察缘管浒苔和石莼游孢子附着萌发的最佳条件,而细基江蓠果孢子的附着萌发观察则以室温(18—23℃)下培养2d为宜。  相似文献   

15.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blubber of five dusky dolphins Lagenorhynchus obscurus and five Cape fur seals Arctocephalus pusillus pusillus from the northern Benguela ecosystem (South-East Atlantic) and their main prey was determined. Differences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blubber layer of the dolphins were substantial, with higher relative amounts of monoenic fatty acids with 14, 16 and 18 carbons in the outer layer and higher relative amounts of saturated, long-chain monounsaturated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inner layer. This stratification is similar to the general pattern t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a variety of marine mammals, but the degree of stratification is the highest yet observed, with the long-chained (n3) fatty acids being more than 20 times more abundant in the inner than in the outer lay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als’ blubber consisted of only one uniform layer, densely supported by connective tissue. The whole-body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prey was species specific. The dolphins and seals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ir blubber. In both species, the blubber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ey, indicating that a phylogenetic component is involv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blubber.  相似文献   

16.
几种饵料浮游动物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营养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海水鱼类育苗常用的4种饵料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虫、皱褶臂尾轮虫、蒙古裸腹溞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粗脂肪含量分别占其体重的21.54%、9.70%、6.67%和4.66%.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排序分别为蒙古裸腹溞>纺锤水蚤>轮虫>卤虫;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为卤虫>裸腹溞>轮虫>纺锤水蚤.此外,太平洋纺锤水蚤尚含有C226(DHA)高不饱和脂肪酸,这在其它饵料生物中并未检出.卤虫无节幼虫和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中,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占有较大比例,而二十碳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文中讨论了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营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为浮游和底栖群落提供食物和能量;一部分浮游植物产生的有机物(包括脂类化合物)被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既是全球碳收支中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又作为生命活动和环境变迁的记录,提供地球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多种脂类化合物,可以占到生物量总碳的5%~20%。由于其结构具有指纹特征,并较蛋白质和糖类化合物结构稳定,脂类化合物已被广泛地用于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古代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