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构造特征明显,由东界断层和西界断层及伴生层组合而成。它们是同一应力作用下的产物,表现出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断层带中发育大量超糜棱岩、碳酸盐岩糜棱岩和硅化大理岩,反映了较深的生成环境。活动时代为110-130Ma。沿郯庐断裂带后期显示出伸展特征,发育了一系列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堑构造,沉积了大量K2-E的红色陆相沉积物。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和推履构造,强烈破坏了红色盆地,表现出由SE-NW逆冲的运动学性质。断层带中主要为脆性构造岩。该区郯庐断裂带的深化过程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世为伸展拉张;新第三纪以来为逆冲挤压。  相似文献   

2.
桐城桐山-庐江大化的飞来峰位于早白垩世杨湾组(K_1y)弱变形的紫红色陆相碎屑岩之上,由下古生界的硅化粗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岩层强烈碎裂。其中伴生的张裂隙及剪切石香肠指示岩层由南东向北西逆冲。这一飞来峰的形成与郊庐断裂南段平移作用产生的次级逆冲有关。是由此产生的推覆体差异剥蚀的结果,这种次级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扬子板块前陆褶冲带的变形之后。  相似文献   

3.
胡受奚  赵乙英 《岩石学报》1994,10(4):370-38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4.
用Kober方法测定了平邑县、蒙阴县普照寺闪长岩、松山-邱子峪二长花岗岩、周公地-花果庄-宁子洞花岗闪长岩、余粮店辉长岩和东近台英云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多数样品中的锆石反映了多于一期的地质记录,其中东近台英云闪长岩中的锆石(2868±13Ma、2712±5Ma、2711±7Ma和2598±6Ma误差均为2σ),反映了本区最老的地质记录;部分样品中的2400Ma可能反映了太古宙最后一期的地质作用;而大部分样品中的锆石显示了2500Ma和2600Ma的地质记录,即岩浆活动多集中于2600Ma、2500Ma和24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褶皱带岩浆活动时代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萱  孙宝山 《岩石学报》1995,11(3):312-319
本文通过展示截止1994年北秦岭地区岩浆岩的K-Ar、(40)Ar-(39)Ar、Rb-Sr、Sin-Nd、U-Pb谐和图、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207)Pb-(206)Pb等方法同位素年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讨论,从而确定这一地区岩浆活动,在早元古末期以后多次发生,直至中生代。它们包括大约2000Ma、1210~920Ma、822~794Ma、464~360Ma(奥陶纪-早石炭世)、195~105Ma(早侏罗世-白垩纪)等五个地质时期。另外,根据北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对确定变质岩层分层时限的制约的观点,提出该地区变质岩层划分的五个岩群的时序,首先是秦岭群(大于1700Ma)、然后是宽坪群(1100Ma前后)、二郎坪群(800Ma前后)、草滩沟群或丹凤群(450Ma前后)、中生代岩群(200Ma前后)等等。它们是在不同时期,伴随着某一构造运动旋回形成的变质岩层。所展示的年龄资料同时为读者了解各种同位素年代测定方法的适应性,以及了解在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如何有效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阎桂林  魏燕平 《地球科学》1994,19(5):695-700
通过对安徽庐江龙桥铁矿ZK1004孔(深617m)132个古地磁标本的研究,认为该矿区赋矿地层的时代应属晚侏罗世(136-147Ma);其上覆火山岩地层应旭属下白垩统;将龙门院组、砖桥组划归下白垩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跖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火山岩系。在熊耳裂陷盆地中,基底是起伏不平的,呈现出盆-岭构造景观。熊耳群火山岩系由拉斑-钙碱和钙碱-碱性两个岩石系列组成。晚期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50±65)Ma和(1731±29)Ma,确定熊耳群上限年龄约为1700Ma。参照中条山区西阳河群下部许山组中锆石U-Pb年龄,熊耳群下限年龄约为1850Ma  相似文献   

9.
敦煌地块的中深变质岩系敦煌群,经1/5万区调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35Ma、2946Ma、3487Ma,归属于太古界。北山南带的中深一浅变质岩系,经1/5万区调及1/20万区调修测,在中深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49Ma、2956Ma、3237Ma及2203Ma、2059Ma,分别划归敦煌群和厘定为早元古代。在浅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1622Ma、1624Ma及Baicalia等叠层石,归属于中上元古界。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天丰 《现代地质》1996,10(4):518-525
摘要:采用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延伸长度与切割深度。250~208Ma期间,郯庐断裂带开始形成,延展长度不超过1500km,切割深度在15~20km,是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的基底断裂。135~52Ma时期,该断裂带大幅度地扩展了长度(达3500km),切割深度在30~40km之间,为略具右行平移活动的正断层,属地壳断裂。233Ma以来,断裂带以向下深切为主,深度从50km左右逐渐加深到80~100km,终于形成岩石圈断裂  相似文献   

11.
桐庐、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岩石学报》1999,15(2):272-278
利用单颗粒锆石U-Pb法分别测定了桐庐和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中早期及晚期形成的岩石单元的结晶年龄,桐庐杂岩体中早期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134.9Ma,晚期浅成岩的结晶年龄为134.4Ma,杂岩体基本上属于同时形成,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相山杂岩体中第二阶段岩石的结晶年龄为140.3Ma,最晚阶段超浅成岩的结晶年龄为135.4Ma,杂岩体各单元的形成时间相近,为晚侏罗世末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见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能非常有效地讨论一套岩石组合是否是同时间形成的,而这正是火山-侵入杂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敦煌地块变质岩系时代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敦煌地块的中深变质系敦煌群,哟1/5万区调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35Ma,3487Ma,归属于太古界。北山南带的中深-浅变质岩系,经1/5万区调及1/20万区调修测,中深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49Ma,2956Ma,3237Ma及2059Ma,分别划归敦粕群和厘定为早元古代。在浅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1622Ma,1624Ma及Baicalia等叠层石,归属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南缘晋宁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依据大量地质事实证明华北地台南缘着晋宁运动的广泛影响。晋宁期强烈的构造-花岗岩浆活动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早期构造演化和华中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步确定该区晋宁运动的时限为950-750Ma,较华南地区晚50-100MAa。  相似文献   

14.
江思宏  聂凤军 《地质论评》2000,46(6):621-627
冀西北金矿集中区是我国华北地台北缘金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矿主要产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及邻近的太古宙变质岩内。Ar-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金矿床成矿年龄(172~188Ma)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的形成年龄(304~306Ma)相差达120Ma。综合研究推断金矿床不是碱性岩浆直接演化产物,而是在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影响下,地下循环热流体对矿源岩--碱性杂岩体淋滤、萃取,形成富含金的成矿热  相似文献   

15.
孔忠实  邓军 《地质论评》2000,46(2):197-202
吉林南部古老岩石测年数据偏新和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的混乱,本文运用Sm-Nd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将吉林南部变质岩系划分为4个年龄段:前阜平旋回(〉2600Ma);阜平旋回第一幕(2600 ̄2500Ma);阜平旋回第二幕(2500 ̄2400Ma);阜平旋回第三幕(2400 ̄2350Ma)。阜平旋回第三幕归入太古宙并作为太古宙-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吉林南部古陆构造环境由活动趋向于稳定,新、老  相似文献   

16.
渭河谷地晚新生代地表环境巨变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2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从而建立了1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3.5Ma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与草原--森林草原与茺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与草原。这5个阶段标志着地表环境系统发生巨大变革,变革时间为2.5MaBP,2.0MaBP,1.4/1.6MaBP和0.8MaB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   总被引:74,自引:7,他引:74  
沿中国东部出露一条晚中生代巨型A型花岗岩带。根据时、空分布特点,可将其肢解为两期五带;第一期居岩时代为135-100Ma,包括下扬子带、苏鲁带、山海关带和碾子山带;第二期成岩时代为100-70Ma,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浙带。它们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而且在岩体位形态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研究表明:第一期A型花岗岩产于东亚具有宽广剪切活动的活动大陆边缘(160-100Ma),其形成与大  相似文献   

18.
川西石棉地区田湾与扁路岗岩体的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扬子板块西缘石棉地区田湾闪长岩体与扁路岗花岗岩体开展了精细的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田湾岩体中锆石的结晶年龄为823Ma±12Ma,扁路岗岩体中锆石的结晶年龄为876Ma±40Ma,表明石棉地区与扬子板块西缘其他地区一样,晋宁期岩浆活动也是相当强烈的。  相似文献   

19.
中生代地球系统与核—幔边界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济安  韩庆军 《地质论评》1998,44(4):382-388
本文介绍了90年以来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磁场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200-100Ma全球低的地球磁场古强度;124-83Ma低的极性反转频率以及170-110Ma近乎停滞的真极移。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反应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研究认为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18-17Ma主要平等互利或开始,10.9-7.5Ma和0.9M至现今为两次隆升高峰期,在8Ma左右已隆升到接近于目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