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域降雨引起水土流失,影响观光河道水体质量,探讨水体观光影响性降雨特性,对于旅游地水土保持建设和景观资源有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天台山风景区石梁景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观测,获取流域降雨特性与观光水体浊度数据,借助水体视觉美感和侵蚀性降雨分析,探讨观光影响性降雨的临界值、降雨特性、时空差异及其水色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森林小流域中降雨—截流—下渗—地中水—地表水各个环节的作用。作者认为,在降雨出流过程中,下渗和土壤中的快速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表出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森林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大,森林流域的贮水能力也是很可观的。这些就决定了森林流域的产流不是霍顿产流,也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许多产流理论和模式。在湿润地区形成产流区时的特点并非是表层土壤首先饱和,而是地下水位或被地下水支持的饱和毛细管带上升到表面附近使该区发生饱和,因而产生以及维持这种饱和状态所需的垂直下渗和地中水的侧向补给是流域是否发生产流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地表流可认为是回归流。此外,流域地中水产流对降雨响应过程可认为是由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而引起的,这个压力通过毛细管带传递到饱和带。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的原因可以是封存在土壤中的被瞬间压缩的空气压力作用,也可以是降雨直接接触到已发展至地表的非饱和毛细管带的上缘。 相似文献
3.
研究自然降雨梯度下不同经营方式森林的径流和泥沙量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流失模式。选择次生林以及由其转换而来的米槠人工幼林(人工幼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幼林(人促幼林)为研究对象,选取47场自然降雨事件构成一个降雨梯度,探讨不同森林类型水土流失对降雨增强的响应差异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人促幼林和次生林因其植被垂直结构发育,降雨侵蚀力施加的侵蚀动能被植物体抵消,水土流失量低,其产量主要受到降雨量的调控,且随降雨的加强而缓慢增加;人工幼林覆盖度低,林下裸露,水土流失受到降雨侵蚀力的直接影响,产流和输沙量大,而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未来应多提倡人工促进更新的方式,人工林的经营要加强林下管理,增加覆盖。 相似文献
4.
在粤北石漠化地区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地区植被退化特征及其与降雨截留量、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从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变化时,植物群落从草本+藤本+乔灌木→草本→苔藓变化,群落层片从4层→4层→2层→1层变化, 平均高度从87.06 cm→63.32 cm→42.13cm→6.21 cm变化,物种减少比例从0%→14%→46%→86%变化,植物优势种从黄连木+苎麻+黄荆+三裂叶野葛→黄连木+青蒿+野菊→五节芒+野古草+牛筋草→苔藓变化,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2.33 →2→1.25→0.33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从2.96→2.31→1.94→0.42变化。植被退化特征与降雨和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砒砂岩地区降雨与植被耦合关系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降雨--植被耦合关系对侵蚀产沙的影响,为侵蚀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基于TRMM降雨数据和MODIS 250 m NDVI,分析降雨和植被的年内分布模式和匹配关系,并构建降雨--植被耦合指数RV,用于反映侵蚀产沙状况.进一步利用年降雨量,NDVI以及其分布参数(峰度系数和偏斜度)与输沙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雨的集中,偏斜程度和波动性要比植被更为明显;RV与实际输沙量的相关系数为0.84,可以很好地反映侵蚀产沙的相对大小;年输沙量与降雨的分布参数相关性最高,达到0.94和0.87,对提高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影响也最大;考虑降雨量,NDVI及其分布参数的模型的拟合程度最好,Ra2达到0.9232.因此,降雨与植被的年内匹配模式对侵蚀产沙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降雨的空间不均性对模拟产流量和产沙量不确定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传统的水文/水质模型中,降雨被认为是在空间上均匀分布并且对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不产生影响。本文的目的是评价由于降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对模型输出-产流量和产沙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卢氏流域为研究区域,使用SWAT模型和流域内24个雨量站的降雨作为模型的输入。基于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假定下,每次用一个雨量站的点雨量来作为流域的面平均降雨量,模拟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不确定性来自于降水的不均匀性。模拟的产流量和产沙量的不确定性大于降雨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在运用水文/水质模型时,为了准确的模拟、预测产流量和产沙量必须掌握降雨的空间分布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水文、水质模拟之中。 相似文献
7.
云南昭通盆地降雨侵蚀性与土壤可蚀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文耀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11(2):76-82
通用土壤流失公式已被广泛用于坡地土壤流失量的估算方面, 而此公式中降雨侵蚀性因子 ( R 值) 与土壤可蚀性因子 ( K 值) 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必须结合各地和水文与土壤条件进行修正。以云南昭通坝区昭鲁河新泉水文站10 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计算了各种降雨参数的单因子和复合因子, 分别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适合于昭通坝区的降雨侵蚀力 R 指标为Σ E· I15, 昭通坝区年平均降雨侵蚀力 R 值为 18414。同时, 根据对本区水稻土、紫色土和山地黄壤机械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分析结果, 计算出这些土壤的可侵蚀性因子 K 值。最后提出, 鉴于本区降雨侵蚀性因子 R 值和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值均较高的情况, 应加强地表植被和表土层的保护, 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9.
对2010年4月21~23日文山州久旱转大雨过程的环流演变及各种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期文山长期维持"西高东低"环流型,环流形势的调整,尤其是中纬度环流形势向"东高西低"转变,是久旱转雨的必要条件。这次过程也与高空冷槽、低涡切变和不稳定层结(能量)的发展等有关。久旱转雨时,各物理量场的分布与该区域降水相关性很好,具有很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固沙植被区两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降水事件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有效性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了固沙植被区以藓类和藻类为主的生物土壤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对模拟降雨(5、10、20 mm)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降雨量对不同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均有显著的激发作用, 但2种土壤的响应特征不同。藓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在降雨后0.5 h达到最大值, 而藻类结皮斑块土壤在降雨后2 h达到最大值, 其呼吸速率分别是降雨前土壤呼吸速率的43~58、21~25倍,随后, 两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逐渐下降并恢复到降雨前水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藓类结皮斑块土壤最大呼吸速率和平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大, 而藻类结皮斑块土壤则无明显变化; 2种土壤碳释放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 藓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和平均值及碳释放量均显著大于藻类结皮斑块土壤。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和降雨量均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分别实测降雨过程中林外降雨、林内降雨及树干截流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前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讨论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内雨量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模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内雨和树干流只有当降雨分别到达1.6mm和4.32mm的情况下才出现,其总量分别占林外降雨的75%和4.3%,并以面源和点源的形式输入流域。此外,还阐述了降雨过程中林地内营养元素的输入及循环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瑯琊山森林进展演替的结果,亦即其顶极植物群落,将是以青檀、榉树、化香、五角枫、铜钱树等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类型.苏皖江淮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中应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相似文献
13.
夏骥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3):62-66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部边疆五省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快其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西部边疆五省区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它们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又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步伐.因此,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制订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快其发展,是西部边疆五省区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森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提出了用一般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森林水文效应的途径。得出在岷江上游地区随着覆盖率的下降年径流量减少、径流成份改变、年风分配更趋不均匀和洪峰流量增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岷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水文效益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山地森林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近 2 0年来中国东部土壤动物的研究资料 ,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中国东部山地森林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环境作用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提出水源林、水土保持林的分区原则,以及防护林作用的累积效应,对长江上游防护林的规划和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浙江开化山区森林区系的地理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化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是浙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有野生木本植物832种,隶属于95科272属.在对森林区系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地理成分,认为它们具有下列特征:1.木本植物种类非常丰富;2.古老、孑造和珍稀濒危植物较多;3.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各地植物区系有广泛联系;4.270个属可划分为14个类型(包含12个变型);5.温带成分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
张广才岭47年生三大硬阔林9种营养元素的总积累量(kg/ha)是2236.723,其中乔木层1944,930,灌木层195.630,草本层96.163.9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分别为363.770,226.372,137.398[kg/(ha·a)]。9种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0.622,利用系数0.163,周转期9.9a。较高的循环速率和较短的周转期反映了:三大硬阔林物质循环较快,植物群落处于生长盛期,林分正值速生期。 相似文献
20.
人工措施对防护林建设初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保存率,林木生长,林分结构等方面,而这些都与防护林效益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营建和管理防护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