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首次组织的水压致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这次实验规模大、观测项目多,是一次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实验。在实验中使用了一批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技术,采用了三次加压重复观测的方法,取得了重现性好的结果和可靠的实验资料。这次实验产生“效应”最显著的项目是氡、水位及其他气体组分,同时验证了引起水位效应的机制不仅是岩石压力应变的传递,而更重要的可能是含水系统孔降压力升高的水力传导。实验表明,水压致裂方法对于检验各种前兆现象的力学效应,探索前兆异常机理及指导监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建中 《地震研究》1993,16(3):281-290
本文从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室内实验和野外观测结果研究了尺度、缝长对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实验样品的孔径比不应大于四分之一,最好小于十分之一,较大的绝对尺度可以使实验结果变得稳定。野外实际测量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裂缝单翼长度不应小于十倍的钻孔半径,否则测不到可靠的封闭压力。据此,进行大尺度水压致裂室内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压裂技术,完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26日至12月24日,在福建汤坑热水区进行了水压致裂试验,观测了地下水化学组分在水压致裂试验中的变化。现将我们观测到的水中SO_4~(2-)、Cl~-、F~-离子的变化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所了解的情况,介绍了联邦德国等国利用水压致裂和钻孔崩落研究地应力的近况。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目前值得注意的动态是:①世界上拥有小型轻便的软管水压致裂设备的研究小组愈来愈多;②联邦德国鲁尔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计划研制可用于更深的钻孔(6公里),并将井下超声电视、测震计与水压致裂封隔器装在一起的新设备;③利用一孔多段以至地点相近的多个钻孔的水压致裂数据,只用封闭压力和张开裂缝方位的观测值反推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参数;④破裂力学理论的初步应用。此外,在用钻孔崩落研究地应力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对有孔岩石标本所作的单轴压缩试验以及理论分析表明,崩落机制主要由岩壁张破裂(而不是剪切破裂)引起。  相似文献   

5.
引言 近几年来,我们对水压致裂法应力测量在室内外作了一些工作,并结合发现的问题做了水压致裂室内模拟实验。 实验发现,钻孔加压率对岩石表观破坏强度有相当大的影响,加压率大,破坏强度也大。其结果,必然影响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的精度。本文探讨和分析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和规律。提出:水压致裂过程中的裂缝扩展的动力学特性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力源进行中等尺度地壳岩体中的应力场实验研究的首次实验,于1982年10月至11月在唐山古冶进行。 一、实验原理、场地和设备 此次实验以水压致裂法应力测量中的注水压力作为人工力源,在水压致裂孔(简称实验孔)的附近布设装有地应力传感器的观测孔,用地应力测量系统进行现场实测。 这类实验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它不仅能够通过实验检验地应力相对测量方法的效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2月,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eoscience Australia)发布报告《水压致裂与诱发地震关系综述》(Review of hydrofracturing and induced seismicity),全面分析了澳大利亚水压致裂的应用及压裂过程中诱发地震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公众关心的与水压致裂相关的主要问题。1能源开发中的水压致裂与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8.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的理论是建立在裂缝扩展方向仅受应力条件的控制,不管介质如何不均匀,最终裂缝扩展方向都沿着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裂缝面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基础上。在水压致裂模拟实验中,我们观察和分析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认为,水压致裂裂缝扩展方向基本满足上述要求,以封闭压力确定最小水平主应力,进而得到最大的水平主应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压致裂法是直接测量地壳较深部应力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水压致裂法原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的仪器设备;给出了1980年在河北省易县和1981年在江苏省新沂县两次野外实测试验结果;对所测得的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及诱发裂缝形态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将水压致裂法测量结果与套芯法结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七、测汞技术在地震监测及减灾领域的应用1.研究现状测汞技术用于地震研究领域只有10年的历史。1984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三室在新疆开展了测汞技术及氢射气在地震监测及减灾方面的试验研究,通过地下核爆破、水压致裂手段,观测地下水、土壤中的汞量和断层气...  相似文献   

11.
临震电磁波信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震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的现象,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震后,一些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开展了观测研究工作。我省一些中强震震前也曾出现过不同表现形式的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现象。如1970年10月29日金湖4.2级地震前约2小时,震中区一鱼场工人发现收音机受到强烈干扰,震后即恢复正常;1974  相似文献   

12.
地球和月球的弹性潮汐形变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一个由较新的月震、月球形状、月球重力及月球天平动资料所建立的真实月球内部结构模型,解算了在地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月球表面的弹性潮汐形变。得到了表征月球弹性潮汐形变的特征数--月球勒夫数。这个结果与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假想或简单月球模型所得结果有较大不同。同时,本文还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地球模型,再次求解了地球的静态勒夫数。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地球模型对解算地球的静态弹性潮汐形变的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4.
高中和  季幼庭 《华南地震》1992,12(2):42-47,T002
本文阐述了浙江东部沿海海蚀地貌的分布特征,认为高位古海蚀地貌是浙江东部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海蚀地貌确系古海面遗迹,但它们今日之分布高度乃是长时期构造抬升作用的结果。同期海蚀地貌的分布高度不同,除在形成时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外,断块间的差异升降运动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物质分异的角度讨论了板块俯冲带及大陆地壳内某些地震成因机制问题。认为由于构造的活动和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在深大断裂带附近的上地幔或玄武岩层顶部容易产生分异的底辟构造。这种构造上隆引起的垂直作用力可促使地面产生同步隆起和侧翼相对下降,地震的震源往往位于底辟构造的侧翼或顶部。一般由底辟构造形成的垂直作用力与水平向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成为一种叠加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16.
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特点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性质及其意义作了总结和评述。文中述及的阻抗相位资料正则化反演方法,是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笔者就此给出了实际算例和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洞庭盆地的第四纪构造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石钧 《地震地质》1992,14(1):32-40
依据第四系分统等厚度图,分析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的演变。早更新世及晚更新世表现为盆地东西两侧对边掀斜,沉积中心呈近南北向伸延;中更新世及全新世,迎丰桥-北景港断裂两侧断块反向扭动掀斜,以致盆地西北角和东南角掀升,并形成与此主掀升部位相应的俯伏部位,其伸延方向与主掀升部位的掀斜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19.
地磁暴与电离层骚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太阳活动区喷发出的粒子流引起太阳风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作用,从而发生地磁暴和电离层骚扰,所以它们的发生是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磁暴期间常常伴随着电离层F_2层骚扰,即峰值电子密度相对于中值有大的减少或增加。  相似文献   

20.
由动力Alfven波沿磁场方向传播的扰动非线性方程,用量纲分析法导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谱. 太阳风中观测到的湍流谱恰是由方程得到谱的特例. 我们提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是一支反向串级的湍流,正向串级的一支湍流已经用于日冕而耗散掉. 理论上提出这支反向的Alfven湍流产生机制是由于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色散造成的调制不稳定性驱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