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在本文的第一部份,我们已经介绍了FGGEⅢ_b级资料磁带的结构以及识别带头文件和网格特性文件的方法。由于FGGEⅢ_b级资料范围广(全球区域),格距密(1.875°×1.875°),层次多(15层),种类全(高度z,风u、v分量,温度T,相对湿度RH和垂直速度ω均有),为了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最有效地纪录Ⅲ_b级分析资料,经协商一致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压缩码格式。这种压缩码只需用16bits(即2个字节)即可足够精确地表示任何种  相似文献   

2.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期全球试验(FGGE)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努力,获取一套完整的,供研究用的资料集(Data Set)。 FGGE期间的气象和海洋资料管理业务十分庞大,它不仅动用了目前的世界天气监视网系统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而且为此还特设了许多加工中心。全部资料加工任务要到1982年年底才能最后完成。 FGGE资料加工活动为各国科学家提供了极其丰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技》1976,(3):7-7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FGGE)中的大气观测和研究工作计划,将于1978年9月—1979年8月间进行。第一次全球大气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海洋对大气现象的影响。比如海表水温距平对大气环流及涌升流区域海面对天气型变化的影响。这次实验将有两个集中观测时期,分别是1979年1—2月和5—6月。世界气象组织拟定1976年2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政府间会议。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9,(1):5-5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FGGE)观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得全球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海洋观测资料。在现有的观测系统中,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存在着严重的观测空白区,为了弥补这些空白区,需要临时使用一些特殊的观测工具。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出的、业经世界气象组织采纳的热带定高气球系统,即为其中主要的一种。热带定高气球系统(TCLBS)是全球大气试验飞机下投式探空仪计划的补充,在FGGE实施年的两个特殊观测期1979年1—2月和5—6月由NCAR负责实施。其观测资料将由泰罗斯-N的ARGOS资料收集和观  相似文献   

5.
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资料室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自1981年起分别陆续向美国的世界资料中心-A(WDC-A)订购了 FGGE(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试验)资料。截止到1982年底,除 II-C 级资料外,其它资料已大部到齐。  相似文献   

6.
一、一般情况在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试验(FGGE)期间全球试验观测资料的汇总工作已经结束,这些资料提供了过去从来没有的、最完全的大气情况,它给从事旨在改进天气预报及了解气候的气象学家提供了一个不平常的资料库。全球试验的主要目的是: (1) 获得对大气运动的更好的了解,以便发展更加逼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2) 估计天气系统可预报性的基本界限; (3) 为制作大气环流大尺度特点的业务数值预报设计一个最优的综合的气象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FGGE期间(1979年),全球大气探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这些探测资料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大气运动最完整的图象,FGGE还大大推动了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的发展,十年之后回顾一下我们对大气环流的认识和评述一下大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的现状,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1980年内,继续进行了和全球天气试验有关的大量天气预报研究活动。为解决全球天气试验的科学课题,一些国家的气象局和研究机构正在从事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工作。1980年内,由苏联的Obninsk 和瑞典的 NorrkSping 这两个中心完成了FGGE 资料的处理工作,并已将资料传给世界资料中心。分析工作正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试验室(GFDL)顺利进行,大部分工作于1981年内完成。初步研究结果是相当不错的,这方面的研究将对今后的数值天气预报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对全球观测网如何最佳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不同的FGGE观测系统的成果,在约翰逊空间中心(JSC)、大气  相似文献   

9.
引言在过去十年左右影响气象业务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是全球资料库变化的特征。本文讨论全球资料库的现状,第一节概述在过去(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在业务上使用的资料库的演变;第二节对通过各种来源获得的资料的主要成分,就它们的分布、可用性、特色及其误差结构作了一系列的评论;最后,简要描述现在在NMC所使用的自动资料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德国气象局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Deutscher Wetterdienst,简称 GPCC)是 WCRP(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建立的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核心部门。由 GPCC 整编的这套2.5°网格上区域平均逐月降水总量资料共有二盘(高密),分别为1987和1988年12个月的全球降水量。随着整编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来源资料的广泛运用,GPCC今后将提供更多更好的全球降水资料产品。这些资料对于气候学和水文学研究十分重要。下面对这套资料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DATAGRID模块的主要功能、基本原理及其结构的介绍 ,同时对模块的操作使用方法给予了说明。并对模块的主要控制参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 ,最后 ,举例说明了该模块中参数的正确选择对获取模式运行所需的网格点资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陆地降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Hulme博士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是目前年代最长的,对此格点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季风区是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方,还给出了从该资料中读取全球几个著名的季风区降水量的方法;指出了所读资料的可靠程度;计算与分析了近百年全球陆面1月、7月降水序列,指出7月份降水无明显趋势,1月份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序列中存在明显的2-7a、13a和20a左右的周期,为进一步使用该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常常要读取网格点上的气象要素值。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用目测内插读取。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而且其最大的缺点是目测内插往往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如何利用气象部门较为普及的微机,通过它们将实测资料内插成我们所需的网格资料有着极大的实用和现实意义。读实测资料通过微机处理而得到网格点资料笔者认为有着以下几点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14.
陈红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0,24(2):238-252
对1979年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FGGE)期间华南前汛期3次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发现:(1)3次暴雨过程均与锋面活动有关,每次锋面过程都与锋生区对应,暴雨多见于锋前暖区内。锋面的特征既不同于冬季的冷锋,又不同于夏季长江流域的梅雨锋。(2)对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作了计算,发现3次暴雨过程中,华南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项有明显作用,积云对流所造成的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很重要。(3)华南前汛期暴雨与南海季风有密切关系。1979年FGGE期间南海季风3次向北推进,与3次暴雨过程有直接的联系。(4)对这3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作了分析,发现除孟加拉湾外,南中国海亦是重要的水汽供应源地。(5)对云系的分析表明,华南上空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1991年3月6日美国国家气象中心(以下称NMC)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航空(AVN)预报和中期预报(MRF)使用的全球模式做了如下一些改进:①预报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从三角形截断T80提高到T126.这相当于网格分辨率从160公里提高到105公里.②终止使用增强地形,以平均地形取而代之.③引入海洋层云参数化.④实现新的质量守恒约束.⑤采用Leith公式减少中尺度水平扩散.⑥采用新的更精确的洋面温度分析.本文讨论每一项改进并简要说明新模式性能.  相似文献   

16.
对整个365天全球6层的FGGE III b资料的5个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频率滤波分析以研究30—5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这个研究得出了30—50天低频振荡的大振幅所在地区,并描述了通过这些地区的垂直结构,还着重讨论了对流层低层经过30—50天带通滤波后最大风速的季节变化。FGGE年的一些主要结果表明30—50天低频振荡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夏季风地区和对流层上层的高纬度地区。在北半球冬季,活跃的地区位于中太平洋的赤道带上。  相似文献   

17.
一、气候监测的种类为研究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气候模式化,不仅需要世界天气监视网(WWW)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试验(FGGE)观测系统的资料,还需要一些特殊的观测资料.根据不同目的所需要的精度和分辨率,可分为以下三种观测.1.各种物理过程的集中观测.为了较详细地了解气候中重要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观测要细致,时次空间要加密.  相似文献   

18.
史国宁 《气象》1979,5(1):13-16
一、第一次全球试验计划产生的背景—— 世界天气监视网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数值预报方法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有了较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值预报能力,延长预报时效,一个首要的条件是必需获得全球范围的观测资料;另一方面由于气象卫星等先进的观测手段的出现,进行全球联合观测的可能性也已具备。在这种形势下,在气象领域中两个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就应运而生了。其一是世界气象组织于1962年组织的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英文缩写为WWW;另一称为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英文缩写为GARP。它是1965年在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协理事会共同筹划下产生  相似文献   

19.
四维分析     
一、四维分析的背景和目的四维分析的提出,很明显是由于最近新技术的发展使资料增多,特别是气象卫星所利用的红外辐射仪遥测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可供利用的观测资料如表1所示。表1中新资料的特征,第一是不定时观测,而原来高空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是定时观测。从此可明显地看出,由于增加时间变量,因而使用四维这个名称。另一个特征是由于观测手段的多样化,资料的质量和精度不同,特别是遥测和原来的直接测定相比,有许多不同点。比如,采用红外辐射仪测定的垂直温度分布是某一区域面积的平均温度;静止气  相似文献   

20.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期全球试验(FGGE)观测阶段已于1979年11月30日胜利结束。现将其中的夏季季风试验的点滴情况,特别是1979年印度季风概况和这次试验的早期成果汇总如下。一、科学目标夏季季风试验的科学目标早已于1976年确定(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