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书架     
《气象》2017,(3)
正《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预测》丁一汇主编该书主要阐述中国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根据新一代中国气候模式预测的全球和中国未来百年气候变化结果,旨在根据中国近百年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物理机制的解释与气候模式的模拟与预测对中国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新的认知。全书重点对7个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近百年地表气温升温的幅度与多尺度的降水变化;现代和历史的极端气候事件;中国的区域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中国新一代气候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汤懋苍  汤池 《高原气象》2000,19(2):159-165
根据被修订过的竺氏温度变化曲线,将中国过去3000年划分为11个气候适宜期(暖期和变暖期)和气候非宜期(冷期和变冷期)。发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绝大多数出现在气候适宜期,大规模的战争和农民起义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均发生在气候非宜期。最后,对未来200年气候变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预测,主为目前的气候适宜期将持续到公元22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对近5a来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采用最新的器测时期资料和代用温度资料对中国地区近50a、100a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规律进行再分析,初步重建了中国过去1000a的地表温度序列;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预估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中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增温略高。近50a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升温速率达0.8℃/10a,远大于北半球平均的升温速率。中国雨型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西北西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降水明显增多,以新疆最为显著。中国东部则由70年代末以前的北涝南旱型转为以后的南涝北旱型。气候变暖后,中国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水文模拟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首先以降水和气温为例,回顾了历史时期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然后结合最新的CMIP6计划,简要叙述了气候模式研究与水文模拟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包含气候模式的研究进展、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技术、气候模式的评估与未来的预估...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气候状况及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我国西北的气候状况主要是干旱和气候变率大。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西北有丰富的树木年轮资料 ,从地质时期、历史及现代气候变化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西北有丰富的气候资源。提出以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以保证西北区域PRED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古气候学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气候变化资料对预测未来的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重建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历史,是竺可桢先生开创的.文焕然和文榕生合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相似文献   

7.
<正>认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的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代用资料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岩石、沉积物、冰芯、树轮、珊瑚、贝壳或微化石等。通过对代用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断不同气候区在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和气候系统变化。随着大气物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古气候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及代用资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就气象而言,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水、旱、风、雹的记载,而有关气候冷、暖的记载却很少。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中,则是研究旱涝的多,研究冷暖的少。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著名论文,开创了历史时期气侯冷暖研究的先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9.
高分辨率的树木年轮是记录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良好生物载体,在古气候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这种关系受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因物种而异的树木生长节律的共同影响。在利用树木年轮开展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剔除树木年轮与年龄相关的生长趋势是准确获取气候信号的先决条件。然而,传统的和相对改进的一些树轮标准化方法在拟合并剔除树龄相关的趋势及非气候干扰信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进行树轮资料的标准化方法研究, 对已获得的树轮生长序列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解,得到一系列不同物理意义的本征模态分量,结合多样本信息的对比及生物学特性,深入解读各分量表征的气候变化、环境干扰及缓慢生长趋势项等不同物理意义,进而剔除非气候信息,得到可以准确反映气候变化的代用序列,并将该方法与目前广泛采用的标准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所在,为进一步改进树轮标准化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不但有以万年计算的地质时代冰期与间冰期的变化,也有几千年来历史时期的变化。但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周期为几十年到百年左右的气候振动。对于几年到十几年时间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称为气候变动。这种气候变动往往是长期气候振动的一个片断,因此从气候振动角度来研究气候变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多数气象台站是在解放后建立的,一般只有二十几年的资料,因此就要求我们从较长时期的气候振动来了解这二十几年的气候特点,这样才能正确运用二十几年的资料,来作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TropicalwesternPacificOceanisanareathathasthehighestoceantemperatureacrosstheglobe.Asmostofthewarmwaterconcentratesintheregion,itisknownasthe搘esternPacificwarmpool?Asshowninsomestudies[1-5],thegeneralcirculationandshort-termclimaticchangeswillbeseriouslyaffectedifthermodynamicconditionchangesinthewaters,whichthenhaveanimportantroletoplayintheonsetofanyENSOepisodes.Therehasnotbeenanyunifieddefinitionoftheindexforthewarmpool.FollowingthecriterionofWyrtki[4],however,theareae…  相似文献   

13.
Volcanic eruption is an important external forcing factor of climate change on time scale frommonth to hundred years.In this paper,the climatic effect of the last large historical eruption ofTianchi volcano,which happened in 1229 AD,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a two-dimensionalenergy balance model.Taking Mt.Pinatubo volcano and Changbai Mountain-Tianchi volcano forexample,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ime scale from months to years indicates that such largeeruptions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Based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it issuggested that the last large eruption of Tianchi volcan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bruptclimate change event,which began in the period from 1230 to 1260 AD.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海温的气候跃度及其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应用滑动T检验方法对北太平洋海温10年际的气候跃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实存在着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而跃变前后北太产洋海温结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明显不同,进而讨论了北太平洋海温跃变前后对我国6-8月汛期降水量的影响,指出海温跃变前我国汛期降水量在东北地区偏少,华北偏多,长江流域偏水,华南偏多,而跃变后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05年我国70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 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进行了差异分析, 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差值、百分误差和风向相符率。 对各要素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检验了气温自动观测对气温资料连续性的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大部分地区各要素的差异都在自动站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仪器本身存在缺陷及观测方法不一致等。各要素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在全国的分布特点各不相同, 同一要素在不同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差异大小不一致; 如果要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连续使用, 还要检验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序列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并进行均一性订正。 自动站的使用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 总体差异不显著, 但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合并使用时, 应进行均一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0,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纬变湿和中纬变干,而我国则大部分地区变干,华北和西北变干更明显。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全球增暖趋势有许多不一致,这一点值得引起我国气候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西藏汛期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军  杨志刚  卓嘎 《高原气象》2012,31(2):380-386
利用1980-2008年汛期(5~9月)西藏3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西藏强降水标准,并采用REOF、SSA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总体呈不明显的增多趋势,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90年代中期降至最少,之后逐渐增多;频数存在5个异常分布空间型,即南部型、沿江型、东部型、北部型和东南部型。各空间型的强降水发生频数随时间变化均不同,其中南部型、东南部型表现为减少趋势;沿江型、东部型和北部型表现为增多趋势。汛期强降水发生频数的准2~3年和准5~6年周期在5个异常空间型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IOD) mode and the summer climate anomaly in China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records at 210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1957-2005.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ong with the interdecadal shift in the large-scale general circulation around the late 1970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OD mode and the summer climate anomaly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Before the late 1970s,a developing IOD ev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enhanc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which tends to decreas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e summer temperature in South China;while after the late 1970s,it is associated with a weaken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which tends to increase(decrease) precipitation and decrease(increase) temperature in the south(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During the next summer,following a positive IOD event,precipitation is increased in most of China before the late 1970s,while it is decreased(increased) south(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late 1970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OD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 in most of China in the next summer before the late 1970s;however,the IOD tends to increase the next summer temperature s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after the late 1970s.  相似文献   

19.
近300年来中国西部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李弋林  徐袁  钱维宏 《高原气象》2003,22(4):371-377
利用冰川积累量和树木年轮代用资料,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近300年来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中国西部气候干湿变化存在显著的准7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准30年和准11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大部分地区也较显著。在准70年尺度的干湿变化中,1850年前,高原东部和新疆在干湿变化上基本同步,可划分到一个湿度带中,这就和高原西部有了一种偶极子的位相关系。在1850年后,这种位相型有些变化,新疆渐渐的和高原西部的位相趋于一致,但这个同位相关系不如1850年前新疆和高原东部的同位相关系那么好。这时候应该重新把高原西部和新疆划分到一个湿度带中,高原东部作为另一个湿度带,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偶极子的关系。在最近十几年,似乎高原东西部又合为一个湿度带,而与新疆成偶极子的关系。但由于小波分析所固有的边界效应的影响,这一可靠性是值得怀疑,不过这三者之间两两组合的偶极子关系的漂移倒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方面。110年尺度的干湿变化中,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及华山地区为一个干湿分布一致的湿度带。1850年以前整个高原和新疆地区在准110年尺度上存在着比较一致的干湿变化,而19世纪末期突变发生后,高原北部和新疆地区的干湿变化存在偶极子的位相关系。在准30年时间尺度的干湿变化中,高原和新疆地区的干湿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的分布特点;时间上,近15a的NDVI总体上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NDVI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00—2005年较好,2006—2008年略差,2009—2014年好转。植被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植被处于稳定状态的面积居多,变化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改善和退化区域呈现交错出现的特点。那曲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和热量因素引起的,人类活动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