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90%以上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依赖黄河,1997年黄河山东段全面断流226天,对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基于3S技术,以1987年、1997年和2002年三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的法观角度出发,分析黄河严重断流对黄河两侧10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黄河下游来水量密切相关;2.缓冲区内盐地滅蓬、纯芦苇湿地、沟渠和农田四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在1997年面积最大;3.柽柳+碱蓬、極柳+芦苇的混生群落、河道、养殖场及滩涂五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1997年最小;4.缓冲区内其它7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随时间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趋势。总体看来,黄河两侧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黄河来水量的变化,相应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湿地资源保护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日娜 《内蒙古气象》2006,(1):33-34,43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湿地环境中湿地水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对湿地的适应和改造构成、各种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同,构建起湿地的整体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十分严重,因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正确认识和积极采取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第一次(2000年)和第二次(2011年)湿地资源调查中相同的347块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对CBERS、SPOT5和LandsatTM遥感数据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比较分析新疆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新疆湿地总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29162 hm2和17130 hm2,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126618 hm2和19391 hm2;各湿地型中,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季节性咸水沼泽面积有所增加,洪泛平原、内陆盐沼、永久性 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和库塘湿地面积减少。新疆湿地面积总变化率-7%,各湿地类型中,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湖泊湿地(18%),呈减少趋势;最小的是沼泽湿地(5%),呈增加趋势。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以沈阳市浑南新区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探讨了垂直流湿地系统以及自由表面流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机理。结果表明:垂直流湿地对总氮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稳定性较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在运行期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75%和81.03%;表面流湿地对总氮的净化受温度影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净化受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伴随着农业开发与工业、城市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湿地保护面临一系列问题: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湿地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在长江流域开展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很有必要。根据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大类共14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Globe Land30土地覆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流域2000年和2010年湿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0年到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略微下降,2000年长江流域平均湿地生态健康指数是0.478,2010年的为0.475;2)2000年和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指数中游的下游的上游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以重庆、武汉和上海为主的三大经济中心;3)从行政区平均健康水平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江西省和福建省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好转,而云南省、广西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受2010年干旱影响,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四川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湿地的监测目的、监测范围、技术手段、监测内容、监测技术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我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工作思路,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8.
扎龙湿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是影响湿地生态状况最重要的自然因子.本文分析了自1961~2007年研究区域内对湿地生态状况有重要影响的各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域气候变暖趋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湿地处于高温、少雨、蒸发量较大的气候背景之下,由此导致湿地水资源严重不足,进而产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湿地退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然而城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利用城乡梯度研究方法结合湿地分布特征,设置从沈阳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研究样带,沿着城镇密集区(浑河)—郊区(蒲河)—乡村(卧龙湖,仙子湖)梯度带选取典型湖泊和河流湿地样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城镇化对湿地水体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湿地水体碳氮磷含量与城乡梯度具有相关性,总碳(T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SUVA280值沿城镇密集区—郊区—乡村梯度带逐渐增加,即远离市中心的乡村卧龙湖湿地最高,分别为(120.68±2.34)mg/L,(41.56±6.27)mg/L和(0.35±0.10)L/(mg·m),显著高于位于四环以外乡村仙子湖湿地、流经沈阳市四环蒲河和穿越三环浑河湿地水体。湿地水体氮磷含量总体上沿着城乡梯度带呈降低趋势,但蒲河湿地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最高,分别为(5.35±0.19)mg/L和(1.45±0.07)mg/L,显著高于位于城镇密集区的浑河湿地水体。城镇化作用总体上增加了湿地水体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其中,横穿城镇密集区的浑河湿地水体NH4+-N含量最高,为(1.28±0.14)mg/L;NO3--N含量则是位于郊区的蒲河湿地水体最高,为(1.42±0.15) mg/L。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水体碳氮磷含量,使水体DOC含量降低,小分子化合物增多,不利于DOC在水体中的累积;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也使氮磷排放增加,使水体氮磷超标,导致流经城镇密集区部分的浑河和蒲河湿地NH4+-N和NO3--N含量高于乡村。未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应严加控制和合理规划,防止城镇化导致的湿地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辉河湿地萎缩成因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阐述湿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及辉河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现状,根据1980-2006年27年的气象观测数据,着重分析辉河湿地近年来面积萎缩的成因,主要是气候影响和人为因素等,并提出保护辉河湿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呼伦湖湿地消长对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5年呼伦湖湿地的气象及水文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分析、回归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湿地消长对气象水文因子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年与夏季气候在湿地消长中起主导作用。区域年降水量每增加10 mm,年降水量的直接作用是使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深度分别增加2.6 km2和1.6 cm;年径流量每增加1×108 m3,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深度分别增加4.8 km2和3.0 cm。45年来,湿地消长对影响因子连续变化过程的响应特征具有一致性,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响应更显著,湿地萎缩加快;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在湿地水域面积、水位深度消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33.1%与66.9%,22.5%与77.5%,降水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湿地消长对影响因子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具有很好的响应。在27年的年代际尺度主周期与11~16年次周期、2~10年年际尺度准周期的叠加作用下,45年来,湿地消长出现了2次减少、1次增加的周期过程,并呈现短周期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洁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07,26(2):422-428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30年来若尔盖湿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若尔盖高原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萎缩,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及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芦苇湿地与玉米旱地近地层小气候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 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河湿地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当前国际上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在 1 971年拉姆萨尔通过的《湿地公约》中将湿地定义为 :“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短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的水域”。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 ,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 ,认为湿地系统指海洋和内陆常年由浅表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属于比较脆弱的生态敏感区 ,是自然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义彬 《四川气象》2005,25(2):24-26
本文在分析四川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湿地的监测目的、监测范围、技术手段、监测内容、监测技术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我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工作思路,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洞庭湖湿地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洞庭湖生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气候调节、洪涝调蓄能力等均面临着挑战。通过分析过去70年洞庭湖湿地气候(图1)、水文与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背景,梳理了围绕洞庭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气象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服务成果,并展望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气象服务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苗百岭  宝曰娜  张自国  侯琼  杨泽龙  乌兰 《气象》2007,33(S1):19-25
针对赤峰市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与兴安盟阿尔山湿润地区的湿地,利用湿地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别与其相邻的常规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湿地的“冷湿”效应显著,(2)湿地降水量主要受大气候的影响,与小气候效应无关。(3)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更能体现出“冷湿”小气候效应。(4)小气候效应对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中生、湿生植物偏多,但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低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要高于达里诺尔湿地,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三角洲湿地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介绍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的类型、形成与发育的主导影响因子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阐述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的区域代表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辽河三角洲湿地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