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骆循  朱介寿 《物探与化探》1986,10(5):391-393
在目前的折射波勘探中,基本上都采用相遇或追逐观测系统,资料的解释方法大都比较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折射波时距曲线仅部分相遇甚至只有单支的现象。对这一类时距曲线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如t0法、时间项法、时间场法等等。但这些方法中,有的解  相似文献   

3.
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复杂探区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及黄土塬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难度加大。长波长静校正容易引起构造形态畸变,短波长静校正影响地震剖面信噪比。针对此类问题,从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及短波长地表非一致性问题分析入手,提出部分炮检距叠加识别长波长静校正技术及分段统计逼近地表非一致性校正技术。该技术在复杂地表区与其它相关技术综合应用,可有效解决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微震监测是获得水力压裂引起裂缝分布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微震的定位成像与裂缝解释需要利用有效微震信号位置,而微震信号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传统信号拾取方法无法有效实现较低信噪比条件下初至时刻的准确拾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频谱熵的初至拾取新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S变换获取含噪信号的时频谱;然后对谱内各个采样点沿频率方向进行分帧操作,并计算每帧频段内的近似负熵值,以最小近似负熵值作为该谱点的负熵值;最后沿时间方向比较各谱点的负熵值,最小值对应的时刻即为初至时刻。本文利用不同信噪比的合成地震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效果验证,并与长短时窗能量比(STA/LTA)法进行拾取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信噪比在-5 dB时,两种方法拾取效果都很好;信噪比在-10 dB时,时频谱熵法拾取效果更好。时频谱熵法更适合低信噪比情况下的信号初至拾取。  相似文献   

5.
中间层性质的判定与交点法求速度的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平三局介质为模型,着重研究初至折射波法中经常遇到的隐伏层和速度侧转层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反演解释精度的影响。文章列举的葛洲坝和深圳机场的应用研究实例,论证了利用测区的层速度和厚度进行理论计算,有助于定量判断用交点法求有效速度的可行性和反演解释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近地表速度初至波或折射波建模是表层复杂地区静校正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与折射波解释方法的原理,认为复杂地区表层速度与结构在横向的极不稳定性已超出了折射波解释方法的条件,而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能很好地估计出稳定可靠的表速层结构.伊朗TB气田勘探线位于山脉的高峰,高差达1000m,且低降速带的横向不稳定性很强,在没有地质先验信息的情况下,折射波方法得到的低降速带底界多解性很难消除,而初至波层析反演得到的速度横向变化规律与表层构造高度一致(包括突变位置).实例表明这个地区基于层析反演速度模型静校正的效果优于折射波静校正.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德亨  田钢  王帮兵 《世界地质》2005,24(2):188-193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是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中广泛应用的地震探测方法之一。在工程地质调查中,根据不同的场地地质条件和勘察目的,合理地正确应用浅层折射波法可以取得较明显的岩土工程勘察效果。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浅层地震折射法的发展历史,对各种新近发展的折射波解释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并列举了工程勘察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 我部应用浅地震的初至折射法配合水文地质工作,是在1979年才开始的。由于国产仪器DZG6-1型工程地震仪性能较差,给试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尽管条件不利,我们经过三年的边试验、边生产,地震工作在确定潜水位和基岩埋深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明  相似文献   

9.
我部应用浅地震的初至折射法配合水文地质工作,是在1979年才开始的。由于国产仪器DZG6-1型工程地震仪性能较差,给试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尽管条件不利,我们经过三年的边试验、边生产,地震工作在确定潜水位和基岩埋深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明  相似文献   

10.
吴帅彬 《岩土工程技术》2012,(1):53-54,F0003
单孔折射法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基桩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相应的检测仪器以及配套软件等已步入商业化阶段。对于单孔折射法,国内亦有少量文献及工程实例的报道,但是内容略显粗浅,对于指导工程实践仍不够充分。介绍了该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现场检测等内容,以期能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该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炮初至的近地表层析反演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射线追踪、层析反演方法原理以及层析反演数值求解算法,提出了利用大炮初至直接建立初始地震模型,由小折射和微测井进行约束的层析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处理流程,提出了基于多次回溯的高精度快速射线追踪算法和层析反演数值求解算法。采用双重网格技术提高正演模拟计算精度和层析反演的成像质量,另外,充分考虑多种质量控制方案,确保最终的反演速度模型精确。设计了10种不同地表地质条件的理论模型,进行模型试算,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乐友喜  曾有良 《物探与化探》2006,30(2):169-171,174
基于契比雪夫多项式的旅行时反演方法,不需进行入射角扫描,首先用多项式表示出深度和慢度,计算出从源点到接收点的旅行时间,通过与实际时间的误差修改模型参数,经过反复迭代,最终得到地下复杂构造的界面形态和速度变化.与网格化速度反演方法相比,计算的未知数少,对初始地质模型的依赖性小.模型试算表明,在初始地质模型与实际地质模型差别较大时,仍能取得比较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波初至拾取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曾富英  李敏锋  申维 《现代地质》2002,16(2):209-213
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 ,传统的方法都是以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为依据来拾取地震初至波。作者突破了这些传统依据 ,根据分形的原理 ,用时窗的变化来反映地震道曲线的局部形态特征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出曲线的形态特征参数———分数维 ,然后由分数维的变化来判断初至地震波 ,得出了一种高效的拾取初至地震波的新方法。针对该方法的计算过程开发了处理软件模块。理论的模拟证明该方法非常适用于目前越来越庞大而复杂的地震勘探数据资料的处理。通过实际的试算表明软件模块的适用性强。该方法精度高 ,计算速度极快 ,抗噪能力强 ,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精确地拾取初至地震波。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电场法剧变场的起因初探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电场法剧变场的起因初探及其应用莫承彬,陈忠献,陆怀成(广西物探队,柳州545005)1问题的提出自然电场法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简易电法勘探。近年来,自然电场法已由金属矿的普查发展到油气储集层勘探、地热开发及水文地质等新领域的应用[1.2]。广西...  相似文献   

15.
张寅生 《物探与化探》1987,11(6):462-465
勘探地下文物是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考古勘探的传统手段是使用“洛阳铲”进行人工钻探。这种“筒形” 铁铲直接从地下取出土样辨别分析,直观、可靠。但是,若遇沙土层、积沙积石层和地下高水位层,洛阳铲很难钻进和取样。而且,  相似文献   

16.
大深度激发极化法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温佩琳  赵秋梅 《物探与化探》1996,20(5):329-330,344
为了寻找埋藏较深的金属矿体,需要研究大深度激发极化法。本文围绕提高信噪比的关键问题:时间或频率制式的选择、双频大功率激电系统、大深度激电排列技术、消除电磁感应耦合效应等进行了探讨,这有益于开展大深度激发极化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3):22-28
地史时期古气候的宏观演化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具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之处:1.在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产生了变异性;2.在同样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出现了非对称性;3.就地球整个历史时期冷、热阶段的交替出现,不同的时间尺度,具有不同的调控因素所造成的周期,超越了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1941)的天文气候理论。应该从不同层次的天地因素-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运动系统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小汤山地热田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永水 《物探与化探》1989,13(6):473-475
小汤山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小汤山镇附近出露着天然温泉,泉水温度约53℃。附近钻孔ZK13为51℃、ZK7为60℃、ZK9为40℃。该泉水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疗效,是疗养业发展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9.
何宇彬 《地质科学》1975,10(3):279-284
“相对隔水层”这一术语在我国水文地质界已广泛使用。在碳酸盐岩层分布地区寻找微弱的岩溶化岩层作为相对隔水层,对大比例尺水电工程地质测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如广西红水河流域,大面积分布着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很少见到碎屑岩夹层;从而寻找相对隔水层对论证水库、坝址渗漏是有特殊意义的。但是,如何确定相对隔水层?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根据“康滇地轴”的地壳演化历史和铀的地球化学特性来探讨“康滇地轴”的铀成矿环境,认为“康滇地轴”既有有利于铀成矿的地质环境和条件,又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应加强基础地质研究,以各种成矿理论为指导选择有利地段,对“康滇地轴”进行第2轮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