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侃侃  王兴中 《地理科学》2012,(9):1081-1086
从空间公正与价值尊严等方面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价值观进行研究,阐述其基本理念和规划原则。通过上述原理的分析,明确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和空间价值观的内涵,前者涉及人本性、空间多样性、社区平等感和社会环境协调性4个层面,后者则体现在重视公共区域的阶层平等可进入性、提高混合居住的社会平等空间的宜居性和以强制性的宜居环境标准提升社会的平等性。最后,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性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并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空间不公正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中国新城市设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顾朝林  邱友良 《地理科学》1998,18(4):320-327
近15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促进了新城市的增长,然而,有关中国城市化研究显示较好的英文数据库短缺,且一些分析结果不够全面,文章对中国新城市的设置进行分析,同时也试图对影响中国新城市设置的因素和政策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探讨地县级新城市市区总体规划主要涉及的5个问题及城区建设的10个重点,侧重论述了新城市(包括新设、新建、新区)的城区道路网和交通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主轴交通(模式)的形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除了扩大绿地面积,还应扩大无污染水域的面积,并兼顾它们的分布。另外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新城市规划还要重视交易市场与商业中心、综合信息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 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数量不断增多, 深度不断加强。因此, 有必要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差距。基于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 将其划分为3 个主要的研究时期:① 20 世纪80-90 年代中期, 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② 20 世纪90年代中期-21 世纪初, 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③ 21 世纪初至今, 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在对各个时期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 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 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当集中于: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探讨, 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 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 中、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 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泽煴  肖玲 《热带地理》2008,28(2):155-160
从介绍新城市主义思想的内涵入手,分析广州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广州采用新城市主义思想进行城市建设会受到制度的制约、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阻碍和利益冲突的干扰,着重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土地资源匮乏的制约使新城市主义思想更容易被接受与实践,"城市化后发优势"使广州城市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会推动新城市主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吕拉昌  李勇 《地理学报》2010,65(2):177-190
基于问卷、访谈及统计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数学建模等综合分析方法,以知识经济下城市创新职能及城市体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城市的创新格局、网络、等级体系及城市的创新联系,研究表明,中国创新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形成以上海、北京为顶级城市的五级塔型城市体系结构,东部沿海城市在中国创新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劲的城市一般成为区域性的创新中心。中国创新城市体系受城市创新规模、城市科研规模与效率、城市创新潜力因素、城市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城市间合作论文数量来测度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结果表明,北京在知识传播和知识合作创新中的处于中心位置,高层级的城市在知识传播与合作中明显比较高层级与中层级以及低层级城市多,省会城市及经济实力强劲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知识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剖析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点、成因,并展望演变趋势。对城市人口密度、非农人口规模、CD值和城市规模结构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具有东密西疏、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省际差异大、交通指向明显的特点。这种地带性差异由来已久,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在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且要素协同作用时,具有惯性和马太效应,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格局的差异仍将持续存在,并有可能扩大,东部沿海新城市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格局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城市主义”是基于对郊区蔓延的反思,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本文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设计思想,总结了其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这一规划设计思想对于我国解决城市蔓延问题及城市郊区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95,自引:6,他引:95  
顾朝林克斯.  C 《地理学报》1997,52(5):385-393
本文论述了北京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集中在:1.城市社会极化及其动力机制;2.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人变化趋势等。  相似文献   

10.
苏州老城区衰退邻里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巨大转型,居住分异加剧,新城市贫困现象在特定人群和空间集聚,老城衰退邻里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苏州老城区6个典型社区的调查,发现老城区居民居住满意度存在环境类型、空间类型、更新类型和人群分异。居住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和社会网络影响,其中城市历史社会空间结构奠定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格局,具体设施条件受建成时间、维护水平、人口密度和更新机会的影响;城市更新、原住民比例下降和外来人口迁入导致的人口置换过程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社会网络,降低了居住满意度,减少了脱贫机会。从微观社区尺度研究老城衰退邻里的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加深对新城市贫困现象的理解,也有利于未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和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速度与范围正在逐渐加大,且深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过程。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凝练了在城市物质空间更新背景、演替脉络、更新模式及策略方面的核心思想与评判方法,总结了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其次,从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空间判定与时空组织模式、建筑资产拆损、更新模式与综合评估、影响因素与机制定量研究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本文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动态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而为制定因地制宜的物质空间更新优化调控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传统的城市规划学和地理学的研究重心是对城市建筑实体的空间组织和管理基于城市建设实践的新需求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文章以城市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组织的概念、原则、依据、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理论概括,以期对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2002-2012年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申庆喜  李诚固  周国磊  马佐澎 《地理研究》2015,34(10):1897-1910
以长春市多年用地现状图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以ArcGIS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引入静态耦合度和动态耦合度概念,从居住空间视角对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了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仍未摆脱圈层扩张的窠臼,居住空间表现出过高的扩张强度,是城市功能空间低耦合近域扩展的重要原因;② 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地域差异显著,核心区动、静态耦合度均高于外围,城市功能空间处于重构期,外围则处于低耦合的快速扩张状态;③选取耦合度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心城区划分为高耦合比较成熟、高耦合趋于成熟、高耦合新兴、低耦合比较稳定、低耦合新兴和低耦合特殊城市功能空间六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玲  刘家明  李涛  朱鹤 《地理学报》2018,73(10):1923-1941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UPRS)作为大众休闲时代居民惯常性游憩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基本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布局和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5-2017年间相关高被引用文章为分析对象,梳理期间中国UPRS研究的状况,以期明确当前关注热点,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UPRS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UPRS学术研究呈现了阶段演化和等级结构特征,主要涉及UPRS类型划分、空间形态结构、综合评价体系、规划设计与开发策略、发展产生的影响、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空间意象特征、可持续利用及政府决策9个领域。最后,针对宜居城市和游憩空间规划的实践,研究提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学科交叉与多维空间融合的中国特色UPRS研究思路;培育人文主义理念,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共游憩管理制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 many highly dense urban environments, the urgent needs of residents for increasing green spac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sidents have given birth to the new space type of community gardens. However, China still lacks this relevant experience. In contrast, New York City’s community gardens had a relatively early start, and they now have rich experience in spac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Given their level of experience, they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gardens in China. This paper adopts a bibliometric research method, identifies 201 periodical literature source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20 from the core library of the Web of Scien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finally assesses the research hotspot for transferring from macro-research to space-type construction method, social impact, and so on, through CiteSpace software analysis. By virtue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of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prob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gardens in New York City, and summarizes that area’s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unity garde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gardens should be directed by ensuring the land for develop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social benefits, and mobiliz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so a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集中地。本文在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城市“三生”空间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三生”空间质量水平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指数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上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递减;东北地区的生产空间质量塌陷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生活空间质量堪忧,生态空间质量则与地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污染治理相关;生产和生活空间优化之间相辅相成,但不乏城市生产和生态空间质量反差较大;“三生”空间质量水平与人口规模、行政等级之间呈倒U型相关,即规模在1000万~1500万间的城市更利于实现“三生”空间优化,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水平与人均GDP正向相关,职能综合城市和城市群地区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功能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新时期重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洪鑫  杨秀  徐姗  周道静 《热带地理》2020,40(6):1150-1160
文章首先基于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界定了城市功能更新的概念内涵,进而围绕城市功能更新背景与演替轨迹、城市功能更新类型与组织模式、城市更新空间模拟识别与评价、城市功能更新驱动机理与规划调控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城市功能更新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所处阶段紧密相关,更新运作模式体现为政府、私有部门和社区等多元合作倾向,更新判定趋于多源数据融合辨识,更新策略的制定受政策调控力、经济驱动力、市场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基于此,伴随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调整,城市功能更新研究更加重视对更新实践的科学性认知、空间治理能力的精细化转向、治理理念的人本化回归,并主要聚焦城市功能更新理论体系与实操框架的构建、功能业态演替特征的精细考量、更新调控的因地施策等新时期研究热点。但既有研究主要从城市与区域宏观尺度上对单一功能类型的更新模式进行定性描述,对微观视阈下精细功能业态演替的多时相认知与客观评价仍显不足。为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功能更新应重视加强微观空间尺度下功能业态更新模式的多维度量化解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融入系统学研究思想及其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丁娟  焦华富  李俊峰 《地理研究》2014,33(10):1966-1976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借助GIS等手段,对黄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结合黄山市1978-2012年城市产业发展的动态数据资料,就黄山市产业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城市产业演进,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和组织形式的演化与更替,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物质与功能要素,进而推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旅游城市的功能,从而引起城市用地结构的变迁;旅游产业的升级改变了生产资源在城市产业间的流动,引发城市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旅游产业组织方式的优化进一步促使城市产业空间的融合和集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演进对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理模型和相应的逻辑函数。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控.文章从功能空间和本体论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城市生活空间的内涵以及研究城市空间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活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空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尺度从宏观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