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青岛海滩沉积构造及其底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岛汇泉湾垂直剖面沉积构造的分析,揭示了汇泉湾的沙坝一泻湖沉积体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山东头海滩典型剖面及沉积构造、流清河剖面及海滩底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了青岛东部海岸的现代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莱州湾西部13个岩心柱样粒度组分与参数,运用Flemming粒度三角图,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岩心柱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莱州湾西部划分为4个区域,即现代黄河口侧缘、广利河口北潮滩、莱州湾南岸和中部浅海区。根据粒度曲线特征,分析了每个区域内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证明:莱州湾西部百年来沉积特征建立在黄河形成沉积环境之上,沿岸短源河流对沉积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现代黄河口侧缘沉积环境受黄河影响至今,沿岸河流改造作用较小;广利河口北潮滩沉积环境形成于黄河行水期间,目前广利河水系对原有沉积环境改造作用明显;莱州湾南岸小清河、弥河取代黄河成为影响沉积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莱州湾中部海域则受到沿岸河流的综合影响。沉积环境以广利河口为界限,呈现南北分异。北部沉积环境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垂向上反映了黄河多期次行水带来的沉积特征;南部沉积物质来源依次为广利河、小清河、弥河,沉积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沉积物的成因标志定量地重建沉积环境的动力学,是地球科学的需要,也是多少代沉积地质学家的梦想。近数十年来,沉积学家通过现代过程的观察、实验模拟和古相沉积序列的研究,探讨沉积物的粒度和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的动力学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简要地回顾了沉积动力学的研究历史,重点讨论了沉积物的粒度和沉积底形的动力学含义,介绍了主要的研究结论。但是,无论是沉积物的粒度还是沉积构造,都是复杂的多变量函数,不可能在没有设定前提的情况下取得某一变量的单一解。沉积地球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思维路线。沉积学家必须坚持自然现象有序性和连续性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逻辑和综合分析,才能在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东海西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分区及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本区10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化学及生物组分等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据此,把东海西部海域的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两种类型的过渡环境。一类是与河口有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如长江三角洲沉积区,杭州湾沉积区及混合沉积区;另一类与河口无关的过渡沉积环境,包括浙东近岸沉积区,苏北浅滩沉积区及陆架改造沉积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学员对沿海平原和河流下游的沉积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训班中外教师及学员五月廿四日上午对山东头沙质海岸进行了地质旅行;五月廿八日至卅一日对胶县大沽河地区的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进行了为期三天半的实习,对崂山县红岛公社后阳村现代潮坪沉积进行了半天的地质旅行.实习的方法是指导教师介绍剖面后,学员对剖面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二度空间上研究原始沉积构造,由原始沉积构造推断水动力特征.根据剖面中原始沉积构造的组合确定沉积环境,认识不同环境中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岸的沉积物结构、构造与其沉积环境紧密相关,不同的沉积环境使得沉积物在结构、构造上形成不同的特点。研究这些特征,有利于寻找其沉积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江苏灌河口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及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灌河口海区的沉积环境,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灌河口的柱状样 GH-1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此柱状样的环境敏感粒级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对粒度概率曲线图的分析来对该区域进行沉积环境的研究,从而探讨了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环境指示意义。在研究区内确定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为250~32μm,32~16μm,代表沉积过程中的两种动力机制,分别是风暴流和沿岸流。通过该柱状样的210Pb测年可以得到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上段沉积速率较大为1.9 cm/a,下段20 cm沉积速率较低为0.4 cm/a。  相似文献   

8.
辽东湾是渤海的三大湾之一,进入该区的主要河流有辽河、大凌河、滦河和六股河等,水深一般在10.2-35m之间,沉积环境很复杂。测定、研究该区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对沉积动力学的研究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都有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利用210Pb法测定江河、湖泊和海洋陆架的沉积速率等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到目前为止,除在渤海锦州湾测得两个岩芯的沉积速率外(夏明等,1983),关于辽东湾大面积海域的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还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了该区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利用210Pb的垂直剖面,探讨该区近百年来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划分了沉积强度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闽江口浅地层结构及柱状样对比 ,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近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并综合分析了水下三角洲钻孔及地震映象地质剖面资料 ,探讨其地史时期古沉积特征和古沉积环境 ,揭示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0.
许志峰 《台湾海峡》1995,14(4):356-360
本文根据沉积速率变化受沉积环境制约机理,计算了南海中北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分析该海域沉积环境的特征。通过7个粒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与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明显高于典型的大洋沉积环境的沉积速率,平均为10.2cm/ka,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11.3cm/ka,南部海域平均沉积速率为6.0cm/ka,表现为近陆区沉积速率高,远离大陆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在现代黄河口南岸采集的4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与5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测试结果,研究了现代黄河口南岸沉积物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粒度参数计算和聚类分析方法绘制了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探讨了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间的关系。现代黄河口至广利河河口的沉积物颗粒呈"粗—细—粗"分布,表层沉积物分为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2种类型。通过分析对比柱状沉积物不同深度粒度频率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结合对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的分析,认为黄河河道摆动是影响沉积环境的主导因素。通过对比典型潮滩剖面丰枯季节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发现,广利河在局部区域对沉积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改道是影响沉积环境的主导因素,同时,广利河等沿岸河流在河口局部区域对原有沉积环境有一定的改造作用,至莱州湾南岸,沿岸小清河、弥河等河流取代黄河成为影响沉积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地震相模式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上两个航次(95航次和99航次)共计2000多公里的单道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译,对斜坡沉积环境下沉积体系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冲绳海槽西部斜坡环境下,上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均不同程度的变形和错动;b)存在两种斜坡相地震反射模式——退覆模式和叠覆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反映了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得到充足的沉积物供给;c)斜坡环境下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重力流沉积和水道充填等沉积体系;d)沉积层发育特征表明,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具有北段坡度缓、沉积物供应丰富、构造相对不活跃,中段坡度陡、沉积物供应充足、构造活动强烈,南段坡度陡、沉积供应相对较少、构造和火山活动十分强烈3种主要沉积环境。西部陆坡的沉积特征也揭示了东海陆架向陆坡提供了大量碎屑沉积物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潮汐研究窗口的现代潮汐沉积体系,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古地层序列中潮汐沉积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识别依据。潮汐体系的不同分类与潮坪环境的异样分带,为多样的潮汐信号提供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代潮汐体系中的微生物研究不断扩展生物成因古潮汐信号的涵盖范畴,物理成因潮汐信号的丰硕成果为古沉积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潮汐沉积体系中古潮汐信号的新进展,分析了豫西元古界鲁山剖面的沉积特征,旨为区域古环境重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古潮汐研究窗口的现代潮汐沉积体系,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古地层序列中潮汐沉积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识别依据。潮汐体系的不同分类与潮坪环境的异样分带,为多样的潮汐信号提供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代潮汐体系中的微生物研究不断扩展生物成因古潮汐信号的涵盖范畴,物理成因潮汐信号的丰硕成果为古沉积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潮汐沉积体系中古潮汐信号的新进展,分析了豫西元古界鲁山剖面的沉积特征,旨为区域古环境重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泥页岩的沉积环境控制了矿物、有机质特征和岩相类型。开展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薄片、X衍射、热解和微量元素等分析,研究各层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类型,探索沉积环境变化与岩相组合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沙河街组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包含了均匀块状泥岩、细纹层状页岩、宽纹层状页岩、断续纹层状页岩和含石膏构造泥岩5种岩相类型。各层段沉积环境变化明显,沙四纯下次亚段沉积时期水体盐度最高,随着湖泊淡化,水体盐度降低,至沙三下亚段已演化为盐度较低且波动稳定的湖泊环境。岩石类型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沙四纯下次亚段浅水高盐度条件下沉积了石膏构造泥岩和少量均匀块状泥岩;沙四纯上底部高盐度水体加深的环境下沉积宽纹层页岩和少量细纹层页岩;沙四纯上次亚段上部盐度降低环境沉积均匀块状泥岩和少量宽纹层页岩;沙三下亚段深水安静且盐度较低的环境沉积细纹层页岩,充分展现了沉积环境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因此,关注泥页岩沉积环境演变与岩相成因,探讨岩石与沉积环境响应关系,能够为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海底沉积之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调查研究是海洋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陆架的特定地段上,沉积环境的改变往往反映着古地理的演变或海陆变迁的状况。但是,由于目前海上调查设备的限制,所研究之沉积环境及其反映的海陆变迁历史一般只限于第四纪,甚至是第四纪晚期的沧桑变化。尽管如此,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也还是做的很不够的。 在研究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过程中,主要是研究那些保存于沉积物中的各种具有指“相”意义或能反映沉积环境的一些标志。如各种古生物(动物和植物)化石群落,沉积物的各种物理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标志等。由于水体的覆盖,海洋沉积物是保存上述标志  相似文献   

17.
陈峰  蔡锋 《台湾海峡》1992,11(4):339-344
本文根据南海深海盆地三个沉积柱样的粒度结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深讨了南海深海盆地细粒沉积物的浊积现象。结果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斜坡上KL37孔的浊流沉积现象并不明显;位于陆架斜坡和深海盆地交界处的KL29孔存在着大量的浊积层,属于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环境;位于南海盆地中部的KL91孔虽然已属于远洋性沉积环境,但除出现火山灰沉积外,浊流沉积作用仍然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18.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粤西水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为基本数据,使用对应分析方法并结合地形与波流特征,分析了海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海湾现代沉积环境可划分为4个动力沉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