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吕桂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7,18(2):53-59
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前地磁异常时间进程中的阶段性,根据形态和速度,可把分为趋势性异常和突发性异常。在空间上,压磁,感磁等机制引起的震效应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的有限区域内,震级越大,展布范围也越 大。 相似文献
2.
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前地磁变化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8年8月底至9月底,横跨红河断裂布设8个测点进行三分量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同步连续观测。测点分布见图1.8个测点是:昆明、玉溪、峨山、杨武、元江、墨江、思茅、景洪。昆明及玉溪测点使用MFM-3磁饱和磁力仪,其它测点使用GM-1磁饱和磁力仪。MFM-3和GM-1仪的仪器噪声水平分别为0.02nT和0.05nT,温度系数均为0.5nT/℃。为了减少温度变化对观测的影响,观测时将仪器探头埋于地下。采取可见曲线记录仪记录地磁变化。H和D变化的记录灵敏度为1.333nT/mm,Z变化的记录灵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5.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的水氡异常,认为:1.震前中期、短期及临震各阶段异常均有显示;2.中期异常是趋势性上升的高值异常,它占全部异常的比例,与国内其它几次7级地震相比较略偏低;3.短期异常中有高值和低值异常,位于震中区及北西向腾冲-耿马地震带上的水氡观测点,以氡浓度降低的负异常为主要特征;4.震中周围300公里内未发现临震异常,它多出现在300—500公里范围内,特别集中在小江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分析了1980年以来云南省4个地电台的电阻率观测资料,发现澜沧7.6级地震前腾冲台电阻率有明显异常。其特征是:电阻率各向异性现象明显;震前电阻率有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了全国地电台网内M_s≥5.0的45次地电前兆震例,用统计方法按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分别研究其地电前兆特征。 通过研究得到:大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其半径超过200km,在700km以内,异常时间在12—20个月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7.8%;强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大多在300km以内,趋势异常的时间在12个月以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86.5%;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趋势异常时间在180天之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5.0%。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地电趋势异常时间似乎存在着20个月、12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异常时间段。 临震异常类型一般可分为加速型、转向型和波动型三类。对7级和7级以上大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均为50.0%。出现临震异常后1—20天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1988年11月以来,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澜沧-耿马7.6、巴塘6.7、天祝6.2级地震。震前都曾依据地电前兆短临异常特征,作过某种程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Ms4.2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5月25日张家口MS4.2地震是1997年上半年首都圈地区发生的显地震,虽然该地震震级不高,但地下流体的短临异常十分显。作主要介绍了该地震前地下水流体短临异常的特征高此得到的科学启示 。 相似文献
13.
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中,发现强震前有3种不同的前兆异常,即来自震源的源兆异常、与地震有关的区域活动关联的场兆异常及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远兆异常,它们在成因、特征与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意义不同。从数量上看,场兆是大量的,源兆是少量的,而远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区别这3种前兆,全力寻找源兆,积极地开发场兆的预报功能,承认远兆并揭示其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以临汾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为依据,着重对临猗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次地震地电阻率前兆异常形态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澜沧—耿马地震前FSQ仪记录到的粘滑和慢地震及对短临预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分析了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原始记录图,发现澜沧-耿马大震前,出现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粘滑,慢地震。粘滑,慢地震,小震活动是大震前震源体直接传播出来的孕震过程的主要信息。及时分析定点形变台站观测中的这些震兆信息,可能是探索短临地震预报的一种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经过对1975年海城地震前大量的、约200处观测资料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的发生时间与地点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发现1975年1月31日以前发生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点是随着时间从外围(东西)以一定的速度向震中方向迁移的,日后到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则又从震中向外围扩展。 将震前大量的地下水异常点观测资料的时间与地点这两个量进行回归分析,得知1975年1月31日以前的地下水异常点的逐渐向震中方向迁移是线性的。 笔者认为,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具有上述规律性的时空分布过程,反应了震前地壳所受的力是由外围(东西)逐渐向震中方向传递及回返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五大连池流体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9.0级地震前后,流体观测数据不论是震前、震时、震后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同一地震的反应,不同测项水位、水温反应不相同,同一测项水温不同深度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20.
在室内的岩石破裂实验中,曾多次观测到波速的各向异性。托切尔(D,Tocher)的结果表明,平行压力方向波速的增加比垂直压力方向快得多。在某些情形下,差别大约超过10%。1973年古普塔(I.N.Gupta)的实验认为P波速度下降的最大值发生在最小压力轴方向上。1971年努尔(A.Nur)从理论上探讨了含裂缝的岩石中速度的各向异性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