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很多时候,考试后不少同学都会高兴地对老师说,题目非常简单,但试卷发下来后,相当部分同学都会傻眼,考试分数与自己的预期值相差太远了。特别是自以为非常熟悉的简述题,得分率很低。经调查,简述题一直是高中地理选修班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尽管地理学科高考不以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但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薄弱一方面会影响学生问题表达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会引起阅卷老师对其答案的理解与其要表达意思的偏差,进而使其不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相似文献   

2.
耿峰 《地理教学》2013,(9):38-39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见到这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能够帮帮这位同学";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然而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会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长此以往,课堂氛围逐渐沉闷,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于是我们不由佩服那些名师在课堂上的沉稳、睿智,感叹为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兴  相似文献   

3.
朱留明 《地理教学》2012,(20):49-51
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被他人替代的,哪怕是最好的老师。所谓教学变革应该统整教的变革与学的变革,不能只变革教而不变革学,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教学变革。如果教学变革没有聚焦和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1]"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2],在当前地理教学"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积极,学生不喜欢"的"三不"状态下,努力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服务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观念上,更应该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南。只喜欢或只会教好学生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学生之间的基础、能力和习惯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进步的空间和潜能。  相似文献   

5.
王海萍 《地理教学》2012,(19):18-20
北京教育专家,知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曾在他的报告《"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中指出:"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吴老师认为"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才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胡岩 《地理教学》2012,(21):1-1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面的这则事例是笔者亲历所为,今记述下来,以资各位地理同行在参考之余能有所启迪。半年前,到学校视导时与一位高三学生谈心,得知其地理学得不好,感知她很郁闷。她说,老师,地理好难学啊!何以见得呢?我问道。不是吗,大家都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她反问道。是的,有这种说法,我答道,地理你最怕做什么题?她说,我最怕综合题。你语文学得怎么样?我又问道。语文是我学得最好的,她无不  相似文献   

7.
陈静 《地理教学》2013,(18):51-53,42
正历年来高考一直青睐的、经典的考试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的失分点,也是高考中的区分点;是学生的最厌点,也是老师最恨点;丢之可惜,拾之费时。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高考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老师第一谈论的话题,论其的难易,论其命题趋势。因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8.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9):61-62
地理课上,我正带领学生以抢答方式复习中国四大区域特征:"一投资商要在有色金属丰富,并且水能丰富的地区进行投资,他该去哪个地区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准确答案是"南方地区"。然而,在同学们的准确答案中,却夹杂着一个"异样"的声音:"平度!"。听到这个"独特的"回答,全班同学都哄笑起来,有的同学也趁机起哄,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的初衷。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11.
程勋功 《地理教学》2013,(12):41-42,48
正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存在一个误区,相当数量的老师认为:德育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情,而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因此,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事实真的如此吗?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传道"即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界普遍意识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越来越引起关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海 《地理教学》2014,(13):63-6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几乎成了老师们每天甚至每节课都要考虑的问题,在初中生眼里,新奇的有创新的永远都是感兴趣的。知道了学生们的这种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使用一些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小活动,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下周我将给学生们讲授初二下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打开教材,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究教材,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武强 《地理教学》2015,(7):60-61
在2014年10月30日我校开展的研讨课活动中,笔者有幸与江苏省特级教师蔡珍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交流,教学内容为“热力环流”。对比蔡老师的上课经过,笔者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学生“先学”越多是不是课堂越高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了指导学生课前“先学”,蔡老师和笔者都给学生精心编制了课时学案并提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不同的是,笔者的学案是紧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将热力  相似文献   

14.
高中地理教学最难的部分莫过于地球运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尽管地理老师使出全身解数,相当学生仍感迷踪。老师往往暗地里指责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差,学生也常常怨地理老师业务不精,讲不明白。说起很惭愧,我每年都要不止一次地为学生讲授这部分知识,还没有找到一条令师生都满意的捷径。但这一次,我好象豁然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5.
蒋梦倩 《地理教学》2014,(18):25-27
正"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专题,但也是地理学习和高考中最容易造成对学生"伤害"的专题。笔者通过连续两年对高三地球运动专题的教学发现,在这部分内容中很多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基本原理大多都能搞懂,但却不会在解题时找到切入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不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导致原理知识难以应用。根据教学经验,笔者结合例题,对高考地球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会看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学不会地理的同学大多都是"图盲"。研究这些同学,发现基本上都是不喜欢看图、不习惯看图、看不懂图,靠死记硬背来学地理,结果事倍功半。要学好地理,必须先从图下手。要学好图,必须找好切入点、科学高效地进行图的突破。图的复习中,必须解决"地图"、"等值线图"、"坐标图"、"光照图"、"动态图"等问题,为此,教师需教会学生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循序渐进记好地图  相似文献   

17.
“学”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十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学生对教学依赖的成分很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足见父母亲身范教育的深刻影响。做一下迁移,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很多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感恩之心等等,其实,应该问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的教学内容虽有一定的程序性、关联性,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平铺直叙,就内容讲内容,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也不会主动探究,即使学到了知识也是零碎的、片面的,更不会通过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形成学习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自然流畅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的质疑、讨论和  相似文献   

20.
李卫 《地理教学》2012,(9):60-6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主要是学习区域地理,每一节的教材体系安排大致相同:先了解本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湖泊、气候、资源等;然后是人文地理特征:经济概况、人口和城市等。由于知识不再单一化,因此不少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感到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重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掏建起知识的框架结构,学生就会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熟悉知识的纵横联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