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n past 50 years, the ai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was raising trend in Tarim River Basi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0.3℃ in the whole Tarim River Basin, and by 0.6℃ in the mountain areas. With global warming, the frequency of unstable and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increased, glaciers retreating accelerated and snow meltwater increased have resulted in the more frequency of snow-ice disasters such as glacier debrisflow and glacier flash flood etc. Since 1980s, in the process of intense climate warming, glaciers melting intensified, ice temperature rose and glaciers flows accelerated, and lead to more glacial lakes and extending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stronger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occurr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floods should be enhanced. 相似文献
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根据1958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冰川在表面粒雪特征、成冰带、冰川温度、面积、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气温的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升温,使冰川的退缩出现了加速趋势,冰川融水径流量也呈加速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北半球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CSM3.0 IPCC AR420世纪气候(20C3M)和21世纪SRES A1B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着重分析了未来北半球陆面情况对全球变暖的总体响应特征。对比分析模式对20世纪和21世纪SRES A1B情景下的模拟结果表明:北半球陆面的水、热过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伴随全球地面温度的持续升高,北半球陆面的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潜热通量的增幅明显高于感热通量;伴随着全球变暖,地表的水循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北半球降水持续增多,陆面蒸发明显增加,地表径流也呈现出总体增加的趋势,但土壤含水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交替出现了若干冷暖时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前期(40年代中期之前)气候偏暖,中期(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气候偏冷,后期(80年代至90年代)气候再度偏暖.联合国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年都出现在1983年以后,其中有7年在90年代,1998年成为20世纪最暖的年份.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1987年以来,我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局部地区某些年份偏高达3℃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据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5年的科学评估报告,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其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且以中纬度地区变暖较为显著,一年之中以冬季变暖较为显著,一天当中以夜间最低气温的升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比分析了IPCC,Vinnikov,Jones及Hansen的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共12个地面温度序列,以及中国的气温序列。资料为1880—1991年。近百年气候变暖的速度为0.5℃/100 a。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占序列总方差60%以上。但气候变暖有突变性,在1890年代中,1920年代中及1970年代末有3次突然气候变暖。分析表明,总的变暖趋势与CO2浓度及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前两次突然变暖可能与火山活动沉寂有关。最后一次突然变暖则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从全球台风活动特征变化事实的观测研究,成因分析、数值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概述.综合各方观点,得到主要共识如下:单个台风的异常活动不宜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全球台风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增加是近期台风对社会影响加重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以来,一些海区的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大,比目前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大许多;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尽管在台风记录中同时有支持和不支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的影响)信号存在的证据,但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给出一致的肯定结论.另外,由于台风和相关气候资料存在均一性方面问题,气候数值模式对台风气候特征描述也存在缺陷,这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目前阶段确切阐明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的关系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8.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急剧增加。根据1990年的监测,其浓度已达353ppm(parts petmillion的缩写,意即百万分之几)。比工业革命时期(公元1750~1800年)增加近25%,高于16万年以来的任何一年。目前每年仍增加1.8ppm(相当于0.5%)。 相似文献
9.
利用甘肃省敦煌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02年的棉花生物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就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棉花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作物棉花的生长季提前,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选取江淮流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4个代表站,划分了1960—1977年(偏冷期)、1978—1996年(过渡期)和1997—2011年(偏暖期)这3个时期,采用统计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梅雨特征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3个时期入梅时间、出梅时间、梅期长度和梅期降水量分别呈现晚-早-晚、早-晚-略晚、短-长-短和少-多-少的变化特点。梅雨强度和梅期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呈现递减趋势。梅期暴雨日数占梅期雨日数百分比、梅期无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和梅期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占梅期长度百分比呈现递增趋势。研究了气候变暖后500 hPa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入梅时间、出梅时间、梅期长度和梅期降水量变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方法,根据海河流域温度和相对湿度这两个主要气侯要素,将流域进行分区.海河流域的温度空间分布可分为4块区域:东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流域的湿度空间分布可分为3块区域:东北部、南部与中西部.结合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流域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布与水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增暖对ENSO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所、日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海气耦合模式MIROC3.2,研究了全球变暖对ENSO年际变率的影响。该模式较好地模拟了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表层和次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海表温度最大振幅出现在120°W以东,与观测一致,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反映热带地区大气、海洋的动力、热力特征。研究还比较了控制试验和CO2浓度年增长1%的瞬时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ENSO事件发生频率没有显著变化,但ENSO事件强度增大,年际变率变大;热带太平洋呈现整体增暖趋势,表层温度尤其是热带中太平洋地区温度升高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年际ENSO变率的振幅增大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海洋。海水增温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垂直梯度增大,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垂直温度梯度变化最为明显;次表层海温对单位大气风应力变化的响应大于表层海温响应。当这种响应与热带太平洋赤道地区径向温度梯度变化的共同作用导致温室效应下ENSO振幅增大。 相似文献
13.
刘皑国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05,28(2):13-15
2002年8月12日,叶尔羌河再次发生因高原冰川阻塞形成的洪水。本文对叶尔羌河历次高原冰川阻塞性洪水的成因以及与气象的关系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从气象角度预报该类型洪水的方法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冰川阻塞湖进行监测的建议,期望对叶尔羌河今后的防洪工作有一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69年(1937—2005年)的实测气候要素资料和各种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秋季气候对全球增暖的暖干化区域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秋季暖干化在四季中最为突出,降水(降水量、降水次数、连续性降水时量等)趋于减少、气温(平均、日最高、最低、季极端最高气温等)升高、蒸发量加大,暖干趋势明显;总低云量趋于减少、日照增多、地温上升等促进暖干发展。黄土高原秋季暖干化区域响应中全区一致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高原中西部响应最敏感;在近70年中降水量演变出现2次明显转折,气温出现2次突变;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夏季(JJA)东西位置、北太平洋海温异常联系紧密;年代际演变中降水量存在20~30年周期,气温周期不<70年;预测未来20年内秋季气候将以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Future Changes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China under a Global Warming Scenari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drought/flood patterns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based on the simulations of 22 global climate models and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3) under the 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A1B scenario.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which has well performance in monitoring the drought/flood characteristics(in terms of their intensity,duration,and spatial extent) in China,is used in this study.The projected results of 22 coupled models and the RegCM3 simulation are consistent.These models project a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s in most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and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in some parts of southern China.Considering China as a whole,the spatial extents of droughts are projected to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In contrast,future flood events over most parts of China are projected to occur more frequently with stronger intensity and longer duration than those prevalent currently.Additionally,the spatial extents of flood events are projec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相似文献
17.
18.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has been a well-known fact. Despite arguments and uncertainties in explanations, most scientists agree that this century-scale warming trend is attributable to huma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based on worldwide scientific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对2012年7月3—5日和2013年6月30日至7月1日四川盆地东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的琼江流域两次洪水过程的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琼江流域的河网分布和河道距离出口的分布,结合标准化时间距离方法客观地反映了降水(尤其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情况。SWAN输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表明两次琼江流域的强降水均由多段强降水雨带导致,对流系统多在右岸支流源头新生,移向与河流流向一致,在干流产生洪水的叠加效应。由于“6.30”过程中强回波几乎覆盖整个琼江流域长达约16 h,导致严重的洪水叠加效应,洪水漫过原有河道形成大面积滞洪区,洪水行至下游河段回归河槽时,加之河道收窄,造成下游水文站洪峰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