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贵州石阡奥陶—志留系分界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黔东北石阡、印江、沿河、松桃一带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发育,分布广,层序清晰,化石丰富。葛治洲、戎嘉余等(1979)在石阡县城北约5公里雷家屯的上奥陶统剖面中,认为“缺失五峰组;临湘组与龙马溪组之间,发育一层灰岩,厚1米,产珊瑚Brachyelasma sp.,Palaeofavosites sp.及绿藻等。石阡县城附近的泗沟也发育上述灰岩地层,据贵州石油地质  相似文献   

2.
藏北申扎一带下奥陶统拉塞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西藏北部申扎县一带首次发现一套富含北方珠角石动物群Armenoceras sp.,Wutinoceras sp.,Discoactinoceras multiplerum Kobayashi,Adaomsoceras sp.,Sactoceras sp.,Ordosoceras sp.,Oncoceratida,Ormoceratidae,? Curtoceras sp.,Ormoceras sp.,Liulinoceras sp.,Deiroceras cf.globsom Zholt et Shen及腕足类、牙形刺、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该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群面貌与区内已知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地质时代也明显早于区内已知的其它古生代地层,故建立下奥陶统拉塞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玛米雪山北坡的腕足动物化石。玛米雪山北坡含此化石的地层过去划归白垩系,腕足动物化石在此地的发现是第一次,它对于本区地层系统的建立及重建本区地质历史和古地理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玛米雪山北坡腕足类化石、数量非常多,本文共描述了12个属15个种,其中新属1个,新种6个,它们是:Trichochonetes xizangensis sp.n.,Neo-chonetes gigantea sp. n.,Canorneilla semicircularis sp. n.,Ovatiamamixueshanensis sp. n.,Lissochonetes sp.,Marginifera sp.,Tib-etospirifer xizangensis gen.& sp. n.,T. mamixueshanensis sp.n.,Brachythyrina stranywaysi(Vern.),B.rectangula(Kut.),B.lataChao,Choristites cf. xianzaensis Yang,Neospirifer sp.,Punctos-pirifer sp.,Dielasma spp..并依据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玛米雪山组,时代为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4.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村地区银花河南的寒武系,在地层上属南秦岭分区,留坝一白河小区(据1980,1∶50万陕西省地质图)。这一带出露的寒武系呈近东西向窄条带状展布。向东连续出露,直到河南西峡、淅川、湖北郧西一带;向西断续出露至宁陕东江口一带。与下伏上震旦统灯影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连续沉积。本区寒武系的研究工作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到一九八四年四月止,在下寒武统中发现了不少化石,计有:Redlichia noetling,Dedlichia sp.,Kootenia yui,Palaeolenus douvillei,Bergeroneillus houchouensis,Cobbolelis sp.,Obolus asiatica,  相似文献   

6.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7.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年代确认,为分布广泛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种。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早石炭世三叶虫动物群的地理分布,而且为白沙地区南好组地层年代的修订及与岛内不同地区南好组的地层对比及与岛外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精确的三叶虫生物地层的重要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班戈县保吉乡嘎热扎地发现了一套碎屑岩和灰岩互层的地层,产珊瑚和苔藓虫化石。珊瑚化石共计7属3种及4未定种,分别为Procyclolites zizaensis Deng&Zhang,Chondrocoenia?sp.,Parastraeomorpha?sp.,Pamiroseris?sp.,Astraeomorpha multisepta Melnikova,Volzeia sublaevis(Laube&Volz),Radiophyllia?sp.,时代为中-晚三叠世。该套地层的发现表明,措勤盆地存在中-晚三叠世地层,为该地区的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地层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石灰窑等地发现奥陶纪藻类化石,导致研究区内原确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解体并重新厘定。经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层对比,最终将石灰窑-沙尔乔克一带奥陶系厘定为上奥陶统乌列盖组、上奥陶统大柳沟组和上奥陶统庙尔沟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明确了分布范围。基于锆石U-Pb年龄、地层接触关系及化石证据等,将3个组的地质时代确定为晚奥陶世。完善了该区域地层格架,对正确认识该区构造演化历史,进一步开展东天山一带地层及岩相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贵阳乌当中、晚奥陶世地层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中、晚奥陶世地层,最早由乐森碍研究,1959年发表了该地的剖面及一个珊瑚贵阳扭心珊瑚(=贵阳乐氏珊瑚)。1965年,林宝玉报道了贵阳乌当黄花冲中奥陶统剖面和一些珊瑚化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测制了黄花冲剖面,将下奥陶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地层命名为黄花冲组,时代属中奥陶统,并认为缺失晚奥陶世地层。贵州108地质队在黄花冲剖面,发现了晚奥陶世地层的存在,命名为龙井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南部桐柏地区蔡家凹大理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共计7属8种(其中1新属2新种), 包括 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 Nakaseko et Nishimura, Yangia chinensis Feng,Shengia yini (Feng), Cenosphaera sp., Triassocampe ? sp., Pactarentinia sp., Triassomitra zhangi n. gen. etsp.和Triassomitra litangensis n. gen. et sp..该动物群形成于三叠纪早期半深海环境,这是在桐柏-大别地区首次发现海相三叠纪地层,据此推论,二叠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秦岭洋贯通秦岭-大别地区,是沟通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印支运动使秦岭-大别洋盆最终封闭。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木吉地区邻近帕米尔,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最集中的地区,地层变质和变形强烈,研究基础薄弱。木吉群由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一直未发现任何化石。最近,笔者在木吉乡的喀拉足克沟和阿拉木陶沟的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管胞片和孢粉化石:Gran-ulatisporites sp.,Cycloranisporites sp.,Verrucosisporites sp.,Pityosporites sp.,Punetatosporites sp.,Leiotriletes sp.,Apicu-latisporites sp.,Platysaccus sp.,Cycodopites sp.等。从地层接触关系和孢粉化石的整体面貌看,木吉地区含上述孢粉化石的木吉群的时代可能为泥盆纪—石炭纪。  相似文献   

14.
在西秦岭舒家坝组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以RetusotrilitescommunisHaun ,Convolutisisporaimplicata (Kodo)GaoetZhong ,PunctatisporitesrugosusGaoetHou ,CalamosporaplanaGaoetHou ,Punc tatosporitessp .等为代表的古孢子化石共 77个属种 ,该组面貌可与我国峡东地区秭归、长阳及贵州独山、都匀等地的泥盆纪古孢子化石组合对比 ,并根据其化石论证了该组地层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5.
刘之远  张文堂 《地质论评》1951,16(1):106-106
山东贾汪煤田附近四周高山,都是寒武奥陶纪地层所构成,露头清楚,层序整齐,最适合研究地层的地方。该地寒武奥陶纪地层,按其岩性及化石来说,可与南满及华北相比。兹分别叙述如下: 中奥陶纪地层,即马家沟灰岩,出露於煤田的边缘,厚约300-400米。顶上与石炭纪地层的含铁质紫红色泥质页岩成假整合接触,底下与贾汪页岩成整合接触。本层上部呈灰褐色厚层状灰岩,产Actinoceras sp.及Asaphus sp.。下部是灰色薄层矽质灰岩,未获化石。下奥陶纪地层,即分成贾汪页岩与三山子灰岩,前者说是页岩,实在是一种薄层状土黄色含泥质灰岩,厚约12米。後者原系谢家荣教授所命名,是一种灰或灰白色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藏北班戈县恐弄拉地区牛堡组地层中上部采集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始新世的Ficus stephensoni,Dryophyllum sp.,?Juglandites sp.等被子植物叶片印痕化石。植物化石的发现对牛堡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地层格架的建立及古近纪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植被的分析提供了依据,且丰富了地层的古生物数据;同时也为分析探讨恐弄拉地区的地质学和植物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由施恩全等于1987年采自新疆且末县昆其布拉克地区上奥陶统孔其布拉克组中上部的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化石,计有8属,13种(其中新种6个):AgetolitesaltunensisWang,A.KingqiensisWang(Sp.nov.),Cateniporaaqiangensiswang(sp.nov.),Taeniolitescf.zhejiangensisLinetChow,Proheliolitessp.,Priporacf.multispinosaLinetChow,PlasmoporellaqiemoensisWang(sp.nov.),Pl.altunensiWang(sp.nov.),Pl.of.columellaBondarenko,Pl.com-plexawang(sp.nov),Pl.sp,Sibiriolitescf.sibiricusmongolicusBond.etMin.,Diploeporaaltune-sisWnagsp.nov。笔者将其归入Agetolites—Plasmoporella组合。这些化石首次被发现,对于研究阿尔金山地区上奥陶统生物群和地层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银额盆地西北部洪果尔吉乌拉山间盆地内首次发现早白垩世叶肢介化石1属2种,包括: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植物化石5个属(种)Podozamites sp.,Equisetites sp.,Baiera sp.,Nilssonia sp.,Czekanowskia sp.。上述叶肢介化石均为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植物化石也是中生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的常见分子,确定这套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划归巴音戈壁组。上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银额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内容,为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