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地震发生前后吉林省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结果表明,距震中300 km范围内,丰满井水氡及气氡、白城井水温、乾安井水温、前郭井水温及氯离子和镁离子存在异常。与2006年前郭5.0级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进行对比,丰富吉林省研究震例,对地震预报指标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1986年10月24日10时25分至55分,陕西渭南双玉井连续记录到5次负向小脉冲图象.对该井的资料详细分析后,排除了一些可能的干扰,认为此现象可能是同年11月7日开始发生的运城小震群前的井水位微动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下关34井气氡高值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下关34井气氡测点及资料对应地震情况,针对2007-2010年气氡观测资料几乎每年相同时段出现的高值异常现象,结合该井水温、降雨、湿度、水位及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异常可能是由于湿度和集气容积随水位变化与地震前兆异常叠加的结果,为判别气氡异常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利于提高气氡观测质量及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星子井水氡资料的数据处理。提取出1995年瑞昌ML4.9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针对该中等地震异常的短临性质和幅度不明显的现象。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计算过程阐述了异常分析的思路,还归纳了星子井震兆异常具有分区性的特点并做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5.
李滔 《地震研究》2007,30(1):24-28
对1970年以来滇西地区中小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滇西地区震群及前兆震群的定义;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前兆震群判别方程,对震群活动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主要分布在洱源、剑川、宁蒗、龙陵、腾冲、梁河一带。滇西地区前兆震群综合预报方案以P≥0.42为阈值,前兆震群出现后,2年内发生M≥5地震的对应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6.
丰满台水氡,对远距离强震前兆异常显示,水氡井水位失稳状态,对应省内ML4左右地震对应率较高,本文从“古三论”(倍九论,节气论,穴位论)的角度讨论丰满水氡及水氡井水位异常,以便为综合预报,提供更多,信度更高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7.
排除了乌鸦嘴泉水氡测项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结合该泉氟离子和华安汰内井、泉州四至井水氡先后出现的异常,论证了2004年秋至2006年冬福州乌鸦嘴泉水氡存在的年动态畸变异常的可靠性,认为该异常可能是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域M 7.2地震的中长期前兆异常,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恒春海域强震前福州乌鸦嘴泉水氡的变化特点.从几个测点的水氡先后出现长达1~2年的年动态畸变异常,认为在关注水氡的短期或短临异常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中长期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庐江汤池1号井水氡观测资料影响因素、异常变化特征及异常对应的典型震例,研究水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认为,该井点映震效果较好,观测以来有近震前兆异常,特别是远大震震后效应明显,水氡映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特别是对井点东南部地区有一定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9.
汕头市地震前兆观测站使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制的地下流体综合数字化遥测系统 ,经 1 6个月的观测 ,表明气氡、气汞异常突出 ,各测项较明显、集中地反映一些异常 ,特别是以气氡、气汞异常为先导的异常组合与南澳 (南澎 )至厦门 (金门港 )一线 NE向断裂带及其附近发生的地震及应力变化相关性较强 ,初步认为是地震短临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1 研究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在中强及以上地震前,在震中距一定范围内分布的氡测点通常会出现氡异常,表明氡测项映震效果较好(廖丽霞,2008;孙凤霞等,2016).虽然诸多地震预报研究涉及水氡测项映震前兆机理分析及方法探索,但对于水氡动态变化异常分析及判断,尚缺少有效实例.因此,本文就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MS 4.2地震前安徽香泉地震台水氡测值异常变化进行探讨,以期准确捕捉前兆异常信息,提升地震分析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前,山西北部流体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大同镇川井、静乐娘子神井水位及定襄七岩泉、大同机车厂水氡在震前存在有不同形态的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利波  付虹  李琼  何德强 《地震》2019,39(3):115-126
以鲁甸MS6.5地震震中附近的鲁甸大坪子泉水氡、 水质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其地震前后的异常特征进行差异性对比, 分析认为震前地震活动丛集, 水氡、 水质异常持续时间较长, 幅度较大, 表现为破年变异常现象; 震后为小震群弱活动, 水氡、 水质异常幅度相对较小, 持续时间较短, 多次出现同步转折, 表现为介质弱化区的前兆异常特征。 从水样测试结果, GNSS位移观测资料、 GPS时间序列曲线及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分析了鲁甸水氡、 水质的异常机理, 认为鲁甸的水质离子组分群体异常, 与区域的变形活动有关, 局部应力的不断积累, 加剧了地下深部物质活动及构造活动; 近期的同步转折现象属于介质弱化区应力调整状态下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前兆震群和S波偏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浩鼎  曹天青 《地震学报》1980,2(4):343-355
海城地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构成了显著的前兆震群, 并在预报这次地震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他许多中国的大地震象海城地震一样, 也有类似的前兆震群.我们利用 S 波资料研究这些前兆震群的初步结果表明, 它们的 S 波偏振性质是相当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张北地震前、在中期阶段,多井水氡出现负异常变化;短期阶段出现区域水氡差分异常的月频次增加;短临阶段则出现怀来4井水汞的多次突跳。大同地震前多井出现水氡的趋势性正常,是张北地震水化前兆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本文分析了张北地震水化方法预报失误的原因。讨论认为,水氡负异常做为中期前兆的信度较低;为提高水化预报地震的效能,必须与其它前兆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动态跟踪、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及震群判定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结果显示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序性明显,地震空区、地震条带、震群活动异常突出,且呈现配套特征.研究认为地震空区图像演化对揭示特大地震的孕育场有所帮助;大范围前兆震群活动是特大地震前多点应力积累、释放的前兆反应;结合地震活动参数扫描异常综合分析,特大地震前可能做出一定的中期-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6.
对汶川8.0级地震震中周围800km范围内73个井孔的表层水温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设定的异常与不确定性异常判定依据,发现有9个井孔出现了前兆异常;有5个井孔的异常不能确定是否为前兆异常;有3个井孔出现了典型非前兆异常变化;其余未出现任何异常变化。分析认为异常存在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表现为缓变、突变和向下的阶梯状变化。对9个异常井孔的同井水位、气氡等其它流体测项以及同台或邻近台站形变仪器(钻孔应变、钻孔倾斜、洞体应变等)在表层水温异常变化时段内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发现地壳形变与表层水温在异常的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同井水位与表层水温异常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云南姚安井2009年10月后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小龙  刘耀炜  晏锐 《地震学报》2013,35(3):410-420
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既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也有可能是某种环境干扰所引起, 如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等. 如何及时识别并排除环境干扰, 对于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至关重要. 云南姚安井水位于2009年10月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的异常变化, 截止2011年底, 最大下降幅度达3 m. 为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形成原因, 依据姚安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 建立了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 定量分析了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对该井水位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姚安井2009年后出现的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与区域降水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增强有一定的相关性. 文中所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 对今后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前兆信息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姚安井2009年10月后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既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也有可能是某种环境干扰所引起,如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等.如何及时识别并排除环境干扰,对于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至关重要.云南姚安井水位于2009年10月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的异常变化,截止2011年底,最大下降幅度达3m.为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形成原因,依据姚安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定量分析了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对该井水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姚安井2009年后出现的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与区域降水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增强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所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对今后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前兆信息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卸载响应比在震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涛  彭克银 《内陆地震》1999,13(2):112-119
在震群特性研究中引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选以新疆82个震群为研究样本,以加卸载响应比≥2.0作为判定前兆震群的指标,对样本的震群特性进行了分析判定。结果表明,判定前兆震群的26个震群中有20个对应了其后一年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异常报率为76.9%。  相似文献   

20.
氡作为地下流体映震敏感组分,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7大观测指标之一。在利用氡进行地震预报过程中,工作者往往通过对氡宏观异常表征的分析总结,来归纳一些经验性与统计性的前兆异常信息,但对于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判定还未能提供充分的依据。主要原因是对特定区氡异常机理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关键是没能对氡的来源、迁移、衰变做更加深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