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我国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的发展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地震。这说明该仪器能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本人懂得地震振动从震源向外传播的道理。震源传播的概念直到1500多年后英国人才提出来,又经过了200多年才发明出近代地震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震观测同样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震台。日本在台湾建立了16个地震台;法国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俄国和…  相似文献   

2.
1911年俄国中央地震常设委员会根据伽里津的计划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堪察加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建立一个二级地震台,这是建在远东地区的两个地震台之一(另一个地震台设于萨哈林的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建立这个台的目的是靠近震源详细研究地震现象。当时早已查明堪察加的地震活动频繁,因为已经掌握了1737—1910年的40多次强震(M>6)资料。目前我们都知道,苏联地震的80%发生在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沿岸,其中几乎所有地震都是 M≥8的毁灭性地震。  相似文献   

3.
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烈度及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光华  陈忠民 《内陆地震》1991,5(2):169-174
0 前言 1991年2月25日北京时间22时30分25秒,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发生6.5级强烈地震。柯坪县城及所属三乡一镇一场、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团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害。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和阿克苏中心地震台、地震办公室的同志参加了地震宏观考察与震害调查工作。本文是此次地震宏观考察工作的扼要总结。  相似文献   

4.
杨志荣 《内陆地震》1989,3(4):368-371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乌什地震台RZB—1压容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短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十分明显,曾据此作了成功的预报。这次地震位于乌什县城东北英阿瓦提乡一带,震时乌什县强烈有感,东至阿克苏、拜城,西到阿合奇一带也感觉强烈。震区房屋破坏较严重,所幸无一人死亡。  相似文献   

5.
长期地震观测发现,北京地震台实际地震记录的震相走时与全球地震走时表IASP91之间存在走时偏差。结合北京地震台及周边地下40km精细速度结构的研究成果和AK135模型,构建其地震走时表的计算模型。通过对该地震台2003--2008年NCDSN地震观测实际走时比对,对模型结构进行修正,最终建立北京地震台地震走时表。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最初由于它经常发生在山区,所以地质工作者最早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用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及自然景观的改变多少来确定烈度以判断强度大小.然而地震毕竟是一种地面振动现象,因此便由物理工作者把问题接过来开始用地震仪器研究这种振动现象.这时地震学便进入到地球学的领域中来;留给地质工作者的问题就是延续至今发生地震的地质环境问题.开始研制仪器建立台站的时间是在本世纪初,我国自30年代架设地震台以来,至今已发展有远震台,  相似文献   

7.
漫步展厅,一座全国地震监测台分布模型展现面前,星罗棋布的彩灯闪闪发光,向观众展示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的成就.解放前,我国只有4名地震工作者,在北京西山鹫峰观测地震活动.今天,全国已拥有一万多名地震工作,约等于世界各国从事地震工作人数的总和.2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460个地震监测台站,包括测震、水化学、水动态、地电等多种观测项目;同时,每年还开展2万多公里的地形变、地磁、重力等流动观测,观测点达4000个.全国还建成163个地方地震台和131个企业地震台,人数逾千;此外,我国开展的群众性观测活动受到了瞩目.我国在446个地、市、县设有地  相似文献   

8.
CDMA无线数据传输在地震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利用CDMA无线网络进行的数据传输在地震领域已经开始了新的应用.在固定地震台的地震监测、地震台址的选测、野外流动地震台遥测等方面,CDMA无线数据传输已成为地震台组网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0年12月17日,在为纪念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台建台60周年的活动中,我荣兴地被邀请,参加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我国地震事业六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于1931年2月5日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来到鹫峰地震台工作。首先见到李善邦先生,他当时是地震台的主任,也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创始者。1930年他在北京西郊的北安河村西鹫峰山坡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台上的工作条件很差,一切从零做起。开头难!开头难!我深有体会。从查文献资料到安装调试仪器以及杂项事务几乎全是他自己动手。李先生本不是学地震专业的,但在旧社会为了生活,而转搞地震研究,他面临新课题的挑战,苦钻地震学专业,很快就掌握了工作原理及仪器的构造使用,在他的艰苦努力下,鹫峰观测台才有了初期的规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在一个平面区域D内应如何设置地震监视台,使在该区域内任何一点发生地震,在距震源50公里的圆周内,至少有4个地震台可监视地震情况,而且使区域D内设置的地震监视台个数最少.这里,首先对D为一有界闭区域,给出了在D内设置的地震监视台个数的下界,并且讨论了D为半径为50的圆盘时,地震监视台的下确界以及地震台设置的设计方案.进而又讨论了当D为半径为50k公里时(k=2,3,……)时应设置地震台个数的下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