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张裕  金华 《测绘工程》2002,11(1):45-48
对大型斜拉桥主梁施工控制体系的信息采集作了较为详实的讨论,分析了主梁施工的物理,线型和力学测量的方法及精度,为大型斜拉桥主梁的架设和正确合扰提供设计及评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南京长江二桥南汊桥主梁施工控制测量的具体实践,结合主梁动态施工特性和现代先进测量手段,分析研究了大型斜拉桥主梁架设中的中线,标高测量和主塔变形、斜拉索索力测量的方法及精度,旨在为大型斜拉桥主梁施工控制测量技术及线性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С.  ЕГ 《测绘科技动态》1994,(3):35-37
从一座已经报废的跨度为16.5m的多梁式桥梁中取出两片使用27年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箱形主梁进行结构荷载试验。以桥中心取出的一片主梁来看,未见损坏的迹象。另一片紧邻严重损坏主梁的箱梁,可以看到一些轻微的混凝土裂缝剥落现象。在结构上,证实两片主梁县坚固的且具有延性。在使用荷载和一定系数的极限荷载作用下,梁的性能极好。大约在荷载达到两倍的1989年AASHTO规范中规定的使用荷载时才出现弯曲裂缝,实测变  相似文献   

4.
在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是继应用高强度力筋之后的双一挖潜举措和趋向。本文介绍了用高强度混凝土制成的先张预应力桥梁主梁的实验结果。共制造并试验了三片T梁,各长21.3m,高1372mm。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为69MPa。三片主梁中两片的部浇有桥面板,并将一片在桥面板的和一片无桥面板的主梁加载到计算的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另一片有桥面板的主梁则用来作长期荷载试验,使之承受全部设计静载达18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量位于伊利诺斯州的昆西海湾景观斜拉桥的动力响应,实施了一项范围广泛的实桥环境振动的试验计划。测量中,用微机系统收集和分析环境振动的数据。在0-2Hz的频率范围内,总共识别了主梁结构的25个模态频率及其相应的振型。对阻尼比也做出了估算。试验数据清楚地表明,这里有很多间隔很小的模态频率和复杂的空间振型。桥塔的大多数振型与主梁的振型有关,说明主梁和桥塔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结合云阳长江公路大桥主梁施工的特点,介绍了动态施工中大跨斜拉桥主梁施工测量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武汉长江公路斜拉桥主梁施工过程中索道管精确定位的数学模型及其方法,并从实际定位结果出发,分析了索道管的定位精度,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李成 《测绘通报》2000,(7):35-37
介绍珠海淇澳大桥主梁悬拼施工高程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跨径斜拉桥结构刚度小、变形大,为保证主梁顺利合龙,施工过程必须快速精确定位主梁上各个节段的平面和竖向线形。区别于传统的极坐标主梁平面线形测控方法,本文提出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法测控主梁平面线形;同时区别于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提出采用全站仪间接高差传递的方法测控主梁竖向线形。介绍了两种新方法的测量原理,通过工程实例论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测控效率,可为其他大跨径桥梁主梁线形的测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上的优势,建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主梁面标高偏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此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对桥梁的施工监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Imagenex DT101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组成,讨论了Imagenex DT101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下地形测量中影响数据精度的因素;同时结合在某大型水库测量的应用特性,分析了在水下地形测量中Imagenex DT101多波束测深系统的主要技术流程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由于大跨钢桁梁形变导致其上设置的轨道控制点(CPIII)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而导致轨道平顺性的测量结果受到影响的问题,该文从轨道维护角度出发,探讨大跨钢桁梁形变对轨道测量及平顺性影响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对大跨钢桁梁形变引起的自由设站坐标、钢轨几何位置测量值以及轨道平顺性指标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对于直线段大跨钢桁梁部分的轨道平顺性影响较小,对钢桁梁与两端混凝土梁连接处的轨道平顺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星载雷达Radarsat数据产品选择及在地质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论述星载雷达成像方式及Radarsat 数据产品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以岩性识别和构造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地质探测领域,着重讨论分析了波束模式、视角范围、卫星姿态、时相、数据处理级别等影响数据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地质探测领域Radarsat 数据产品的选择原则及参考意见,供广大遥感地质工作者在充分利用这一新型遥感数据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CPⅢ平面网需要在不同施工阶段进行复测,复测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困难有大跨度连续梁段埋设的CPⅢ点随梁体伸缩变化存在多值性,无法满足随时使用的坐标准确性小于等于±3mm。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大跨度连续梁段的CPⅢ点平面坐标进行预测,基本解决了多值性的问题,同时提出在复测阶段选用合格的cPⅢ点代替CPII对其平面网进行约束,使复测后的成果尽量与原测成果相匹配。该方法可增强CPⅢ点使用的准确性,为现场施工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崇启长江大桥主桥钢连续梁大节段整体安装的施工测量控制对水上大跨度构件安装施工中起重船舶定位及移动、吊装过程中的安全监控、精调位控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现场安装误差的消除及控制误差不累积作了叙述,为以后水上进行大型构件安装施工定位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is letter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emission from the Moon on remote sensing of sea surface salinity from space. In most cases, radiation from the Moon is negligible; however, at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lunar cycle, it is possible for radiation to be reflected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into the main beam of the radiometer antennas. The signal in such cases can be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high radiometric accuracy required to monitor salinity. Examples are presented using the Aquarius orbit and antennas for both smooth and rough ocean surfaces.  相似文献   

17.
叶恺  禹卫东  王伟 《遥感学报》2019,23(5):850-858
俯仰向数字波束形成(DBF)处理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实现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成像的关键。然而,在处理较大地形起伏区域的回波信号时,传统俯仰向波束扫描(SCORE)方法会出现波束指向偏差问题,导致接收回波的增益降低,影响SAR系统成像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分宽幅星载SAR系统的俯仰向DBF接收波束扫描指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图(DEM)的俯仰向DBF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星载SAR成像几何模型,首先利用成像场景的DEM数据和卫星轨道参数计算距离门单元对应的地面高程值,并进一步计算距离门单元对应的目标波达角,然后根据该对应关系计算每个距离门单元的俯仰向DBF加权矢量,从而确保在俯仰向DBF处理过程中接收波束指向正确。通过X波段的星载SAR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当地面高程值大于1.9 km时,传统SCORE方法处理得到的目标信号幅度下降都超过2.8 dB,本文方法处理得到的目标信号幅度下降都小于0.4 dB,本文方法优于传统SCORE方法;(2)由DEM数据误差导致的地面目标高程偏差对本文方法影响较小。因此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的回波信号接收增益。  相似文献   

18.
地面LiDAR数据模拟及单木LAI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激光雷达Li DAR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点云数据,在植被结构参数获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定量分析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单木结构参数的能力和精度,本文提出利用光线跟踪结合植被真实结构模拟地面3维激光扫描仪的单木点云数据(以RIEGL VZ-1000为例),并结合间隙率模型反演单木叶面积指数LAI。在点云模拟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脉冲特性,包括光斑大小、波束发射角以及回波探测强度。重点分析了光斑大小和最小探测强度对LAI反演的影响,并采用根河实测单木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光斑大小和最小探测强度的设定对于LAI反演结果存在很大影响,该结论对于提高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反演植被结构参数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俊仁 《北京测绘》2021,35(2):172-177
本文以大型铁路桥梁建设线形监控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线形控制监测的目标意义和技术方法,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利用测量监测技术对影响线形和受力的参数进行现场采集,并对具体的监控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经现场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各施工阶段高程控制准确,高程误差在控制范围内,主梁控制截面应力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一致,符合线形控制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