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鉴海  刘杰 《中国地震》1995,11(2):191-194
1994年震情述评丁鉴海,刘杰(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11994年我国地震活动实况1994年我国共发生人Ms≥5.0级地震48次(大陆及近海地区29次,台湾地区19次),其中Ms≥6.0级地震9次(大陆及近海地区4次,台湾地区5...  相似文献   

2.
鲁南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与苍山ML5.6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方法分析一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发现在苍山ML5.6级地震前,鲁南地区23个月无ML≥2.5级地震;在1985年6月新泰ML4.1级地震以后,ML≥3.0级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苍山-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1974年以后沿苍尼断裂的ML≥3.0级地震都发生在5.6级地震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3.
大柏舍地电台映震能力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柏舍地电台18年的有效观测资料,研究了ρs异常变化与周围一定范围内发生的Ms≥4.0级地震的对应关系,评价了该台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在所发生的13次Ms≥4.0级地震中,有10次地震前观测到了明显的ρs异常变化,其中Ms≥4.3级地震,都有ρs前兆反应,5次5级以上地震尤为显著,表明该台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疆地区本世纪的地震记载,分别取5.5、6.0、6.5、63/4、7.0、7.2为震级下限,视各组资料为更新过程的样本、分析地震发生的统计特征。经统计检验,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发生皆可认为是泊松过程;本世纪初中强地震在记载中可能有遗漏,为避免由此引出的干扰,使用Ms≥6.5的资料不应早于1914年,使用Ms≥5.5与Ms≥6.0的资料均应从1931年开始;在地震发生大体上为泊松过程的情况下,地震  相似文献   

5.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震活跃期,主体地区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同时讨论了孟连73级地震前相关区地震活动,滇西北、滇西南有关b值、小震频度、调制比异常等8种地震学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等特征。特别指出了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滇西南地区M≥47级地震形成的时空密集现象,及其在短临阶段对震级及地点方面判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与龙羊峡水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龙羊峡水库建立于青海省和共盆地内,大坝围堰拦洪期间,于1981年11月23日在坝址附近发生最大震级Ms2.3的小震活动当时坝前壅水高度国39m。1986年11月大坝截流蓄水后约3年半,于1990年4月26日在距库尾约40km处发生Ms7.0级地震,其后至1994年10月发生Ms≥5级地震多次,且有震中逐渐靠近水库的趋势,共和7.0级地震引起了地震界是水库地震研究者的广泛关主,我们根据已发表的有关资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目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源  胡毓良 《地震地质》1996,18(4):453-461
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目录杨清源,胡毓良,陈献程,陈凌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已知目前世界上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有109例。其中Ms>6.0有4例,Ms≥5.0有19例,Ms4.0~4.9有25例,Ms3.0~3.9有25例,Ms  相似文献   

8.
徐道尊  顾军 《内陆地震》1995,9(2):126-131
分析了新疆和田地区1992年4月5日发生的Ms5.9地震和同年9月2日、12月25日发生的Ms4.6级地震的震前地倾斜异常情况。利用迭代法对地震平静年份的资料进行处理,做出正常背景曲线并与异常图象比较,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还各单位介绍了田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活动,并对常用处理资料方法的预报效能以及异常量大小和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岩地质、新构造运动、航磁和重力资料都反映NEE向是最主要的构造方向,NEE向的恩平-海丰一线把研究区分成南北两区。在地震相对活跃阶段,Ms≥5级地震和地震相对平静阶段的ML≥2.0级地震都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未来的地震活动仍然是南区活动较强北区活动较弱。推测认为,近5年内不论南区抑或北区,都将会发生ML≥4.0级地震,但两区发生ML≥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蒋海昆  侯海峰  王邋 《内陆地震》2000,14(2):97-104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进行了统计检验。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地震的时间间隔服从幂指数分布,对华北地区而言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以90%的置信概率主为,ML≥4.5地震持续110天以上的平静可判定为异常;约有70%的平静出现之后,华北地区有MS≥5.0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建筑结构震害风险,即场地地震危险性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卷积,本文以典型框架结构为例,对其震害风险进行研究。依据抗震设计规范,分别按照6度、7度和8度设计3个3跨10层框架结构模型,采用动力增量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对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同时,基于我国地震烈度概率分布特点,应用MATLAB软件生成符合极值Ⅲ型分布的地震烈度,并将其转化为地震加速度峰值,联合地震易损性结果评估模型震害风险。通过划分震害风险等级,为建筑结构抗震防灾对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韩鹏飞  隋孝民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585-593,611
介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以支挡结构震害调查分析为背景,阐述开展高烈度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的必要性;构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框架,归类分析现行规范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据支挡结构震害调查及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提出位移指数可作为衡量挡墙抗震性能的量化指标,确定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性能准则及流程;经对比计算基于性能与规范抗震设计的挡墙算例,显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优越性,为高烈度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工程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桥梁作为交通系统中的生命线工程,其抗震性能问题尤为重要。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减隔震装置来降低结构的地震损伤,目前已发展成为提高强震区桥梁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促进减隔震技术在中国桥梁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总结减隔震桥梁的设计方法,归纳其地震反应和震害情况,对采用不同减隔震装置桥梁的非线性动力性能、减隔震效果、地震随机响应、易损性及性能优化方法等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其次,概述减隔震技术在斜交桥、曲线桥及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情况与研究进展,并介绍新型韧性抗震设计理念在桥梁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最后,总结减隔震桥梁的试验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减隔震桥梁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本文概述了地震数值模拟及其理论基础,阐述了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及特点.综述了地震数值模拟方法、三维建模和计算机硬件平台等方面的现状和进展.最后。给出了地震波数值模拟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开发地震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金属矿区地震记录中随机噪声性质复杂且信噪比低,常规降噪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滤波效果.时频峰值滤波(TFPF)方法是实现低信噪比地震勘探记录中随机噪声压制的有效方法,但其在复杂地震勘探随机噪声下时窗参数优化问题仍难以解决.本文充分利用地震勘探噪声的统计特性,结合Shapiro-Wilk(SW)统计量辨识地震勘探记录中的微弱有效信号,提出基于SW统计量的自适应时频峰值滤波降噪方法(S-TFPF).在S-TFPF方案中,对于有效信号集中区,S-TFPF方法根据信号频率特征,选择有利于信号保持的较短时窗长度;对于噪声集中区,按噪声方差自适应增加时窗长度,增强随机噪声压制能力.S-TFPF应用于合成记录和共炮点记录的滤波结果表明,与传统时频峰值滤波方法相比,S-TFPF方法可以有效抑制低信噪比地震勘探记录中的随机噪声,更好地恢复出同相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地震台站测震日报数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减轻人员工作负担,针对新源地震台工作实际,利用Delphi软件开发环境,结合批处理技术,研制了一套测震日报数据复核软件,使测震日报数据复核工作和月报数据整理工作得到简化,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makes use of different seismic parameters in order to get other tha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 review is given of possibilities and usefulness of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in oil exploration. A seismic facies unit can be defined as a sedimentary uni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djacent units in its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reflection amplitude, dominant reflection frequency, reflection polarity, interval velocity, reflection continuity,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abundance of reflections, geometry of seismic facies unit, an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units.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facies data may be either direct or indirect. The purpose of the direct interpretation is to find out geological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seismic signature of a seismic facies unit. So, the direct interpretation may be aimed at predicting lithology, fluid content, porosity, relative age, overpressured shales, type of stratification, geometry of the geological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seismic facies unit and its geological setting. The indirect interpretation is intended to reach some conclusions on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s, sediment transport direction, and some aspects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subsidence, uplift, ero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may be shown on seismic facies cross-sections and seismic facies maps. Depending on the available seismic data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area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seismic facies map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such as general seismic facies maps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eismic facies units, sand-shale ratio maps, direction of cross-bedding and paleo-transport maps etc. Several kinds of seismic facies units and their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re discussed as examples of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我国青藏块体地区每一地震活跃幕里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意味着我国青藏块体自1995年或1997年开始的地震活跃幕已经进入后期,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地区自1920年以来更长时间尺度里的地震活动期也进入了收尾阶段.未来几年青藏块体地震活动水平为7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某一大型直流电压发生器塔架结构为例,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调幅正弦五波、Taft地震波、El-Centro地震波、云南澜沧地震波和正弦三波5种地震动输入,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不同输入地震波对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效应在这类特种结构的组合响应中起重要影响,采用调幅正弦五波、正弦三波作为地震输入,过分夸大了实际的地震作用效应。最后,对这类特种结构的输入地震动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震台网震相数据是区域地震台网产出的重要成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整理全国31个省份1973-2008年区域地震台网纸质震相报告和地震卡片,按统一格式录入震相数据,建立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文中系统阐述区域地震台网的发展过程、历史震相数据的整合、地震观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及震级的测定方法,并介绍了历史震相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和快速索引下载方法,为科研人员提供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