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划分和海岸升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南海岸升降问题,论家蜂起,有关第四纪海岸升降的次数、幅度、时间、原因诸问题,众说纷纭立论者多以华南海岸地貌特征为依据;第四纪地层虽偶有涉及,但较零星。笔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作一探讨。 一、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划分 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岩性复杂、岩相多变,长期以来,未曾确定出全区第四纪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区内QC_2孔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标志与方案进行了论述,并建立了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地层层序,为进一步建立该海域第四纪地层年表与区域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晚第四纪以来东海陆架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过程,在沉积地层中留下了明显的地质记录。根据穿越东海陆架的浅地震剖面解释研究,海底以下约120ms时间深度内可识别出6个主层序反射界面,即QT0、QT1、QT2、QT3、QT4和QT5界面,5套反射层序(反射波组),据反射层序的结构及地震相特征和与区内的钻孔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可见每套反射层序在沉积环境上均由一个海进海退沉积序列组成。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在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及其发育模式,以期为东海陆架区晚第四纪地层发育层序提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志忠  邹亮  杨振京  韩月  翟滨 《海洋通报》2015,34(5):499-507
利用在东海北部海域获取的全取芯钻孔DZS1孔202.1 m深沉积物岩芯进行孢粉分析鉴定,通过对松散地层的孢粉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了7个孢粉组合带、8个气候期,由孢粉组合带反映出的该区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冷干-温凉湿润-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温和略干-寒冷干燥-转暖、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特征比较符合。借助AMS14C、光释光测年和古地磁测试结果,分析了东海北部海域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进一步丰富了该海区第四纪孢粉学资料,为该海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晚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地区曹阳孔的沉积磁组构资料,对该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其结果与古生物、同位素及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相吻合,五个层段对应于晚第四纪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层层序特征。研究认为,K、P、L、F、q组合特征是分辨古土壤与海相层、海相层内部沉积相变界线的高分辨率标志,可作为地层划分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架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部湾中部和珠江中的外的工程地质钻孔为典型剖面,对第四纪地层进行祥细的划分与对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本区第四纪地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区域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第四纪地层厚度变化,并讨论了各统的底界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马尾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海相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该区钻孔剖面贡料,结合~(14)C、古地磁、孢粉及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对该区第四纪地层提出划分意见和自第四纪晚期以来,地层中存在着典型两期海侵所形成的海相层。  相似文献   

8.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16日在苏联远东的纳霍达卡市举行.会议由亚太第四纪委员会主办,即INQUA地区分会主办.正式会议为五天,野外地质旅行一天.会议收到论文150多篇,涉及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地质的工作方法、测年、海平面变化等,会议论文将由亚海矿委会(CCOP)组织出版发行.出席本届大会代表130余人,除苏联代表外,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南朝鲜及民主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采用大会发言,主要介绍自上届(1986,日本)亚太会议之后的新成果.会议按第四纪地层;古地理及沉积过程;地貌与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生物界的演化四个专业进行大会介绍.中国代表做了“江苏第四纪瓣鳃类动物及古地理研究”、“第四纪地层下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地层;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全新世中期(大西洋期)海侵阶段的地貌景观及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the palynological research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14 spores and - pollen zones might be distinguished, reflecting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climate fluctuation of Quaternary, which conforms to the climate of the world.Zones 1-9 are thought of as Pleistocene and Zones 10-14 as Holocene based on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flected by these zone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limatic stage at home and abroad.The marine facies sediments of Quaternar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ontain abundant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and have obvious characters. Because 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reflected by the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of marine facies sediments often fittes with the transgression, the curve line of the climate fluctuation of Quaternary in the Delta coincides with that of sea 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伶仃洋海底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2003—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10万《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实测资料,综合分析了伶仃洋海底的沉积特征,认为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类型有:砂、黏土质砂、砂-粉砂-黏土、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等6种类型。伶仃洋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底地层主要有两套:层A为全新世冰后期海侵以来逐渐堆积而成的沉积物,钻孔揭示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黏土质砂和砂—粉砂—粉砂质黏土;层B为一套晚更新世的黏土质粉砂、细砂—粗砂(含砾)、粉砂质黏土—黏土,以陆相沉积和剥蚀为主,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下地层则为基岩风化物和基岩。  相似文献   

14.
晚更新世末期(12000-25000a BP)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气候寒冷而干燥,极地冰流的扩展使世界海面大幅度下降,我国东部沿海海面下降约130-160m,黄海、东海陆架裸露成陆。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陆架沉积物不仅受到强烈的机械风化作用,而且受到来自北方强大干冷气流的吹扬作用,陆架沉积物在这些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破坏解体,形成一系列的风沙地貌和风沙沉积,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南黄海陆架沙漠化景观。根据本区浅地层测量断面分析研究的结果,并结合柱状岩芯及钻孔资料,初步揭示了本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末期南黄海中部埋藏古三角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2-1993年用浅地层剖面仪对南黄海中部浅地层进行测量在,70-80m左在的深水区发现了埋藏三角洲堆积体,结合实测海底地形图及岩芯沉积相资料对浅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是距今2.7万a左右的黄河河口三角洲,这说明,晚更新世末期黄河已经流入南黄海陆架区,水深70-80m附近曾经发育一期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穿上更新统底部的F12(NE向)断层,与1996年11月9日的Ms6.1级地震震中及1505年10月19日Ms6 34级地震震中的距离都比较近。该断层与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说明该区域第四纪断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地壳新构造活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顺才 《海洋学报》1981,3(1):97-112
三角洲及其沉积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注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较大的潮汐河口三角洲,对它的形成和演变的研究,不少单位曾做了大量工作,,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近几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提出关于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石化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埋深2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而2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部与下部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差别函数及物源指数计算结合岩性、粒度分析揭示,黄河物质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度可达233m左右,因此,推测大致在早更新世时黄河贯通并流进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s part of 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rogram to understand bottom and nearbottom processes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seaward of the coast of Delaware, just east of the Baltimore Canyon Trough, and northeast of Wilmington Canyon was studied in detail. With a suite of geophysical data, a 7.5 × 13.0‐km por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was surveyed and found to be composed of a large submarine slide, approximately 11 km 3 in volume. The slide varies from 50 to 300 m in thickness and is believed to be composed of Pleistocene Age sediment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can be seen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s well as the readily identifiable continuous slip surface. Pliocene to Cretaceous horizons comprise the continental margin with Pliocene to Eocene horizons truncated at the slip surface. Sediment failure occurred on the slope between the late Tertriary erosion surface, which shaped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overlying Quaternary sediments. A mechanism suggeste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ediment failure is a late Pleistocene lower stand of sea level. Creep of surficial sediments is believed to be active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marine slide, indicating present‐day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