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协群  安骏勇  王钊 《岩土力学》2004,25(7):1093-1098
随着交通量和轴载的增加,对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路用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沥青路面进行了大量的室内与现场试验及理论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能有效防止各种病害,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对目前土工合成材料在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的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美国地沥青协会(AI)所提出沥青路面罩面的设计程序,介绍了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沥青罩面加筋,以减薄罩面厚度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的公路越来越多地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指出了我国沥青路面规范的不足,介绍了沥青路面病害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道路设计应注重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已被国家列入强制性标准,在道路交通设计方面的节能设计尚未起步,从城市道路的规划、平面线形、纵面线形设计以及道路路面材料的选用、道路排水、道路照明、道路绿化、交通工程等方面的设计阐述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冻土地区青藏公路路面病害的特点确定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路面状况评价的指标,依据信息论中熵的方法,得到了路面状况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将路面状况分成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建立了多年冻土地区路面状况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对路面破损状况物元进行关联度计算,得到了路面破损状况的等级.以青藏公路某路段为例利用建立的物元模型,对路面破损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路面破损状况,适合多年冻土地区路面破损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阳恩慧  邱延峻  向可明 《岩土力学》2010,31(10):3329-3336
大量的研究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路面结构在车辆重复荷载作用下出现早期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路面服务性能,而现有的路面结构设计未考虑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在以往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分析了在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条件下,路面承受车辆重复荷载作用的动力学响应以及路面开裂的变化过程,引入损伤变量定量描述了路面的破坏过程,分析了路基横向沉降差对路面开裂的影响,并参照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定义及规范取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公路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容许横向沉降差值为2.2‰,并建议将其作为路基路面结构整体设计的一个控制指标加以考虑,以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路面早期破坏,从而提高山区高等级公路的设计及建造水平。  相似文献   

6.
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正国  黄松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12,33(2):558-563
目前,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施工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都是以某具体工程为背景制定的,缺乏统一的控制基准。从公路纵坡、横坡、平整度及工程结构稳定本身的需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采用平整度要求控制施工路面不均匀沉降;在考虑路基高度、隧道尺寸、埋深、地质和施工方法影响条件下,通过FLAC数值计算软件对单双线铁路隧道下穿公路的数值模拟,分析路面沉降规律,得到了沉降槽宽度系数和最大沉降量的预测模型;结合平整度要求及沉降槽宽度系数预测模型制定了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来验证了提出的沉降控制基准的合理性,其结果可为铁路隧道下穿其他建筑物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基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立葵  贾璐  万剑平  万智 《岩土力学》2006,27(Z1):40-45
利用气象资料预估夏季高温季节沥青路面结构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有助于合理地设计沥青路面结构,在不同结构层使用合适的沥青等级,以防止路面出现过量的车辙。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分析了沥青路面在夏季高温季节的热能传导方式,建立了沥青路面显式格式二维非稳态温度场数值分析模型,并实现了基于有限差分的数值求解。为了解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对沥青路面高温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温度场现场试验验证。试验观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本文数值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丑亚玲  盛煜  马巍 《冰川冻土》2007,29(6):977-985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在气候持续以0.02℃·a-1速度增温下,50 a运营年限内不同走向路基的融化形态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计算了在砂砾路面和沥青路面下,不同高度(0~5.0 m)及不同走向(东西、东北-西南、南北、对称)路基的融化形态.结果表明:非对称热边界路基与对称热边界路基的融化形态差异很大.在呈阴阳坡的路基中,砂砾路面和沥青路面下:1)最大融化深度位置与运营时间关系不大,与路基高度、线路走向及路面类型关系密切,且最大融化深度偏离路基中线的距离与路基高度呈线性关系;2)最大融化深度与运营时间、路基高度、路面类型关系比较密切.路基较低时,最大融化深度与路基走向关系不大.路基较高时,最大融化深度与线路走向关系密切,且随着路基高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及增温速率的增大而加剧;3)同一路基高度和线路走向下,砂砾路面的最大融化深度偏离路基中线的距离大于沥青路面的,沥青路面的最大融化深度大于砂砾路面的.相对于砂砾路面,沥青路面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的抵消了阴阳坡效应,但加剧了路基下最大融化深度.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15,(3):853
<正>著者:李世华,李爱华,横小16开本,平膜,366页,定价:64元,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次:第2版,出版时间:2015-01,标准书号:ISBN 978-7-112-17098-2,征订号:25861。内容简介:本图集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国内外主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施工测量、城市道路路线、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城市道路路面施工、城市道路控制系统及附属设施等内容。本图集以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为依据,结合多年施工经验,以图文形式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市政工程施工、设计、维护和质量、预算、材料等专业人员使用,也是非专业人员了解和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参考资料。读者对象:本图集服务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的主任工程师、技术队长、工长、施工员、班组长、质量检查员及操作工人。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针对《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以下简称《施工技术规范》)中技术参数进行了应用分析,其中,结合《施工技术规范》阐述了原材料控制参数在实践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分析;结合《设计规范》针对路面结构型式、动稳定度、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击实温度四项指标进行重点说明和分析。通过分析应用以增强对路面设计实践的指导,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相关的基  相似文献   

11.
土基模量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数值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基回弹模量作为路面设计的重要力学参数,在我国路面设计方法中选取最不利季节的土基回弹模量值作为土基的设计强度,没有考虑一年中含水量变化对土基强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土基回弹模量随季节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借鉴AASHTO设计方法中不同季节模量对路面造成的相对损伤思想,推导出等效回弹模量计算公式uf=0.95107E-5d,提出用等效土基回弹模量值代替最不利季节模量值作为土基强度设计值,不仅能够提高土基自身的抗变形能力,还可以很有效的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设计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沥青路面泛白,提高路面的耐久性,从沥青混合料中材料的选择、施工配合比和集料级配的性能检验、空隙率和压实度控制以及日常养护等方面探析了沥青路面泛白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冻土区路面类型对路基温度场影响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焓模型, 建立含相变的冻土路基温度场, 综合考虑气温、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坡面蒸发等气象因素, 将诸多气象因素归结为第二、三类边界条件的叠加组合, 对不同气温地区的沥青路面及水泥路面路基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计算. 结果表明: 路面类型对冻土路基温度场有着重要影响, 水泥路面的采用可有效地降低路面温度, 延缓冻土上限下降速率, 从而可以有效保护基底多年冻土; 从对基底冻土上限影响的角度来看, 路面类型、外部气温与路基高度三者间存在一定的动态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包括路面层和路基层,路面层和路基层又由不同的介质层组成,各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不相同,在城市道路上进行探地雷达探测时,用一个相对介电常数解释所有深度的数据是不准确的.为此,从不同相对介电常数的三层介质出发,推导了n层层状介质条件下地下各深度处的等效介电常数的计算公式,并分别设计了地下两层和三层介质的模型,计算得到地下各深度处的等效介电常数和深度—时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利用两层介质的探地雷达正演模拟数据,对等效介电常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地下介质呈层状分布的情况下,利用等效介电常数能够更准确地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深度解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现场压实度检测过程的详细观察,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复进行试验、分析比较,找出了影响压实度现场检测精度的主要非理想因素,即标准砂密度、试样含水量和路面基层平整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路面结构设计问题、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投入运营后超载车辆管理等方面,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长寿沥青路面结构的层厚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维列  王钊  彭远新 《岩土力学》2009,30(3):645-649
介绍和讨论了一种用于重交通长寿沥青路面的层厚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限制沥青层底的拉应变和路基顶面的压应变,采用两个准则来校核所设计的沥青层厚度的适宜性:一是控制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最大路表弯沉;二是控制相邻两个无结合料处治的集料层的模量比。采用“等效模量”概念来考虑路基、路面材料的模量随季节的变化;在预测疲劳(与荷载相关的裂缝)和路基变形时,采用了“累计损伤”的概念。给出了广东-梧州高速试验路段长寿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实例,最后对与疲劳裂缝有关的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包括管线老化、路面塌陷、燃气泄露等危险。为解决这些城市道路病害问题,三维地质雷达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三维地质雷达所获取的数据量庞大且人工判读效率低下,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识别道路病害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对主要城市道路病害如塌陷和空洞的智能识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定量评估的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采用了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和Faster R-CNN目标检测网络,设计了一种基于三维地质雷达的城市道路病害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达到90%以上的塌陷和空洞病害的正确识别率。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快速准确的城市道路地下病害监测手段,并实现对病害位置和类型的自动识别。为了处理三维地质雷达扫描切片图片长度超长的问题,研究采用了二次切分和缝合思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通过该系统,城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能够更有效地监测和识别地下病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从而提高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在关注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公路管理与养护展开深入研究。若没有对路面初期病害及时控制,将会大大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沥青路面的最主要受损形式是开裂,庞世华等[1]认为,车荷载是导致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一因素制定了防控措施。但这一观点忽略了天气、温度变化等因素对沥青路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勘察设计》2009,(2):67-69
新整合成立的海南省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近日正式挂牌运营。 根据海口市委、市政府实施整合国有企业资源大战略,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市建筑设计院、原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三院共同合并为新的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今年,该院力争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测绘、工程勘察、市政设计“五个甲级”资质的综合性设计大院的创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