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斜构造带近直交;垂向上以雷口坡组内膏盐层为界分上、下两个构造层,上部构造层发育滑脱断层及其相关的褶皱构造,下部构造层产状平缓,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多组平面、剖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孝泉—丰谷北东东向滑脱褶皱带可能是在龙门山褶皱隆升产生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和秦巴山系褶皱隆升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能是在北西方向的应力单独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雷口坡组内膏盐层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是产生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勉略带陆内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陈虹  胡健民  武国利  高卫 《岩石学报》2010,26(4):1277-1288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形成的华北与华南最后拼接带。这个主缝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以由北向南的一系列韧性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形成由前泥盆系、泥盆-石炭系和蛇绿混杂岩等不同构造岩片叠置的复杂构造带,碰撞时代从245Ma一直延续到230Ma左右。最近,作者对勉略缝合带内发育的韧性和脆性左行走滑剪切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顺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的变形时代为223±2Ma,与碰撞后花岗岩所确定的碰撞后构造环境的起始时间(225Ma)一致,显示这些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带是勉略带陆内变形初期变形产物。亦即华北、扬子大陆碰撞之后很快就转入陆内变形阶段,并且是以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要变形方式。勉略带内顺造山带的脆性左行走滑断层的发育,表明这种顺造山带的侧向位移过程从深部到地壳浅层是一致的。因此,大陆碰撞在直接碰撞之后很快转变为顺造山带的侧向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这种位移可能表现为两个大陆碰撞后的相对走滑,或是碰撞带中强烈变形部分顺造山带的侧向挤出,从而消减了正向碰撞所造成的地壳缩短和增厚。  相似文献   

3.
大陆造山带中的隆—滑构造:一种前造山期伸展构造形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分层滑脱构造系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经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菜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一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旋回构造学     
大地构造现象包含一系列在时、空上有旋回韵律的自身重复事件,而这些旋回或多或少有些规律,同时有各度空间维数的变化。在空间上暂时旋回引起各种构造形态,这些构造形态反映了在地壳不同单元构造和岩浆演化的不同带状阶段。这种带状构造引起了一系列的平行构造带,这些平行构造带显示了一个区域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每一外带都比与它紧邻的内带构造发展阶段年轻。在每一大地构造体系中,越靠近体系的外凸边,构造带越年轻。  相似文献   

5.
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30  
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 ,对山东惠民凹陷的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惠民凹陷的总体构造特征是正断层发育 ,构造类型以伸展断块构造 (半地堑和半地垒 )为主。凹陷内一级正断层主要控制着凹陷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二级断层控制着构造带(凹陷内的半地垒 )的形成 ,三级及四级断层控制着局部构造的形成或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惠民凹陷具有分区块断构造特征 ,即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 ,纵向伸展断块之间为调节带所调节。分析认为惠民凹陷内发育 2个一级调节带和 5个二级调节带 ,它们多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岩石圈的精细结构研究,已揭示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质性。这种横向非均质性是地质时期内大陆岩石圈经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所形成的。同时,也决定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性。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非均质性及其构造继承性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所以,大陆动力学应注重开展大陆变形的运动学、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和大陆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7.
莱萨堪(Lethakane)剪切带出现在博茨瓦那东部的林波波造山带内,是一个右旋位移大约50公里的横推韧性剪切带,发育在低级角闪岩到绿片岩相条件下。在剪切带内,又出现三个性质不同的次级构造:糜棱状叶理(Sa)、应变滑劈理或破劈理(Sb)以及次级剪切带(Sc)。非穿透构造 Sb 与 Sc 具有横推的动向,出现在与剪切带边缘呈近平行和近垂直定向共轭位置。穿透构造 Sa 组构局限在含石英的岩石中,就像 Ramsay 及Graham 所描述的韧性剪切带中片理那样,同次级剪切带(Sc)具有相同的 S 型关系。这种关系证实了 Johnson 首先提出来的见解,即糜棱状叶理限定在有限应变椭球状体的xy 面,并与片理一致。Sa 限制在含石英的岩石中表明在低级角闪岩相条件下。在莱萨堪剪切带,石英韧性状态和长石脆性状态之间的差异是控制形变过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莱萨堪剪切带(东27°45',南21°50',)是发育于博茨瓦纳东部林波波造山带最后一次构造事件期间的巨大韧性剪切带(图1)。这个剪切带作用于主要是花岗岩类成份的角闪岩和麻粒岩相的片麻岩。其构造年龄考虑用林波波带的矿物年龄2000±50百万年。区域变质作用的证据表明,剪切带是在绿帘石——角闪岩相条件下开始形成,并在变质作用程度退化到低级绿片岩相期间继续形成。韧性剪切带意义,特别是它们与片理和构造层的形成关系,最近为Ramsay和Graham、还有Vernon所强调。莱萨堪剪切带是由各种碎裂岩石类型组成,并在很好的限定构造系统内便能够调查研究糜棱岩化作用、压碎作用及剪切带形成。本文第一部份描述了剪切带与其有关的次级构造,然后讨论了与糜棱岩和剪切带形成有关的资料。本文所描述的糜棱状岩石的穿透构造指的是糜棱状叶理。使用糜棱岩化作用这个术语,是限于描述含糜棱化叶理的岩石形成过程。此外,除特别指出外,Higgins的命名法还将这些术语用于描述碎裂岩石及其构造方面。  相似文献   

8.
杜定全 《矿物学报》1994,14(4):394-398
宜兴东岭逆冲断层带是一条脆性剪切带,断层带内不同变形程度的断层岩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上有明显的集散规律,随着岩石变形程度的增加,SiO2的含量相对降低,除FeO以外的其它主元素和除Li以外的微量元素则相对富集,即在断层岩变形过程中,SiO2自变形相对强烈的断层带中心向两侧的硅化带迁移,除FeO和Li之外的其它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则自断层带两侧向中心迁移。这种迁移趋势是受各元素本身构造地球化学特性所制约。  相似文献   

9.
湖南深部构造活化及其浅部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新权  郭定良 《地质科学》2002,37(3):332-342
湖南深部构造的古老性由其在古元古代的表象所证实,而长期性则由其所分割的岩石圈块体在漫长时期内的活化改造特征所体现。本研究表明,大型的深部构造是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的集中带,沿走向的区域构造、岩浆及成矿历史是深部构造在浅部的响应。深部构造作为多次能量释放带,其交汇处有利于大型或超大型矿物资源的形成和聚集,因而对找矿预测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利用云南西部已有的DSS地震测深、石油反射地震资料的再解释,并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矿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滇西兰坪—思茅盆地内的中轴构造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盆地内的中轴构造带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集断裂带、伸展构造、深部隆起为一身的大型构造带。地震测深的速度结构及反射地震剖面表明,中轴构造带在思茅盆地南部存在有深部地幔的上隆现象,该构造带内的断裂系统倾向在盆地南北有差异。研究发现该构造带与矿床、侵入碱性岩体及区域地化异常分布有密切的关系。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表明该构造带是一多期活动的重要构造带,具有伸展走滑的性质;中轴构造带在形成、演化过程中被近东西向的多条直线型断裂所错断,从构造形态上看与大洋中脊有相似的展布特征。该构造带对盆地的构造演化以及矿产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东、西段盐下构造在北部构造带以南出现明显的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在西段的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发育由一系列逆冲断裂组成的叠瓦构造,而在东段的东秋构造带盐下发育一个大型的断背斜构造。本文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5组数值模拟实验来探究先存断层、同构造沉积和滑脱层强度对褶皱冲断带构造形态及演化的影响,进而分析库车坳陷东、西段构造特征差异的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含盐褶皱冲断带往往发育垂向分层构造变形。先存断裂会影响褶皱冲断带构造传播的方式,导致盐下楔体形态、断裂数量和盐上构造样式的差异。同构造沉积会增强盐上和盐下的分层差异变形,滑脱层强度增强会减弱盐上和盐下的分层变形。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库车坳陷东、西段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先存断层可能是影响库车坳陷东、西段盐下构造差异演化的重要因素。库车坳陷东段的东秋构造带受先存断裂影响,在先存断裂的位置优先变形,形成东秋断裂和上覆东秋背斜,同时先存断裂既有助于应力释放,又阻拦应力向前传递,形成乱序式变形传播。库车坳陷西段的克拉苏构造带,没有先存断裂的影响,盐下主要发育前展式构造变形,形成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构造楔体。  相似文献   

12.
吕古贤 《地球学报》1993,14(1):39-47
地壳应力状态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作用力引起的,作者明确提出其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本文用有限元模型数学模拟实验证实,处在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到引张变形带(及地域)中岩石所承受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有逐次变小的规律性,利用这种规律可解释构造作用力影响成岩成矿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及制约其化学过程的动力学问题,为开展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调节带(或传递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陈发景 《现代地质》2003,17(2):186-186
传递带 (TransferZone)的概念是由DahlstromDDA1970年在研究挤压变形中褶皱 逆冲断层的几何形态时首次提出的。挤压变形带中的应变和位移量在区域上是守恒的 ,但逆冲断层带各段内的单个构造型式不是不变的。当逆冲断层带沿走向变化时 ,可以见到一条主逆冲断层通过其他型式的构造 (如分支断层或褶皱 )传递到或者变换为另一条主逆冲断层。Dahlstrom把这种首尾主逆冲断层之间的构造带称为传递带 (图 1)。1990年 ,MorleyCK等将这种传递带概念应用于研究伸展构造。在裂谷发育期间 ,控凹的一条主正断层沿走向可以通过其他型式的构造 (如分支…  相似文献   

14.
古元古代拉伸构造模式——以胶北,辽东和吉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胶北、辽东和吉南地区元古代层状岩系和第一幕构造变形作用的详细研究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典型实例,提出了古元古代拉伸构造模式,即隆起-顺层分层滑脱构造模式。该上部隆起和上部盖层及两者之间的拆离型韧性剪切带三部分组成。核部隆起常由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构成,上部盖层内发育有顺层分层滑脱构造体系,由底部主滑脱面和内部次级滑脱面,低级骨脱面及其间的流褶层和片理化带构成,靠近核部隆起的盖层表现为正向滑脱,而滑脱  相似文献   

15.
庐山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拆离带分为东、西两条,伸展拆离和韧性流变构造发育,且具有伸展对称性。西侧拆离带内断层岩序列完整,上部为一固态流变构造带,以主拆离带为分界形成一个伸展构造变形的垂向分层变形域,主拆离带处变形最强。东侧拆离带主要发育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片麻岩)带,其他构造层未见出露,其伸展拆离构造是叠加和改造早期左行剪切构造发育的。东侧拆离带内矿物的显微变形特征估算变形温度为500~580℃和580~700℃,又利用黑云母Ti温度计得到613~698℃的变质温度。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计算西侧拆离带内斜长角闪片岩的变质温度为666~691℃,压力为0.65~0.75GPa,说明西侧拆离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较高,埋深较大,与东侧拆离带一样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通过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得到东侧拆离带的伸展年龄为138.9Ma,与西侧拆离带一致,伸展早于岩浆,推测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原始拆离带是西侧拆离带,东侧拆离带是在重力均衡调节产生的底辟、褶皱作用下形成的次级拆离带。  相似文献   

16.
凤凰关地区出露的大别杂岩的混合岩中,至少有30种构造和侵入活动事件,使其构造面貌显得特别复杂。褶皱形式从等斜的片内褶皱、与韧性剪切带紧密伴生的构造到脆性剪切带、尖棱褶皱、开阔褶皱和平缓的弯曲,且大多褶皱都伴有矿物生长以及平行或近平行其轴面或一个翼的淡色脉体的贯入。有些褶皱发育很好的平行枢纽的粗线理,有些褶皱伴生劈理构造。很多长英质新成脉体是谐和的或大体上谐和的,而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淡色脉体则与某些褶皱的轴面平行。根据构造叠加基本原理,可以利用构造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变形序列。文中依次描述了各种构造要素,阐述了用于揭示前寒武纪结晶杂岩地质历史的基本野外方法。此外,推测大别杂岩内相继形成的构造是所研究的该部份地壳在一个右行剪切带内遭受连续剪切应变形成的,这个剪切带似乎代表了一个与地体或板块边界平行的带。  相似文献   

17.
罗良  漆家福 《地质科学》2015,50(2):355-363
前陆冲断带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弧后前陆型、周缘前陆型和再生前陆型冲断带。相对国外典型前陆冲断带,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在构造演化和变形方面具有独特性,属于再生前陆型冲断带,普遍经历了两期逆冲构造变形、或者"伸展-挤压-伸展-挤压"多期构造变形的叠加。中国中西部的再生前陆冲断带多具有"分带、分段和分层"的结构特征,表现出以主干断裂为界往往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冲断变形带,沿走向方向表现为几个在构造变形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变形区段,在垂向上由于滑脱层的发育表现出不协调的分层收缩、上下叠置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初论板内造山带   总被引:55,自引:10,他引:45  
张长厚 《地学前缘》1999,6(4):295-308
讨论了关于板内造山带含义的不同认识。指出板内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而不是板缘造山带或板间造山带持续发展的结果。简要介绍分别发育在4 个大陆的不同时代的板内造山带,总结板内造山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构造格局、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造山带构造演化等方面与板缘造山带的差异。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板块内部,造山带内部构造单元不具有平行于造山带走向分布的特征,即不具有线状构造格局,构造变形具有地台基底乃至整个地壳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同造山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同造山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均无极性演化趋势。岩石圈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可较好地解释板内造山带的火山活动特征。尽管板块间相互作用( 俯冲或碰撞)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似乎更易于阐明板内造山带的收缩变形特征;但是,板块间相互碰撞或俯冲产生的边界应力可否有效地被远程传递,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应力场与岩石圈纵向物质与能量调整( 重力、热力等) 因素作综合考虑,可能是解决板内造山带造山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提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的。处在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到引张变形带(及地域)中岩石所承受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有逐次变小的规律性。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水压力值不相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主要原因。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并提出构造物理化学成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东秦岭构造带是个综合性活动带,其形成和发展都同华北与华南两大地块之间的天平式摆动相关联。实际上,来自SSW方向的特提斯构造波系和来自SEE方向的环太平洋构造波系控制着整个演化史。但一个波系在一段时期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便为另一波系所替代。这种交替反复进行了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