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VOIP是把语音技术集成在IP协议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一种全新通信方式。本文提出的江苏地震应急指挥车VOIP网络设计,极大的加强前后方联系并有效节省通信费用,对提高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Intemet和无线接入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产和管理领域。因此,各种监控管理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重点介绍通过手机群呼发送短信的方式传输地震信息过程,并简单介绍了地震信息群呼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分析了手机群呼短信信息服务软件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震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经历了计算机单功能应用、集成系统、客户机服务器阶段,目前已进入网络时代,在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和发展之路,是地震科技信息事业发展需亟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兴盛 《高原地震》2014,26(4):55-57
主要介绍了青海省刚察县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网络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运用VPN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连续性、稳定性.实践与应用表明,VPN技术整体上运行稳定,在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张国宏  马照松  单新建 《地震》2006,26(1):123-130
为了实现地震地磁数据的社会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目的, 利用网络、 WebGIS及数据库技术, 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地震地磁数据共享系统; 系统实现了信息服务、 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 改善了地震地磁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层次。 从系统原理及功能设计、 WebGIS系统、 地震地磁数据库系统、 Web发布及数据共享子系统等几个方面阐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6.
引言建设开放性、多功能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的目的 ,是为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通道和平台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传递。因此 ,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 ,必须采用标准的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环境 ,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和手段 ,并提供信息浏览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Internet的快速普及 ,基于 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设地震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成熟的 Internet技术 ,建立网络上的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服务器 ,实现地震信息的发…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信息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为应急救援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的保障,也是地震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快速准确获取地震震情、灾情等权威信息的需求,基于中国地震局门户网站对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概况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依据需求差异对地震应急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同时,通过研究地震网站平台发布技术架构、信息同步和内容分发网络等,搭建地震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并对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时技术和3D WebGIS的地震信息发布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对地震信息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现有地震信息系统(基于GIS)动态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地震信息表达与真实三维环境表达存在一定差距,结合实时技术和GIS,设计和实现基于三维Web GIS的地震综合发布信息系统。该系统改进GIS对动态地震信息的处理模式,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表征动态地震信息,为地震信息服务提供一种快速、直观形象表达地震综合信息的方法,在大地震震情分析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Web GIS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IS在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了地震预报、震害预测、地震区划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深入,单机或局域网版GIS软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将WebGIS技术引入防震减灾研究领域,拓宽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空间信息的维护、发布和查询效率,实现了地震信息数据的自动化成图,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和网络震后灾害信息获取技术的相关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根据地震应急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挖掘信息时空属性,建立震情、灾情可视化信息图展现形式,开展对地震数据的整合汇聚、精准服务,创新表达方式,利用高维多元可视化处理技术,构建面向震后信息服务的自媒体可视化产品,并开发“速报视图自动发布系统”。该系统作为地震信息可视化交互服务平台,可实现桌面端和移动端H5页面的可视化发布任务,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和充实地震应急信息的可视化工作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创新思路,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完善系统运行功能,实现大震应急信息可视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地震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台站逐步覆盖全国.地震监测卫星通信系统为不具备地面通信条件的偏远山区及部分需要备份线路的台站提供卫星线路.着重研究该系统如何在保证传输可靠性和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使用SCPC回传体制根据业务需求高效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带宽资源.  相似文献   

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兼具定位及通信功能的独有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大震后通讯中断的地震应急环境。本研究将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中:基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解决灾害现场人员的位置追踪;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解决盲区紧急通信问题;采用串口通讯、多线程、SHH2框架、Web GIS等技术构建数据采集、解析及综合呈现平台。最终完成集位置监控、灾情上报、统计展示、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北斗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助信息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姜立新  帅向华  张建福  李志强 《地震》2003,23(2):115-120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一期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3大体系之一,鉴于地震预报尚不过关,在没有作出临震预报而地震突然发生时,为在灾区进行有效的救援而采取的紧急行动.通信、计算机等新技术是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局域网利用了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本文根据新疆地震局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情况,阐述无线局域网在地震应急现场中的应用,讨论了地震应急现场所适应的几种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模式.  相似文献   

15.
改善VSAT卫星链路网际互联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迎欣  周肃敏 《地震》2001,21(4):75-79
在卫星通信网上运行TCP/IP协议时,因电波空间传播产生的卫星链路时延,严重降低了TCP协议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通信效率。选择适当的TCP数据流发送窗口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TCP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对于采用卫星通信链路作为传输信道的计算机广域网,在卫星站网关上使用TCP“协议欺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TCP/IP协议在卫星通信网上运行的效率。文中给出了采用TCP/IP“协议欺骗”后实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导的数据传输业务在各行业中凸显出来.本文简要介绍“援萨摩亚地震监测台网项目”中无线通信网络概况及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信号滤波是信息科学中的基础性技术之一,在通讯、国防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分形维数的计算给出了一种自适应分形滤波方法.实验仿真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去除信号中的噪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应急通信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荣国  肖飞 《地震学刊》2014,(6):778-783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现场通信网络设施往往遭到破坏,因此快速建立有效且覆盖面大的应急通信网络,及时传递灾情信息,对现场组织救灾及指挥调度等救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无线网络具有组网简单快速、成本低等技术特点,适合作为现场应急通信的网络平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方法,在灾区现场迅速组建无线局域网,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整个系统组网快捷、健壮性好,并且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将各局域网组成灾区广域网并进一步接入互联网,该方法能满足地震现场应急通信信息传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