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20(1):35-39
中国对虾成体的进食行为受接触化学感觉的调控,接触化学感觉的主要 作用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 的可溶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食物的匀浆也有较强的效果。在浓度为 10-4mol/L时.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较强的化学物质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接触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组成前口腔的感觉刚毛里。还研究 了pH对中国对虾进食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酸性刺激物(低PH的自然海水)能有效 地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而碱性刺激物不能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稚虾在寻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化学感觉机能(距离化学感觉)。天然食物匀浆引起中国对虾寻食行为的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化学物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和甜菜碱等)。  相似文献   

3.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5,19(6):32-37
中国对虾稚虾在寻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化学感觉机能(距离化学感觉)。 天然食物(如沙蚕、小鱼)匀浆引起中国对虾寻食行为的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化学物 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和甜菜碱等)。不同天然饵料匀浆对中国对虾的诱食 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日本沙蚕>面条鱼>巢沙蚕>蛤仔>紫贻贝。煮沸后的天然饵 料匀浆对中国对虾的诱食性显著提高。水体中的化学刺激物,基本上不影响中国对 虾对人工配合饵料的摄食率。本文还将中国对虾寻食行为中的距离化学感觉与墨 吉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和美洲螯龙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1(2):61-67
报道了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1)对轮虫(活体,死体)和卤虫无节幼体(活体,死体)的摄食过程及摄食率;(2)对悬浮砂粒的摄食情况;(3)摄食水流的产生机制,方向及模式;(4)对食物的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化学感觉机能不明显,摄食附肢的协调运动产生摄食水流,摄食水流一方面将食物带到口器附近,另一方面能促进对虾对食物的机械感觉。摄食水流的方向还可以逆转。幼体及早期仔虾对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20(2):61-67
报道了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 1)对轮虫(活体、死体)和卤虫无节幼体 (活体、死体)的摄食过程及摄食率;(2)对悬浮砂粒的摄食情况;(3)摄食水流的产 生机制、方向及模式;(4)对食物的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 虾化学感觉机能不明显。摄食附肢的协调运动产生摄食水流。摄食水流一方面将 食物带到口器附近,另一方面能促进对虾对食物的机械感受。摄食水流的方向还可 以逆转。幼体及早期仔虾对食物的选择主要依据其大小、形状和运动性,而与食物 的化学组成(味道)关系不大。此阶段的对虾采取了悬浮摄食模式,且主动和被动两 种模式并存。本研究还表明,将幼体和早期仔虾的食性简单地区分为草食或肉食性 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摄食行为(包括寻食行为和进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生存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调控,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的可溶性化合物,如有机酸、氨基酸和糖类等。本文利用行为学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化学感觉研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生生物的化学感觉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对外界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各种反应。 Ⅰ. 化学感觉对水生生物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分嗅觉 (也称距离化学感觉 )和味觉 (也称接触化学感觉 ) ,两者在生理机能方面有些类似 ,它们都是特殊分化了的外部感受器。这两种感觉联系密切而又相互影响 ,它们在功能上也相互配合。水产动物大多具有敏锐的化学感觉 ,以感受其生存环境中的许多信息。水环境中的化学信息几乎控制着水产动物行为的各个方面 ,诸如摄食、觅偶、交配、洄游、避敌、集群、共栖和附着生物幼体的附着变态等。研究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及其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各种行为过程 ,从而进一步探索动物行为的人工调控模式 ,为水产养殖服务。1嗅觉鱼…  相似文献   

9.
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甲壳动物化学受体的形态、动物个体的行为反应以及化学感觉神经元的电生理三方面综述了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研究近20年的进展。水生动物,如甲壳动物特别是底栖甲壳动物,主要依赖化学感受器获得其生存环境的信息,从而表现出摄食、逃避捕食者、觅偶、交配、洄游等各种不同的行为反应。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直观的行为观察和化学感受器的形态描述,内容偏重于动物的摄食习性和化学感受器的结构及其分布。随后电生理方法和电镜技术的引入,使化学感觉生理学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发现了受体细胞的一些特性,如低自发放电频率、低阈值、调制、适应和去适应、范围分级等。另外,还提出了甲壳动物化学受体对化学信号的两种基本编码方式,即单线编码模式和交叉神经元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用取自中国对虾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增高,等鞭金藻可作为钟虫、聚缩虫、壶鞘虫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虾的工厂化育苗获得成功,使对虾养殖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科学家们围绕对虾人工养殖,在对虾的性腺发育、性腺成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洪水根等,1988;李怀梅等,1994)。由于养殖水域的过度开发,养殖环境的恶化,养殖种类的病害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显然,要维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一些遗传改良技术对现有养殖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获得性状优良的养殖品种。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虾的性别进行控制,获得对虾雌性比例高的种群,才能有效地提高养殖产量,因而对对虾性别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脊椎动物激素可引起鱼类发生性别反转,但是,对对虾的性别反转不起作用。利用激素饲喂或浸泡幼小动物可以引起性反转,已完成性分化的鱼苗不能进行性反转,只能抑制或促进性别特征的发育。促雄腺对对虾的外部性征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富花等,1996),对对虾早期性别分化进行研究是成功进行人工性别控制的基础。目前有关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的研究报道很少(尹左芬等,1986;Nakamura,1992)。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对虾的早期性别分化情况,为中国对虾性别控制硏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病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养殖对虾的疾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2,4~12],对虾的病毒病多达10余种。近年来,我省的对虾暴发病,发病急、发病面积大。病症与文献[12]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以及文献[11]报道的极为相似。本文主要对从发病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实验,同时对病毒悬液和病虾组织进行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结合对病毒核酸的分析结果,证明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的主要病原体可能是杆状病毒。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暴发病中国对虾取材于寿光、威海等地区,用于进行感染实验的健康中国对虾取于无棣和石岛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沿海,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优良的对虾品种已势在必行,于是遗传育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国家把生物技术在对虾上的应用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课题。 近年来海洋生物多倍体诱导引起了水产养殖界的广泛兴趣(楼允东,1984;吴宝玲等,1986;姜卫国等,1987;王子臣,1990;相建海等,1992; Stanley,1981; Johnstone,1985;Downing,1987; Gosling,1989; Cai et al,1991),主要原因是三倍体较二倍体的生长速度快,长出的个体也比二倍体大,可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多倍体的诱导方法对染色体调控、性别决定和人工雌核发育(蔡难儿等,1995)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对虾的多倍体诱导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应用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改良对虾品种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对虾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因子与对虾生理活动的关系做了不少研究。而有关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摄食和生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中国对虾的日摄食节律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浮游植物环境、温度、光照、日投饵次数等因子对中国对虾摄食和生长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观察在6个底面积为13m2的水泥池中,放养平均体长为7.88cm的中国对虾539尾,池底铺有20cm厚的底泥。使用直径30cm的饵料盘投喂配合饵料,将饵料盘…  相似文献   

16.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2,16(4):22-22
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生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因此一些名词的使用有些混乱。作者根据国外文献,试对一些概念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利用组织学、透射电镜技术对对虾第1触角上嗅毛的神经调控方式进行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嗅毛是甲壳动物完成距离化学感觉(嗅觉)的主要感觉毛,并且是迄今发现的甲壳动物唯一仅具有化学感觉活性的感觉毛。每根嗅毛由一簇(约200根)感觉神经元调控。双极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到中枢,在外周不形成突触联系,且无围鞘包被;树突簇投射入嗅毛腔内,树突簇周围有鞘细胞包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球形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进行病毒的检测,发现一种新的球形病毒,这种病毒直径约80~100nm,具有包涵体,形态上有两种电子密度,球形病毒数量较多,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发现,主要侵染对虾的肠、鳃、肌肉、肝胰腺等组织;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质网水肿,线粒体内嵴肿胀及局部溶解,酶原颗粒和粘蛋白原变性等;球形病毒与杆状病毒混合感染是对虾爆发流行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枝原体形态结构及主要超微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季芳 《海洋与湖沼》1997,28(2):134-137
于1991年7月1992年7月在浙江省宁波,舟山两市暴发了中国对虾肠结节病,在宁海等地对虾养殖场,采集患肠结节病中国对虾,运用电镜观察患病中国对虾鳃丝,肝胰腺,中肠,肌肉等组织,检查枝原体的存在与否及其主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对虾养殖和出口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最强。国际需求市场的饱和、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将使中国对虾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内需仍将是中国对虾产业的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