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红 《测绘通报》1999,(9):40-42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方面的应用,这一趋势及其潜在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利用和影响。本文提出并了确定地理信息适用性的方法,通过分析基于地理信息利用的相关决策风险,从而确定地理信息容许误差的等级。  相似文献   

2.
本简单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分析了虚拟现实中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的有关技术,以及在WEB上发布的技术线路,重点阐述了如何应用0penGL建立三维景观再现和浏览操作,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结合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GIS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有关行业应用GPS导航、定位、监测中的电子地图的调查、分析、研究,根据天水市实际情况,探讨了制作天水市电子地图的技术、方法和特点,并提出了编制天水市电子地图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GIS环境下面对象可视化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华  程朋根 《测绘通报》2001,(7):15-16,18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面对象可视化问题,在分析对象可视化类型和绘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面符号图元,并对绘制面符号的有关算法和思路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实验实例。  相似文献   

5.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各项技术的成熟,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有关这种集成系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逐渐成为地理信息学的重点,有关这种集成系统的开发、研制和应用逐渐成为诸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从各自的需要、背景出发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作者从地理信息流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各自的特点,阐述了集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从事这种集成系统的研制的工作基础上试图给出这种集成系统的定义和概念模型,并且提出研制发展这种集成系统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蔡福根 《测绘标准化》1995,11(3):2-6,15
本文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在举和发展及其背景和应用前景;讨论了数据产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重地提出了标准化的解决方法,以供参考,从而呼请有关部门对这一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项技术的集成。本文简要地分析了WebGIS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重大作用。作为“数字地球”和“数字区域”建设的关键性技术,文中分析了几种实现方法并对其发展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8.
财政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当前财政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运用到财政管理中,建立财政局地理信息系统;文章重点研究了财政局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并结合北京市财政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实例,阐述了财政局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和系统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谦  李满春  花强 《测绘科学》2006,31(6):121-122,79
在传统多维G IS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型分布式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在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和G IS应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如网络资源搜索效率低下等新问题,本文从智能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的角度将Agent技术应用分布式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中,提出了区别于传统网络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Agent技术在分布式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协同计算和网络搜索方面的应用优势,最后采用IBM公司开发的Aglets系统对Agent技术在分布式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效率检验,证实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VirtualGIS技术的龙口市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虚拟再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集成在一起构建虚拟再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不同时期流域地理环境的虚 拟再现,追踪其演化过程和认识其存在的问题,经过三维建模分析,提出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并对预期治理效果进行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共享与互操作是目前地理信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课题,分析了GIS的发展和面对社会需求所面临的问题,对目前的几种GIS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和简单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应用非常广泛。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是引进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技术;二是支持和扶植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历程,综合介绍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状况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Star的技术特点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国内外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简述了目前我国建立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数据基础和社会背景,初步提出一种建设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式,以广州市的具体情况为例,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数据,数据库设计、人口数据仓库的建立、城市综合数据分析方法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何宝金  刘晓玫  高俊峰 《测绘科学》2006,31(2):52-53,56
地学数据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越来越受到重视,数据共享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同要求。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地学数据库。本文针对目前地学数据安全共享面临的问题,以湖泊流域数据共享系统为例,综合运用网络安全、GIS、软件工程等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net的地学数据安全共享解决方案。文章通过介绍作者设计的地学数据安全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为解决目前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面临的数据安全威胁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移动GIS的实际应用出发,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巡查作业时的问题,使用ArcGIS Mobile SDK在移动GIS终端上开发移动GIS土地巡查系统。本系统依托ArcGIS Server为服务器平台。  相似文献   

16.
栗斌  刘纪平  石丽红 《测绘科学》2006,31(6):118-120,115
通过建立灾害管理系统来预防和处理灾害事件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手段,并在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在基于G IS和RS的技术环境下,针对灾害管理系统进行实践,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One of the many reasons why GIS programmes in Africa and elsewhe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never get started is that top management are not fully persuaded to support such innovations. A favourable financial analysis of GIS investment will greatly enhance its chances of approval and continued funding if the computation is tied to the goals set by organisations. We argue that an approach provided by a score and weight process that is part of the Investment Evaluation Methodology (IEM) developed by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USA, for cost benefit analysis fulfils this objective as it is designed to assist top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in coming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proposed GIS project. The methodology involves measuring benefits that are quantifiable (tangibles) and identifying those that are not (intangibles). A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GIS project is therefore made. The methodology is generic enough to be applied in any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present China's basic G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ing idea for scales of 1∶10 000, 1∶50 000, 1∶250 000 and 1∶1 000 000 pyramidlike multi-layer and multi-resolution of the basic GIS. A technical 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GIS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various provi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And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IS issues touched by the technical proces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随着GIS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GIS专业,然而,每年从高校批量培养的GIS专业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发现自身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多数不能满足单位要求。这样的问题亟待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开设GIS专业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就GIS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相关研究和讨论,本文则从学生角度谈GIS人才培养。主要从国内外的GIS教育情况分析,说明我国GIS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随着GIS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GIS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0.
GIS Development in China's Urban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actor in using GIS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cross the world. However, contextual examinations of government GIS practices over time within non-Western contexts remain sparse in the existing GIScience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little is known with respect to China's significant growth of using GIS in its urban government amidst its rapid urbanization and enormous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case of Shenzhen city, one of the China's leading cities in urban government GIS development. Drawing upon critical GIS research and GIS implementation studies, a synthes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to interrogate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Shenzhen's government GIS practices. The analysis is focused 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broader social conditions,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haping GIS development in Shenzhen's urban governance. Situated in this contextu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also illustrates the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of GIS development in Shenzhen's planning agency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GI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urban governance has been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s of GIS, but also by the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with various vested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structuring and governing the urban spaces. 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discuss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between GIS and society in GIScien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