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和210Pb测年法对连云港近岸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以及近岸沉积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云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粒度参数点落在Flemming三角图的Ⅲ区,表明沉积动力环境相对较弱。1986年西大堤建设后,近岸海域的沉积速率明显增加。西墅附近的沉积速率由0.56 cm/a增加到1.15 cm/a;港湾内侧快速沉积,过剩210Pb放射性活度未能测出,表明沉积时间短暂。沉积速率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沉积动力环境的减弱。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粒度是反应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变化的敏感参数之一.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大嶝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其次为粉砂质砂;中值粒径范围为-0.16~7.17φ.~(210)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嶝岛西南侧靠近五沙水道附近浅海区平均沉积速率最小(仅为0.36 cm/a),大嶝岛西南侧近岸潮间带平均沉积速率最高(可达3.94 cm/a),大嶝岛南侧近岸和北侧大嶝水道顶端海域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6、1.14 cm/a.大嶝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主要受沉积动力过程和高强度人类活动控制.在潮流输沙的作用下,大量悬沙在大嶝岛西南侧海域沉积从而导致该海域沉积速率最高,而大嶝岛东侧近岸由于海底经常发生侵蚀,故沉积速率较低(仅为0.58 cm/a).近年来的高强度围填海活动及海堤建造等都明显加速了大嶝海域的沉积过程,其中因人类活动导致大嶝岛西南侧浅滩地区的沉积速率提高了4倍;围填海活动导致大量泥沙入海,对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海域的现代沉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对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少的响应,进行了野外采样以及论文数据收集工作,利用~(210)Pb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和分析,分别比较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的~(210)Pb活度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在2003年后,表层沉积物~(210)Pb活度分布特征由原来的明显梯度变化变为均一分布,同时活度值普遍降低;而柱状沉积物的~(210)Pb垂向分布曲线也由原来的稳定沉积曲线变为混合强烈的均匀分布。这说明了,在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小的背景下,研究区内的沉积动力环境随之发生改变,河口过程主导的沉积作用在不断减弱,而陆架过程主导的混合作用却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4.
沉积速率是认识潮滩沉积地貌环境变化的重要环境指标。长江口启东嘴潮滩位于长江北支沿江岸线和江苏沿海岸线的交汇处,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潮滩。对采集的岩芯沉积物QDZ-1进行了~(137)Cs同位素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岩芯沉积物以粉砂为主,从底部到表层表现为由粗变细的趋势,符合粉砂淤泥质潮滩的沉积特征。多年平均沉积速率在1963—1986年为2.61cm/a,在1963—2011年为1.82cm/a,在1986—2011年为1.10cm/a。基于此,对环境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在深度172.5cm处砂含量突然增加,根据沉积速率估算,可能是长江流域1931年洪水等极端环境变化的影响。自从大规模引种互花米草后,保堤促淤效果显著,潮滩地貌由侵蚀转变为淤积,随着潮滩的逐渐淤高,由低潮滩转变为高潮滩,沉积速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海近岸泥质区ZC13 和ZA3 柱状沉积物的210Pb 同位素测年和粒度分析, 分别得到了两柱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以及粒度特征。结果显示: ZC13 和ZA3 柱状沉积物低端对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55 a(1955~2009 年)和140 a(1871~2010 年), 平均沉积速率为0.89 cm/a 和0.82 cm/a。ZC13 柱状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 ZA3 柱状沉积物由顶部至100 cm 粒度组分及相关参数变化稳定, 岩性上表现为较细的黏土质粉砂, 显示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 100 cm 以下岩性总体上表现为较粗的粉砂质砂, 粒度参数变化较大, 表明沉积环境受到一定的扰动。研究认为, 粒度随年代的变化受沉积物来源及沉积动力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研究东海近岸海域环境演变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沉积速率及其沉积通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黄海大陆架沉积物多来自黄河的输入,区域性环流模式控制着这些沉积物的输送过程。目前对浅海陆架沉积物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北黄海沉积物的堆积过程和沉积通量。我们对9个沉积岩心进行了210Pb分析测定,绘制了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图,并计算了沉积通量,北黄海沉积通量为0 06~1 18g/(cm2·a),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通量低于0 33g/(cm2·a)。大多数的210Pb垂直分布呈两层分布模式,不同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水动力和沉积过程的时空变化。为了评价北黄海的物源和沉积环境,测定了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化学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北黄海泥质区沉积物是多源沉积,但其主要来源还是黄河的输入。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南岸潮滩的~(210)Pb分布及其沉积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南岸潮滩的~(210)Pb垂向分布具有随深度波动的特征。湖滩颗粒物在吸附模拟系统中的~(210)Pb分配系数,主要受颗粒物含量的影响。本文从潮滩沉积~(210)Pb初始比度在低于平衡点一侧波动的机理,以及被沉积间断所分隔的有效封闭段的存在出发,提出选择常态沉积层的高~(210)Pb比度窗口,建立以CIC模式估计潮滩沉积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湖北部竺山湾沉积物(ZS孔)钻探,测试ZS孔沉积物~(210)Pb、~(137)C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粒度,研究近代太湖湖泊沉积物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结果表明,ZS孔中~(137)Cs比活度较低(<15 Bq/kg),利用ZS孔~(137)Cs 1963年时标得到平均沉积速率为0.32 cm/a,与应用~(210)Pb的CRS模式获得的近50年来平均沉积速率一致,利用~(210)Pb的CRS模式计算出近50年来沉积通量为0.13~0.75 g·cm~(-2)·a~(-1)),结合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浓度,获取了营养盐沉积通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营养盐沉积通量明显增加,谊变化趋势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资料相符,有机磷的影响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造成近20年来TP沉积通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庵东浅滩沉积分带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湾南岸的庵东浅滩具有地貌特征、沉积类型和沉积构造各异的三个沉积相带。垂向沉积带为潮滩沉积体的盖层,以泥滩、粘土质粉砂和薄砂泥交互层为特征;改造带位于中低潮位线附近,以粉砂滩、潮沟系统、粉砂沉积和沙波层理为特征;横向沉积带为潮滩堆积体的基础,以滩坡、粉砂及细砂质粉砂沉积、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据潮汐韵律层的统计,庵东浅滩沉积速率的短周期分量,常态条件下为每半日潮周期0.1~2.0cm,异常条件下可达每半日潮周期4~64cm。沉积速率的长周期分量,据地形对比和~(210)Pb推算,垂向沉积带为2~4.5cm/a;改造带中的粉砂滩为2.1~4.5cm/a,潮沟影响范围内为1~10~1cm/a量级;横向沉积带则以高于50cm/a的高沉积速率和变幅为主。近10年来,该浅滩的年淤积量为6×10~7t/a,其中85%集中于横向沉积带。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胶州湾沉积岩心J39、J37和J94进行了210Pb的测定,绘制了岩心中210Pb的垂直分布图,岩心J37和J94的210Pb呈两段分布模式,岩心J39的210Pb呈三段分布模式。胶州湾西北部大沽河口外海域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为0 768cm/a,沉积通量为0 7716g/(cm2·a)。胶州湾中部沉积速率为0 64cm/a,沉积通量为0 65g/(cm2·a)。胶州湾口外J94站沉积速率为0 54cm/a,沉积通量为0 81g/(cm2·a)。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域210Pb活度与悬浮体含量密切相关,悬浮体含量高的区域,210Pb活度高;反之,悬浮体含量低的区域,210Pb活度低。根据210Pb的垂直分布、活度和沉积速率及悬浮体含量,结合历史资料,对胶州湾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扩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