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广州市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19涌,地处伶仃之滨,珠江口之畔,三面环海。公园有一片大面积的红树林湿地、围垦滩涂和鱼塘,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灌草丛和人工园林。林深树密,林、草、水相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登高眺望,清风吹过,林涛水波,此起彼伏。这里气候温和,林湖相依,是鸟类栖息、生活、繁衍的好地方,可谓是百鸟乐园、鸟的天堂。南沙湿地公园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三大路径之一,即东部候鸟迁徙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相似文献   

3.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鸟类重要补给地和栖息地。湿地公园自2014年起连续6 a开展春秋季鸟类环志工作,环志工作的开展对于掌握翠湖湿地鸟类的生态、监测鸟类群落动态、开展鸟类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春秋季迁徙季鸟种略有差异,春季迁徙的雀形目优势鸟种是黄喉鹀、红喉姬鹟、小鹀、树鹨等;秋季迁徙的雀形目优势鸟种是小鹀、黄喉鹀、树鹨等。翠湖湿地公园的留鸟回收率较高,表明留鸟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且在翠湖湿地自然状态中生活良好,自然寿命较长。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因为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对北大港湿地的鸟类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观鸟记录,在北大港湿地共记录到鸟类22目57科279种,其中有水鸟9目18科142种;在279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苏州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分析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湿地公园样地共记录到鸟类10目33科114种,总数量11 200只,湿地水鸟种类占31.6%。种群以鹭科Ardeidae、麻雀科Passeridae、莺科Sylviidae和鸭科Anatidae为优势种群,白鹭Egretta garzetta为广布种,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差异较大。湿地公园可达面积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水域面积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日均游客密度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保育区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湿地公园保育区占比与鸟类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2015—2018年每年分四季对广西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的鸟类资源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到鸟类151种,分属14目41科,其中春季11目30科86种,夏季8目24科55种,秋季11目32科85种,冬季13目36科85种.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7)附录Ⅱ的...  相似文献   

7.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别比较了芦苇收割前、后鸟类群落及鸟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芦苇收割当月的鸟类物种数比收割前一个月明显减少,有10种鸟消失,而收割后一个月比收割前一个月另增加了6种鸟。除了一些鸟类物种消失外,收割导致了7种鸟的密度大幅下降,消失和密度下降的鸟的物种多为对芦苇较为依赖的物种。芦苇收割当月与收割后一个月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647;收割后一个月与收割前一个月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423。芦苇收割后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0.859 7,收割前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0.734 6)次之,收割当月的多样性指数(0.604 4)最小;收割后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698 6)最大,收割当月的均匀度指数(0.580 4)次之,收割前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564 6)最小;收割当月的优势度指数(0.434 5)最大,收割前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367 2)次之,收割后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240 3)最小。在水平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与收割次月鸟类物种分布特征一致,鸟的数量在芦苇湿地—水域、芦苇湿地—陆地区域较多。在垂直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鸟的种类和数量在芦苇丛的下层居多。研究认为,芦苇收割的即时效应为对芦苇依赖性强的鸟的物种消失;之后则有新的物种加入;鸟类多样性经历短暂降低后,最终高于收割前。当地芦苇整体收割的方式对鸟类密度、冬候鸟越冬、特化种觅食影响很大。基于对鸟类群落和种群的保护,芦苇收割可以采取适当保留水域和陆地边缘芦苇带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9种鸟类,隶属12目27科。其中,冬候鸟40种、留鸟31种和夏候鸟8种。红树林区古北界鸟类41种,东洋界鸟类35种,广布种3种。分析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分布和年变动情况,比较了福建省6个红树林区湿地鸟类季节型的组成,指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湿地科学》2021,19(4):423-434
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的关键中转站和越冬地。为了掌握该湿地公园的鸟类状况,搜集、整理了该湿地公园的鸟类调查记录、鸟类实时监测系统的影像资料和观鸟爱好者的观鸟记录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共记录鸟类19目55科124属203种,其中,有水鸟97种,有海鸟14种。在203种鸟类中,有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黑鹳(Ciconia 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和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有3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收录鸟类5种,有附录Ⅱ收录鸟类23种;有5种鸟类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有4种鸟类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鸟类属、科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指数分别为4.630、25.817和0.821。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203种鸟类中,古北种鸟类物种数所占比例(56.16%)明显高于东洋种(19.21%);繁殖鸟东洋种物种数所占比例(39.36%)明显高于古北种(9.57%);候鸟物种数(137种)明显高于留鸟物种数(65种)。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虽然面积仅为31.48 km2,但是却承载着众多鸟类(特别是水鸟)在此栖息、停歇、越冬和繁殖,因此,加强对该湿地公园的保护,对保护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5年3—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鸟类共12目20科28属50种,以雁形目最多。首次在公园内发现东方白鹳和白额雁。鸟类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春季鸟类最多,夏季最少;春秋季以鸭科为主,夏季以鸥科为主;明水面、沼泽湿地和人工岛是鸟类主要分布区域。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而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应加强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玉渊潭湿地公园鸟类年度变化情况,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公园鸟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39种,隶属16目44科,占北京市503种记录鸟类的27.63%,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8种。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分别占17.27%、12.23%、9.35%和61.15%。麻雀、绿头鸭、灰喜鹊、喜鹊、鸳鸯和燕雀为优势种。记录到燕隼连续2年在公园繁殖成功。鸟类种数在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低,鸟类总数量冬季最高。5月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6月鸟类均匀度指数最高。湿地保育区和樱花园的鸟类种数最为丰富。营造生态岛、洼地等生境、提高林地郁闭度、增加食源植物、控制游客数量,有利于保护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13.
以2002年在广州市南沙湿地中人工营造的6种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5年10月、2010年8月和2016年11月,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对6种红树群落的结构和其分布区的土壤性质动态进行研究,旨在为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的低温冷害使人工营造的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群落消亡,重新种植海桑后,2016年11月,海桑植株的保存率仍为0;在秋茄(Kandelia obovata)生长初期,随着树高的增高,秋茄的胸径变粗,秋茄群落的植株密度减小,在秋茄生长的中、后期,秋茄的树高几乎不再增高,其胸径继续变粗;在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长初期,随着树高的生长,其胸径增粗,在无瓣海桑生长的中、后期,其树高持续增高,胸径不断增粗,但是无瓣海桑群落的植株密度逐渐减小,体现了无瓣海桑林的自疏作用;无瓣海桑+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群落、无瓣海桑+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和无瓣海桑+秋茄群落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与无瓣海桑群落的相似,林下红海榄、木榄、秋茄的生长速度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6年4月11日发布了由该署委托加拿大专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从生态卫生角度看禽流感与环境”。研究表明,由于城市扩张和农业垦荒等人类活动,全世界湿地面积逐渐减少,迫使原来在那里栖息或歇脚的大批鸟类不得不转向农村的水塘和水稻田栖身或逗留,使这  相似文献   

15.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Ⅲ级或-Ⅳ级的“尚清洁”状态;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2008年对外开放后至2014年,水环境指标中pH变化范围不大,DO、COD含量有所下降,BOD5、TP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7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水质优于河涌采样点W7和W8,河涌采样点W7和W8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和河涌采样点W7、W8;8个采样点中水质改善最明显的是二期采样点W6,水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一期采样点W3;丰水期河涌水质2014年较2007年有所好转,但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无论枯水期亦或丰水期,多数情况下优于河涌水质;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总规律为2007~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水质好转,一期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等降水线、地表径流和干湿度地区为参考因子,讨论中国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中国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密度分布相关性,计算两者重叠和互补性;通过基尼系数和综合密度等指数,在八大经济区域尺度上,比较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在年降水量为600~800 mm的区域,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数量最多;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都趋向河流分布,湿地保护区距离河流更近;半湿润区湿地保护区数量和面积都最大,湿地公园面积都很小。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平均核密度为0.49×10-4个/km2和0.45×10-4个/km2,二者的分布密度不相关(r=0.31)。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空间的最邻近距离指数都小于1,呈现聚集分布。在区域尺度上,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基尼系数分别为0.93和0.98,各经济区域之间综合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湿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有重要湿地资源的中国东北、东南和西南等地区,在湿地保护生态系统中发挥主要作用;而湿地公园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更贴近人类生活,有效补充了湿地保护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基于Internet与GIS的全球禽流感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禽流感的爆发具有年际尺度的周期性,且周期缩短、频率加快、危害增强,这种趋势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2003年以来全球禽流感的年内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剧烈是禽流感的诱发因素;通过对2000年以前和2003年以来禽流感发生地的制图研究,发现全球禽流感集中分布在从西欧、地中海、经西亚到东南亚再到拉丁美洲的弧形环带上,这里海陆交互作用强烈、飞禽和水禽活动集中,人类活动排放的某些化学毒物是病毒变异的诱因;将近年来全球禽流感时空分布与候鸟迁徙路线相比较,发现在亚欧非“世界岛”上的8条路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候鸟迁徙应是禽流感全球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宁德三都湾东湖湿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10次湿地鸟类资源连续调查。调查表明:宁德东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别是湿地水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发现鸟类12目26科80种,计20119只。宁德东湖湿地是福建省鸟类资源的重要分布区,是各类水禽的理想栖息地、越冬地和迁徙地,但存在因开发建设湖面缩小、市区大量生活污水污染水质、湖体淤积、陆地化过快等问题。为此,保护和恢复东湖湿地、建立湿地公园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2011年1月期间,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调查和研究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草本植物、鸟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光滩的植物优势种是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滩涂的植物优势种是互花米草、芦苇和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2011年1月光滩和互花米草滩涂的鸟类都是以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长嘴剑鸻(Charadrius placidus)为主要物种;2010年10月和2011年1月,底栖动物都以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和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为主要物种。光滩、互花米草滩涂、养殖池塘、蓄淡水水库和观光农业园生态系统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其Simps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5个生态系统鸟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漩门湾部分滩涂被围垦形成池塘、蓄淡水水库和观光农业区的过程中,其草本植物、鸟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天然光滩低且种群密度减小,同时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β多样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指数)也发生较大变化。此外,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光滩后,互花米草滩涂的动植物群落的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冬季底栖动物群落的α多样性减小;互花米草滩涂的鸟类和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的α多样性大于光滩。由于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和食物链构成等的差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各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湿地公园定义及效益分析入手,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以及建设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