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声学应答释放器是一种对可靠性要求很高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文中对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的声学应答释放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首先介绍了声学应答释放器的电路构成及功能;然后依据可靠性建模相关理论完成电路部分可靠性模型建立,依据可靠性模型,预计了设备的固有可靠度;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用于指导声学应答释放器设计,为释放器技术研究提供计算模型与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海洋监测系统中用到的一种仪器-QSF3-1型声学应答释放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采用了迄今为止,在国外被公认的对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最好方法-失效树分析法。详细地介绍了建树过程及各基本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给出了QSF3-1型声学应答释放器的可靠性指标。最后对提高释放器的可靠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深海释放器是海洋观测仪器、海洋工程中关键设备。研究考虑海流、释放器部件碰撞等因素的深海释放器释放过程的动力学情况,采用多体动力方法建立某深海释放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模拟释放机构的释放过程中各构件的运动情况和运动轨迹,计算释放机构在释放过程各组成构件的运动参数,该方法可以用于模拟深海释放器释放过程状况,分析释放器失效的原因和指导释放机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阐述仪器的技术指标,功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公布一些必须的实验情况及海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两种释放器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指标,同时还就设计特点、使用方法及使用情况亦做了详尽的介绍,以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6.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09利用船载Simrad EK60科学鱼探仪(38kHz)对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变水层拖网采样分析了其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南海深海存在2个明显的声学散射层,特征深度分别为0~100m和350~700m,并且2个散射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其随时间变化情况为:16∶00-19∶00,350~700m散射层中的部分生物逐渐向上移动到0~100m散射层;04∶00-07∶00,这部分上升的生物又逐渐移回至350~700m散射层。变水层拖网采样结果发现,白天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数量较少,夜间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较多,验证了声学映像所检测到的2个散射层间确实存在昼夜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温度差异对沉积物的声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度下沉积物的频谱特征规律。把南海深海沉积物的人工样品置于温控环境中,采集经历沉积物的超声信号,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得频谱特征,分别从主频漂移、主频幅值、主频频宽、接收能量等方面归纳出温度影响下的海底沉积物超声信号的频谱特征规律:如温度变化影响频谱特征,但可重复性低;温度增加使沉积物对声信号的衰减增大;频宽与频率幅值呈负相关,但温度-幅值的关系明显于温度-频宽的关系。因此,温度改变导致沉积物超声信号频谱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9.
1973年夏季一个反气旋型涡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成军 《海洋与湖沼》1983,14(3):263-271
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学上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发现了海洋中存在着“中尺度”涡。其空间尺度为数百公里,时间尺度为数月,流速约为10厘米/秒。它可与大气中的气旋、反气旋相比拟,并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决定海洋水文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这种巨大的能量,在海洋能量分配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尺度”涡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搞清大洋总环流的变异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反潜战环境条件、海洋生物分布和海-气交换等的描述也有重要作用,并将对海洋环境预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来,人们发现中尺度涡不仅存在于世界大洋,而且还存在于边缘海。1975年,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北部一个夏季气旋型涡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大洋里都发现了中尺度涡旋,这是物理海洋学上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所发现的中尺度涡旋,不管是在大洋里,还是在极地区,一般均处于千米以上的深水区。但在陆架浅海区,海底摩擦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是否也会出现这类涡旋,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根据现有文献和我们对近几年东海水文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得知,在我国陆架区至少有两个气旋型涡旋,一个在台湾东北的彭佳屿附近海域,另一个在济州岛西南海域。对前者,管秉贤(1978)和M.Uda(1974)等均从冷水团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特别是日本学者在此海域进行了多次调査。至于后者,井上尚文(1975)曾根据1969年11月投放的“人工水母”(即底层流示踪器)的资料分析指出:“在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两股底层流的中间区域,有黄海冷水伸入。在秋、冬期间,南北流向呈反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可以认为,以调查海区的中部(济州岛南面)海底为中心,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环流存在。”由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夏两季,这一反时针方向的水平环流是否继续存在。尤其在夏季,自南北上进入黄海和东海的黑潮及其分支(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与黄海、东海沿岸流系交错汇合,盘踞在下层的冷水又极度发展,使得环流结构和水文状况较冬季复杂得多,这时的情况又将变得怎样?本文主要根据1972年7-8月常规水文观测资料,同时参照近几年的水文资料,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本文研究的重点海区的范围是30°30′-33°00′N,124°00′-127°E,如图1阴影部分所示。为了便于资料的分析,在绘制温、盐度等平面分布图时,将其范扩大到28°-34°N之间的大部分海域。 本文引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标准断面调查资料,东海渔业资源调査资料,日本气象厅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和南朝鲜水产振兴院海洋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1.
钛合金在海水中电偶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几种典型国产钛合金在天然海水和80℃热海水中与铜合金、不锈钢以及不同钛合金之间(在表面积相同条件下)相互接触时的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不同钛合金之间可以匹配使用;钛合金与铜合金或不锈钢接触时能加速后者的腐蚀,但在面积比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加速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2.
于1993年9月通过对241A,24KU,SS41三个不同钢种极化曲线的测定,对镜层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的测定及X线分析,研究在海水一海气交换界面区锈层在腐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海一气交换界面区的钢由于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其阴极电流均较裸钢为大,这说明锈层的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锈层本身的还原时间和还原电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评价钢材本身耐腐蚀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13.
钛/碳钢在海水中电偶腐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国产纯钛和碳钢Q235在青岛近海海水中的电偶腐蚀情况。测定这两种金属材料的自然腐蚀电位和失重速率;用IM6e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两种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稳态极化曲线,研究其极化性能;测定了碳钢与钛组成不同面积比、不同温度、不同海水流速时电偶电流的大小、方向,电偶电位,以及不同面积比时阳极的失重速率。结果表明,阳极的腐蚀速率随阴/阳极面积比、环境温度、海水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且阳极腐蚀速率随阴/阳极面积比的增大趋于极限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海石油开采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自行设计和建造了许多固定式导管架钢结构海上平台,它们在海洋环境中承受着波浪引起的交变载荷作用,与惰性环境中承受交变载荷条件下得到的疲劳结果相比,交变载荷与侵蚀性环境的联合作用往往导致疲劳性能显著下降。这种损伤可能是疲劳开裂和腐蚀性破坏的简单叠加,也可能是这两者之间某些更为复杂的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贾斯克,1989)。钢结构海上平台是由钢构件(如钢管、钢板、角钢等)焊接而成,海水腐蚀疲劳裂缝大都产生于焊缝区的焊趾处,该部位存在焊接残余应力,以及焊接缺陷和儿何缺陷,形成应力集中。本文通过对海上平台用钢板在空气中、海水中和海水中有阴极保护三种条件下腐蚀疲劳性能的研究,探讨了钢材在海上平台不同部位、不同保护状况下的腐蚀疲劳寿命,为海上采油平台设计与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进行了调查,绘制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海和大洋高。  相似文献   

16.
海水介质中碳钢缓蚀剂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正交实验法 ,对所选的磷酸盐、葡萄糖酸钙、硫酸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氨基苯磺酰胺、丹宁酸、四硼酸钠及钼酸钠等 8种成分对海水中碳钢的复配缓蚀效果进行了研究 ,筛选出用磷酸盐、葡萄糖酸钙和硫酸锌组成的复合配方。结果表明 ,由 10 0× 10 -6葡萄糖酸钙 ,30 0× 10 -6硫酸锌和 2 0 0× 10 -6磷酸盐组成的复配缓蚀剂 ,对海水中碳钢的缓蚀率可达 89.0 9%。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胶州湾东部自1990年11月-1991年8月4个季节各种磷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总磷年平均含量为3.26μmol/dm^3;颗粒磷是主要形态,占总磷的52%,溶解态无机磷占24%;秋季各种磷含量最高,是矿化再生的主要季节,春,冬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磷酸盐,浓度下降。夏季磷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n in surface layer is 2.90 μg/1 and that of total Bi 0.50 μg/1. The free ion, bound and particulate forms of Sn in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ccount for 20%, 30% and 50% of the total Sn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Bi 25%, 35% and 40% respectively.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Pacific, the total Sn is 2.06 μg/1, and the percentages of the three forms of Sn are 50, 30 and 20% respectively. The total Bi are 0.38 μg/1, and the percentages of the three forms of Bi are 55, 25 and 20%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free ions of Sn and Bi in 0-1400 m and 0-1900 m in 18 and 19 stations are in vertical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The slight similarity in distribution between Bi ion and salinity may b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organisms and biochemistry.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和水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5年在同一时段5~6月,在珠江口按年度分区进行了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其中包括海水取样和样品测试,测试项目有理化常规、营养盐、有害重金属等。对样品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珠江口化学要素分布是来源、水体运动、迁移等一系列过程的最终反映,各要素分布的变异性差别较大;存在季节性低氧区,与受到污染或以南陆架盐水入侵有关;大量的径流输入使得NO3-N和硅酸盐含量很高,营养盐类型为磷限制型,氮硅比例则比较适宜;局部有害重金属Pb、Zn、Hg含量较高,与径流输入和沿岸排污直接有关,底床细颗粒沉积物受到扰动的二次释放对水体也有所贡献;硫化物对海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局部石油类污染也需要引起关注,无机氮污染尤其严重,反映出人类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影响着珠江口。最后,讨论了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海水海泥跃变区钢铁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93年1-7月,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钢铁试样在海泥-海水跃变区的电化学腐蚀特征。发现钢试样在该跃区产生了电偶腐蚀,电偶极性在实验期间内发生逆转,试验前后电偶试样的稳定自由腐蚀电位都发生正移,且水中试样电位正移植大于泥中试样的正移植,还发现温度以电化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