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湿地现状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dsat-7 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环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湿地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该区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现状,并对湿地现状遥感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的北京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特别是大城市湿地)的分布、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管理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关系密切.以北京市湿地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基础地理、野外实测和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借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概念框架,利用价值量评价方法,构建基于遥感与GIS的城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行政区(县)为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建模分析;分别对北京湿地的“调节”、“供给”、“文化”和“支持”功能类别及其功能综合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北京湿地4个功能类别及其综合的湿地功能重要程度分级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北京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中,“调节”和“供给”功能最重要,“文化”功能次之,“支持”功能最弱;②就北京市各区县湿地综合功能的重要性等级而论,密云湿地为“最重要湿地”,房山、东城、西城、朝阳、延庆和怀柔的湿地为“重要湿地”,平谷、通州、海淀和门头沟的湿地为“比较重要湿地”,而大兴、昌平、顺义、石景山和丰台的湿地为“一般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3.
为了监测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快速湿地植被群落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特征的湿地植被群落自动分类算法,并通过实例证明,该算法可有效提高湿地植被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湿地遥感调查与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对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近140万km2的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地类型多,面积大,但分布不均;近30~40 a间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表现在潮间淤泥海滩(泥滩)、红树林和沼泽湿地大幅度缩减;人工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加速了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湿地的破坏程度;调查区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的加重,导致湿地功能不断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试图在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首次提出利用空间投影方法研究卫星遥感影像的连续制图问题.该方法的宗旨是利用空间投影坐标系来表示遥感图像坐标,利用邻带坐标的相互换算法来实现相邻轨道的图像坐标的统一,从而解决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问题.文中同时研究了空间投影的分带投影方法,讨论了分带规定和邻带坐标换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为活动断层大比例尺调查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方法,它可以对活动断层及其控制的构造微地貌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分析断层几何形态、结构特征与构造变形,进而明确断层运动学特征及力学机制。然而,遥感技术应用于活动断层与传统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区别很大,前者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活动断层遥感解译标志,目前该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指导,错误不当的解译标志容易造成对活动断层理解的偏差。为此,系统地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在活动断层调查应用中的技术现状,特别是与传统遥感地质调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断层形成力学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不同断层模式形成的复杂多样的构造微地貌模型及其表现形式,通过对一些活动断裂带上典型地貌特征遥感影像的分析,给出了不同活动断层及相关微地貌的高分辨率遥感识别标志及分析方法。通过大量典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构造微地貌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强调利用遥感资料分析活动断层时,需考虑不同类型断层形成构造地貌的相似性与叠加性,应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对构造地貌模型及其形成的断层力学环境进行综合判定。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为中国大陆活动构造探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昌庆 《测绘》2020,43(2):72-75
了解湿地资源分布类型是恢复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决策树的多源遥感数据中湿地信息提取方法。运用QUEST方法构建决策树,对多源遥感数据中的湿地信息进行提取,并以Kappa系数评价决策树分类的有效性。结合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数据,得到湿地地形信息、湿地分类体系信息、湿地空间与面积分类、湿地类型转换特征以及湿地类型动态度差异,完成湿地信息提取,为今后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信息提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试图在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首次提出利用空间投影方法研究卫星遥感影像的连续制图问题。该方法的宗旨是利用空间投影坐标系来表示遥感图像坐标.利用邻带坐标的相互换算法来实现相邻轨道的图像坐标的统一,从而解决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问题。文中同时研究了空间投影的分带投影方法,讨论了分带规定和邻带坐标换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湿地的类型多样和光谱特征不确定性,在高分辨遥感影像上可人工目视判读,而自动化解译困难。文章在面向对象技术支持下,提出了多特征融合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湿地信息分层提取。该方法首先通过面向对象分割技术转象元为基元,实现光谱相似象元的聚类;然后分析湿地景观格局依存关系和不同类型湿地的提取难以程度,决定提取的先后顺序;再挖掘不同类型湿地的光谱、空间形态、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等多种属性特征;最后通过分层分类,由易到难,融入空间知识,逐层构建规则集,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湿地信息自动监测。通过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卫星数据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区进行遥感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区域范围内湿地信息自动识别和快速提取,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87.5%,Kappa系数超过0.83,基本满足应用的需求,可为同行领域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其湿地状况对该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基于1975年MSS,1990年TM,2000年ETM和2006年CBERS遥感数据,建立4大类10亚类湿地的遥感解译标志;通过目视和人机交互解译,结合多年野外调查资料,获取4期湿地信息数据;经过Kriging空间插值处理获得1962—2007年青藏高原每一年的年平均降水和气温空间数据;应用Arc Info软件进行Grid计算,以遥感数据的时相分布图为控制层,分别生成4期气温镶嵌图和降水镶嵌图;使用AML宏语言实现湿地变化与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在空间上定量分析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1975—2000年湿地总面积持续减少,2000年后有所回升;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柴达木流域、祁连山区及黄河流域的湿地变化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敏感;在青藏高原整体升温、尤其是低温地区增温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以冰川融水作为补给的湿地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广东省湿地类型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合广东省湿地资源情况,研究从遥感图像上解译湿地类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按分层分类法拟定湿地分类系统,并编制了湿地类型解译图表。  相似文献   

12.
以扎棱湖、鄂陵湖地区湿地调查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技术开展黄河流域湿地变迁调查,建立了3期湿地现状库,并统计分 析3个时期湖泊、河流和沼泽湿地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与GIS的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86 年和2000 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GIS 技术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分析15 a来研究区湿地资源的时空变 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水稻田和虾蟹池面积大量增加,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  沼泽地和滩涂面积不断萎缩,面积大减,破碎 化程度日益严重; 人口压力、传统工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及人们对经济利益追求是湿地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许凯  张倩倩  王彦华  刘福江  秦昆 《测绘学报》2017,46(8):1017-1025
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的多源遥感影像湿地检测方法。首先提取高分辨率影像的光谱、纹理和湿地场景的地物组成成分,并结合由多光谱遥感数据提取的湿地地表温度、土壤含水量,组成湿地场景的特征空间;然后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将湿地场景表示成多个潜在语义的组合,并用潜在语义的权值向量来描述湿地场景的特征空间;最后利用SVM分类器实现湿地场景的检测。试验表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能够将湿地的高维特征空间映射到低维的潜在语义空间中,地物组成成分和定量环境特征的加入能更加有效地表征湿地特征空间,提高湿地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以渤海新区1970,2000,2009年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综合利用RS,GIS方法,解译并分析了研究区近40年间湿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监测时段内湿地面积变化明显,湿地面积总量保持上涨趋势。不同湿地类型面积在不同监测时间段均有明显且不同程度的变化,湿地面积的变化方向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Monitoring wetlan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global ecosystem is necessary for conservational programs. But, usually, collecting in situ data is restricted in these areas because of their remote locations, vast area and dynamic conditions. Remote sensing provides a cost effective tool to investigate hydrological patterns and the seasonal trend of changes in wetlands. In this paper,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during water inundation period of Hamun wetland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change trend during this period. Hamun wetland is an unsustainable ecosystem, and monitoring this wetland is essential for conservation goals. This trend is critical for decision makers in order to plan the conservational scheme in all unsustainable ecosystems. To reach this objective, the land-use/land-cover maps during inundation period of Hamun were produced using Landsat 8 time series images. The results of accuracy assessment show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have the highest accuracy (94% and 93%, respectively). And the accuracy of plants in the water classes was the lowest (water–veg?=?89.9%, veg–water 1?=?88.8%, veg–water 2?=?87.6%). This means the higher misclassification is in determining the vegetation in the water. Then, the changes in the land-cover classes in relation to wetland inundat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illustrate the regions that were suitable for water birds but lost their suitability when the wetland dried out. These areas are crucial for water bird’s conservation. Satellite data determined these areas with acceptable accuracy.  相似文献   

17.
Shengjin Lake is the only national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n Anhui Province with rare wintering waterbirds as the main protection obje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number of rare crane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aking the Shengjin Lake natural wetlan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sponse of crane population to land use change, which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ran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 use of Shengjin Lake by referring to the eight periods of 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1986, 1990, 1995, 2000, 2004, 2008, 2011 and 2015) and using ERDAS and ArcGIS tools. The diversity of bird habitats in Shengjin Lake nature reserve wa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are cranes from 1986 to 2015,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cranes in protected area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cranes land use types and climate changes. The type of land of Shengjin Lake nature reserve was relatively small change in the early years in 1986. It was a relatively large change in the type of land, and the number of cranes had a significantly reducing in 1990s. It until 2000, the number of rare cranes had a slight rebound; however from 2012 to 2015, the number of cranes had dropped again. It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cranes about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reeds mudflats, mudflats, marsh land and paddy fields in the wetland.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地带地类复杂,混合像元现象严重,湿地信息的自动提取难度较大.针对该区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的特点和难点,选取多伦县大仓乡地区的TM遥感数据,先采用NDVI阈值提取出水体,并利用水体形状特征(如面积s、周长p、形状指数k等)对水体类型进行提取;再尝试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LSMM)提取去除水体后的湿地信息,并以SPO...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河西走廊的湿地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1973年、1990年、2000年及2006年前后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4 132.38 km2、13 299.44 km2、12 519.88 km2和12 312.38 km2,近30 a来减少了12.88%(共1 820.00 km2),动态度为-0.39%。其中,自然湿地资源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不断加大,以沼泽湿地减少最为显著;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增加迅速,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上升,各湿地类型比例差异减小,各类湿地分布趋于均匀。气温、降水、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是河西走廊湿地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选择高分遥感影像的时相是利用高分遥感影像精确定位湖泊河流湿地自然边界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没有或缺少水文观测数据的情况下,依据河流湖泊湿地的定义,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河流湖泊湿地边界定位的高分遥感影像时相快速选择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