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滨海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等资料整理分析,以工程勘察钻孔资料为验证手段,确定了滨海地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中期部分深切古河道的空间分布,并对其历史成因进行了推测;结合深切古河道的特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对其在工程建设中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江苏南部滆湖成因演化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为民  李端璐 《江苏地质》2006,30(2):106-111
借助高速公路勘察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江苏南部滆湖地区第四纪晚更新世土层空间的展布特征。据此认为,晚更新世晚期在常州西存在北东走向的古长江汊流河谷,滆湖是连接该河谷的古河道所在地。湖区钻探水下发现宽达300m的北东走向全新世古河道,进一步说明河道淤塞是形成现今滆湖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以54个浅层新钻孔和多个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物粒度、薄片、微体古生物、孢粉、14C测年及静力触探等资料,分析了鲁北平原晚第四纪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类型,总结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演化。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盛冰期到冰后期,受地势、气候条件控制的黄河河道迁移和海水进退是影响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南北地层结构差异明显,发育古河道、湖沼、黄土、三角洲、潮坪和滨浅海等沉积类型,其中古河道分布面积最广,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期。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早期,受干冷气候影响,发育第Ⅰ期古河道,小清河以南沉积黄土层;早全新世晚期至中全新世,气候转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形成海侵层和三角洲,内陆地区继承性发育第Ⅱ期古河道和湖沼沉积;中全新世末期或晚全新世以来,受黄河泛滥影响,沉积第Ⅲ期古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层结构和沉积物分布的研究对于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选择合适的地震激发层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琼州海峡古河道及其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稳定性,利用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开展了海峡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在地震反射层Ⅰ和层Ⅲ之间埋藏着两条古河道,沿现今海槽两侧的岸坡区发育。北侧古河道沿海峡北侧岸坡灯楼角至海安港一线发育,呈弧形绕雷州半岛西南玄武岩台地分布。南侧古河道分布于临高角至东水港一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它们具有形成较晚的年代学特征。北侧古河道形成年代至少晚于中更新世,南侧古河道可能为全新世。古河道几何特征分析显示其具有北缓南陡的不对称"U"型几何特征。按照钻探资料,古河道填充物具有软土、砂层互层沉积特征。因此,在地震、海浪和潮流及重大工程建设施工等外部动力联合作用下,古河道极易触发顺层滑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质灾害。使得古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成为跨海通道无法规避且必须解决的地质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构造运动与古河道变迁对广佛经济圈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平面升降、古河道变迁与新构造运动的规律,并探讨了广佛经济圈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议更好地利用淡水资源,建设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舟山群岛和长江口邻近海域埋藏古河道水文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揭示舟山群岛和长江口邻近海域埋藏大量古河道。对埋藏古河道断面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河流计算公式得到埋藏古河道相关水文环境参数值。然后应用最新河型判别方法,分析判别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和冰消期研究区埋藏古河道的河流类型为辫状型;并分析得到研究区古河道的宽深比(F=22.22)、悬移质含量(M=10.10%)、河道弯曲率(P=1.52)、河曲波长(L=1 647 m)等古水文泥沙环境参数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狼山山前台地成因及其新构造运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狼山地处阴山造山带西段、河套断陷带的西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狼山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构造抬升强烈。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狼山的构造隆升对深入了解河套断陷带的形成演化机制及其隆升过程对河套盆地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狼山山前翁格勒其格和乌兰敖包台地的沉积学、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T1台地形成于47.4 kaB.P.,其沉积物为晚更新世河套古大湖沉积;T2台地形成于69 kaB.P.,其沉积物可能为黄河流经狼山山前的冲积物。台地特征的分析显示,狼山山前台地主要由构造抬升形成,两级台地记录了狼山晚更新世晚期(Qp3-2)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69 kaB.P.到47.4 kaB.P.翁格勒其格和乌兰敖包地区的隆升速率分别为1.34 m/ka和1.25 m/ka,47.4 kaB.P.以来分别为0.81 m/ka和1.18 m/ka,狼山南段(翁格勒其格地区)构造抬升有减小的趋势。晚更新世晚期(Qp3-2)以来由于狼山的快速隆升,导致黄河河道不断东迁,河套平原的古河道是其迁移的证据。狼山山前湖岸阶地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晚更新世晚期河套地区发育统一古大湖。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藁城市滹沱河河道剖面(GCA)进行了地层岩性及沉积年龄的研究。根据剖面地层特征及年龄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河道剖面年代地层框架,并推算出各沉积阶段平均沉积速率,为滹沱河平原段古河道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河流沉积规律等研究提供详细可靠的时间标尺。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揭露了距今约3万年以来的沉积地层。以埋深880cm处的不整合面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地层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1.35ka,平均沉积速率为0.78mm/a;下段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的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30mm/a。两段地层之间存在约6ka的沉积间断,这一发现对于重建研究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以来潍河古河道沉积及其对现代咸水入侵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莱州湾潍河古河道沉积区选取4条典型的地质剖面,对典型钻孔岩芯进行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100余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潍河晚更新世以来古河道的沉积特征。沉积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潍河以东古河道砂层厚30-50m,连续性好;潍河以西古河道砂层厚度小于20m,连续性较差。沉积特征的不同导致潍河以东地区咸水入侵发生早,后期变缓,为上淡下咸二层水文地质体;潍河以西地区咸水入侵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大规模的入侵,沿古河道入侵距离可达9-10km,为淡-咸-淡三层水文地质体。研究古河道沉积与咸水入侵的关系,为咸水入侵的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东麓与平原地区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西山东麓的周口店、北安河两地区附近的上新世唐县期山麓侵蚀剥蚀面的变形,和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洪积扇扇顶及山麓线在两地的高度差,以及晚更新世清水期永定河、大石河的侵蚀谷在毗邻山麓的山前平原埋藏深度的差别,加上永定河古河道位置的移动顺序和永定河冲积扇位置的迁移等多项标志,证明除了山地与山前平原之间存在差异性升降运动之外,山地内南部周口店地区与北部北安河地区在抬升幅度和速度上也存在差别,后者大于前者,而且自中更新世以来这种差别日益显著.山前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主要寒冷阶段.古河道和新老洪积扇都证明,山前平原北部存在向南翘起的趋势.从北京西山出现的这种新构造活动的差异特征,推测存在来自太行山南部向北推挤的新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1.
古滦河冲积扇研究的关注点更多在全新世,对其更新世的演化与变迁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根据古滦河冲积扇上PZK10、PZK20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沉积学、测井沉积学、岩芯色度分析等,对古滦河冲积平原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冲积扇体的规模以及迁移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PZK10孔揭露了上新世时沉积的巨厚洪积成因“泥包砾”地层,早更新世时发育两个冲积扇-湖相旋回,中更新世时发育辫状河沉积,晚更新世发育湖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PZK20孔上新世沉积了一套巨厚“泥包砾”层,早更新世为扇前平原-辫状河相沉积,中更新世为辫状河-冲积扇相沉积,晚更新世为辫状河沉积。古滦河发育两期冲积扇,第一期为早更新世早期,在沙流河镇一带出山口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冲积扇;第二期为早更新世中期,古滦河在现今丘庄水库一带发生分流,在丰润区一带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扇。中更新世,第一期冲积扇开始萎缩,第二期冲积扇继续发育,形成巨厚砾石层;晚更新世,古滦河在迁西县城以北发生袭夺,东流迁移出研究区,在西峡口进入迁安盆地,形成以西峡口为顶点的冲积扇。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南部旱更新发育的两条古河道都进入杭州湾海域,预测其可能在大、小洋岛西南方向通过、建议大、小洋山的开发利用钱塘河古河道淡水。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年3月6日的TM数据以及1981年4月21日的MSS数据对静海县0~30m以内地层的古河道分布进行了解译,通过研究,发现古河道埋深在8.0m以下,属浅埋古河道类型,流向由南向北,走向N、NNE,平面上可划为三条河道带,总体上呈现出平原区辫状水系特征。按地层埋深推断古河道的形成发育时间,浅埋古河道带可划为二期,大致以26m为界,以下为第一期古河道,分布在②带,属南运河和黑龙港河上更新-全新世早期的废弃的古河道。埋深8.0~26.0m的古河道为第二期古河道,为早全新世古河道。静海县第一海相层开始沉积,充填和掩盖了所有古河道。早全新世低潮坪时期,冷期时也有河流摆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为代表的古宽谷,它们呈线状连续分布,与现今河道大致平行,是清江下游河道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古宽谷内的代表性河流阶地年龄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梳理出河流演化过程的时间序列。从清江下游的双底谷中谷和其中的河流阶地的系统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阶地物质光释光年代测试方法,重建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清江下游大致的河流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山地河流演化存在去直取弯、袭夺归并和变换的特点,指出地壳差异隆升是导致河道变迁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河流演化过程的研究探讨岸坡稳定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盛海洋 《地质科学》2008,43(3):445-470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和系统取样,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本文首次对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岩石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做了深入的研究。对黄河干流、白河支流和黑河支流水系的河道堆积岩石的典型剖面的研究,表明更新-全新世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水系的沉积物也不尽相同,反映出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发育过程及空间上的差异。对冰川堆积终碛垄测年等研究反映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几次较强的寒冷事件,并划分出4套冰碛层。综合前人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14C、TL、OSL和ESR等同位素测年资料,将为进一步提出研究区晚新近纪年代地层的划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晚松山时南黄海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一个海侵序列的三角洲层序。在海侵进程中三角洲的进积速率与海水进侵速率基本平衡。南黄海晚松山时古长江三角洲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闽隆起带在早期第四纪仍然是继承晚第三纪的一个构造上的隆起及地貌上的屏障,它制约着古长江流向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19.
巢湖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巢湖周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物、孢粉、~(14)C年龄、古文化考古等方面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并利用TM卫片进行图像处理,提取出植被情况及其土壤含水量情况等特征,同时结合古遗址点的布局分布特征与古河道的关系进行信息复合,以及根据历史记载资料,巢湖是由于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确定巢湖自当初形成时的范围和演变到现在的湖盆形态过程,巢湖自形成后,面积逐渐扩大,由于气候、构造和泥砂的淤积以及人类在近代的大量围湖造田而逐渐萎缩成为现今的形状。  相似文献   

20.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渐新统一更新统陆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自渐新世以来的隆起过程和幅度,盆地主夷平面形成于中中新世以后,上新世以前,该盆地中新世山旺生物群及上新世Cyprideis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显示了青藏高原中新世夷平作用这后的再次隆升并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西部生物组合由中新世晚期类似于现代江南山地的种类转变成为上新世以适应咸水环境为优势的组合,形成了西部内陆强蒸发的干旱环境,生物分异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库木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含化石层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表明20-30ka以来高原存在一次幅度超逾百米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