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老挝的煤炭资源以褐煤为主,烟煤次之。烟煤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乍奎组(Cz)、中二叠统南康尚组(P2nk)、上三叠统。褐煤产于新近系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沙拉湾(Samvane)石炭系烟煤成矿远景区,万荣(Vang Vieng)中二叠统烟煤成矿远景区,丰沙里(Phong Saly)-孟赛(Muang Xay)上三叠统烟煤成矿远景区,南塔(Nam Tha)新近系褐煤成矿远景区,桑怒(Xam Nua)-孟佩(Muang Pek)中新统褐煤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样品采自伊敏褐煤盆地中一个因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烟煤区,包含了从褐煤到瘦煤的变质系列。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煤的含氧基团在褐煤阶段已开始消失,烷基和芳环同步增加,在R°=1.10%时达最大值。顺磁共振自由基浓度和X-衍射参数La/Lc介于区域变质煤和岩浆接触热变质煤之间,芳核外官能团的热演化超前于芳核骨架及R°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煤结构与煤变质程度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煤大分子结构的芳香性和缩合程度,查明了由褐煤到低变质烟煤,从低变质烟煤到高变质烟煤,再到无烟煤,煤结构变化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可以根据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划分煤变质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海拉尔盆地寻找烟煤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采用地质、地球物理、物化测试等方法,判别了煤变质阶段;研究了含煤地层、控煤构造和煤变质作用类型;指出了烟煤赋存层位和区域;提出了20个烟煤预测区。   相似文献   

5.
伊敏盆地五牧场煤变质作用及煤层气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敏盆地五牧场区大磨拐图河组煤变质梯度△R°m/100=0.54%,从褐煤到贫煤均有发育。地震资料和围岩蚀变证实在大磨拐图河组之下发育一小型岩株,其埋深为2000m左右。岩浆热力引起的高温低压变质条件导致煤中孔隙裂隙的充分发育。含煤段之上厚300m的泥岩有效阻止煤层气的逸散,煤储层可具有较高的含气饱和度。五牧场区烟煤储量丰富,单层煤厚度多在2m以上,煤累计厚度达30m以上,富煤带与中变质煤区大部分重叠。煤层埋深350m~1000m,倾角在15°以内,具备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磊  田苗苗  曾世攀  郭鲁成  卢硕  唐俊 《岩土力学》2022,43(11):3015-3026
中国包含多种煤阶煤层,由于煤质、地质条件等差异,不同煤层中的水分赋存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性。煤阶、饱水度作为影响液氮低温致裂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分别选择褐煤、烟煤与无烟煤3种煤阶煤样,并制备得出饱水度分别为0%、33%与99%的煤样进行液氮溶浸处理,使用摄像机定点拍摄、观察煤样表面宏观裂隙处理前后的演化规律,并对煤样进行氮气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氮溶浸后褐煤因产生的一条与多条贯穿裂隙发生整体结构上的断裂,烟煤表面有新裂隙产生,原生宏观裂隙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无烟煤表面宏观裂隙无明显发育;煤样饱水度越高,液氮的致裂增透效果越显著;液氮溶浸对3种煤阶煤样的致裂增透效果关系为:褐煤>烟煤>无烟煤,在完全干燥状态下,由于热应力不足以破坏颗粒间链接,烟煤与无烟煤的增透效果近似相等;对于褐煤,液氮溶浸处理对完全干燥状态下的煤体即产生有效致裂,渗透率平均增幅高达559.35%,对于烟煤,在饱水度为33%和99%的状态下,液氮溶浸对煤体具有明显致裂效果,渗透率平均增幅分别为330.60%和448.77%,对于无烟煤,在饱水度为99%的状态下液氮溶浸处理才能对煤体产生有效致裂,渗透率平均增幅为185.53%。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于煤质分类的研究,虽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沿用着很简单的分类法,把煤种分为无烟煤、半烟煤、烟煤、褐煤。这种落后的分类法,已远不能满足我们国家正在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需要。近几年来,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分类法,根据煤的化学成分,煉焦性能及技术加工特性诸条件,将煤分为泥炭,褐煤、长焰煤,瓦斯煤、蒸发肥煤,煉焦  相似文献   

8.
伊敏五牧场区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冰冰  池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34-36,86
伊敏五牧场区存在着从褐煤到贫煤完整的变质系列,其主要煤变质类型为接触变质.在本区煤系地层底部有一酸性侵入岩体,该侵入岩体是引起本区煤变质的直接热源,它提供了褐煤向烟煤转化的热动力.本区出现的隐爆角砾岩也是受热不均匀或热叠加造成煤类复杂多变的原因.区内构造十分发育,构造条件是煤变质的又一主要因素.研究该区煤变质规律对伊敏煤田及海拉尔褐煤盆地烟煤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样品采自伊敏褐煤盆地中一个因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烟煤区,包含了从褐煤到瘦煤的变质系列。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煤的含氧基团在褐煤阶段已开始消失,烷基和芳环同步增加,在R^O=1.10%时达最大值。顺磁共振自由其浓度和X-衍射参数La/Lc介于区域变质和岩浆接触热变质煤之间,芳核外官能团的热演化超前于芳核骨架及R^o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褐煤与烟煤的瓦斯成分资料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褐煤与烟煤的瓦斯成分资料报道席维实(云南煤田地质局昆明655000)1978~1988年,我省三个地质队在9个矿区的地质勘探钻孔中采集烟煤瓦斯样200余个,褐煤瓦斯样50多个,大部分采用解析法(改进的CEREHAR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瓦斯成分。...  相似文献   

11.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砷是煤中常见的有害微量元素,由于其丰度较低,定量研究其赋存状态一直很困难。近年来,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方法对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砷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包括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总体上,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但在不同的煤样品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②一般而言,煤中大部分砷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中,含砷黄铁矿中的砷含量与黄铁矿的成因或类型有关。煤中的砷酸盐态砷主要与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共生;硅酸盐态砷主要进入粘土矿物晶格。③在砷含量较低的煤样品中,有机态砷含量较高,其中在褐煤和低煤级烟煤中,可提取出与腐殖酸和富里酸结合的砷。当前还难以确认有机态砷的化学结构。④贵州特高砷煤中砷的赋存状态较为复杂,在某些样品中与氧结合的有机态砷为主要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中国高含蜡褐煤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分布及赋存特征,对典型省份的高含蜡褐煤进行了煤岩煤质特征分析,并研究了褐煤Eb,d与煤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我国高含蜡褐煤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以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主,苯萃取率分别为1.92、3.94,代表省份有云南、内蒙古、广西、吉林;侏罗纪白垩纪也有分布,但褐煤蜡产率很低,苯萃取率最高仅为0.55%,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南;褐煤Eb,d与挥发分、H/C值、H/N值、稳定组呈现正相关;并提出了我国在富蜡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镇安盆地2705号钻孔的5个样品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泥炭与软褐煤区分指标是:M_t—65%、M_ad—12%、V_daf—63%、C_daf—5%、Q_b.daf—26.59MJ/kg、R°—0.28%。同时,对两者的物理性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前言众所周知,在石墨矿床、无烟煤田及石墨化地层上,往往可观测到较强的自电异常.对含炭地质体自然极化机理的研究,并未取得明确的结论.A·C谢苗诺夫指出:石墨矿床和煤系产生自然电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赋存有硫化矿物;??斯维什尼科夫认为:石墨等矿床在本质上具有另外一种电化学性质,其自然电场形成机理不同于金属硫化矿床;邓涛声对石墨矿体自然极化的机理也作了初步研究. 本文根据含炭地质体中通常含有黄铁矿物的特点,结合石墨、无烟煤、烟煤、褐煤、炭质页岩的导电性及电极电位的观测资料,探讨了含炭地质体的自然极化机理.在风化环境中,黄铁矿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辖区内赋存、分布的褐煤资源形成于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但由于煤层顶底板岩石固结程度差,建井开采时井巷变形严重,维护困难,致使大量褐煤资源未得以开发利用。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褐煤含煤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呵采煤层顶板以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岩石致密,透气性差。褐煤本身透气性好,燃点低,没有粘结性,挥发分高.受热容易膨胀破裂,诸多因素都表明适合采用煤炭地下气化的开采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我省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和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研究,为今后褐煤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美国粉河盆地煤层气商业开发的成功,褐煤盆地煤层气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昭通褐煤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分析煤层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厘定了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对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昭通盆地褐煤演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且大量孔裂隙被水充填,煤层含气量低,预测埋深150 m煤层气含量为1.45 m3/t,埋深500 m煤层气含量为2.00 m3/t。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地质因素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构造地质特征、煤层顶板岩性及封闭条件等。由于褐煤煤化程度低,煤层生气量少,加之盆地内煤层埋藏深度不大,易遭受氧化,致使煤层含气量较低,但盆地内煤层厚,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大,单位面积内煤层气资源丰度高,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同时盆地沉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煤层顶板为粘土及砂质粘土,封闭条件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西欧的煤田(不包括泥炭田),集中地生成于两个地质时期。一个是石炭纪,产烟煤与无烟煤;另一个是白垩至第三纪,多产褐煤与黑色页岩。最主要的煤炭资源形成于石炭纪。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的褐煤资源极为丰富,占全省已探明煤炭储量的75.7%,绝大部分可露采,是煤化工业比较理想的原料.云南的褐煤具有八大特点:一、褐煤资源分布广 全省有83个县的104个山间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第三纪褐煤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李鸿磊 《贵州地质》2016,33(3):225-229
为了揭示戴家田井田瓦斯赋存规律及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基于井田瓦斯地质资料与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分析了构造及其演化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表明:戴家田井田瓦斯赋存严格受构造控制,其构造形态是一个轴向SW向的不对称向斜,北西翼宽缓,倾角9°~34°,发育一组共9条断层,且切割含煤地层,次一级褶曲宽缓且波幅很小;而南东翼陡峭,一般倾角为12°~51°,其受三组断层严重破坏,断层极发育,构造复杂,致使瓦斯赋存条件由轴部到两翼逐渐变差且北西翼好于南东翼。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褐煤资源丰富,第三纪褐煤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计有第三纪盆地237个,经工作证实,赋煤的有104个,零散分布于全省。盆地内含煤地层时代分属老第三纪渐新世、新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以中新世和上新世为主。各盆地含煤性不同,其中有赋存巨厚煤层者,如昭通、小龙潭、先锋盆地赋煤最厚,分别达194米、223米、262米。在云南所处的三大构造单元内,三江褶皱系区属喜山期新成山系,地壳变动剧烈,聚煤条件差;扬子地台区地壳较稳定,喜山运动影响不强烈,聚煤条件好,主要褐煤盆地皆成于此区;华南褶皱系区性质介于上述二区之间,尚未发现较大的聚煤盆地。褐煤的形成,在盆地内受基底起伏、盆缘地貌、盆缘水口、同沉积断裂、基底岩性等控制。均衡沉降盆地初期成煤限于低洼部位,中后期逐步扩大,残山残梁旁侧富煤;不均衡沉降盆地煤形成于非断陷一侧的浅部缓坡地带。盆缘地貌不规则时,弯凹部位是聚煤富煤的良好部位。盆缘水口形成冲洪积扇,不利成煤。基底为碳酸盐岩的常赋存有厚至巨厚煤层,基底为花岗岩类的赋煤薄而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