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煤岩学和煤化学方法,对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的煤相组成、泥炭沼泽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将煤相划分为还原相和氧化相。它们具有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二_1煤层由3~4个周期性相序构成,反映了成煤沼泽由森林沼泽向草本或草本木本混生沼泽的演化过程。这种相序可能代表一种滨海平原环境下的聚煤特征。二_1煤属贫营养的雨成凸起沼泽,基本上为原地堆积成煤。二_1煤层形成于淡水泥炭沼泽,但其顶部曾受过半咸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2.
济源煤田下冶勘探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西部山区。该区为一单斜构造,主要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等,地层倾角7~14°。共含六个煤组,14层煤,煤层总厚6.50m,其中可采煤层总厚3.17m。一_1、二_1、二_4、七_1为主要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但偶见可采点,如二_5、二_3、一8~2、一_2煤等,煤层多而  相似文献   

3.
河南新郑矿区山西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郑矿区山西组形成于海退环境,自下而上由滨岸海退旋回和二个不完整的三角洲旋回组成、二_1煤是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河口纵向砂脊上的潮坪泥炭沼泽沉积,由于纵向砂脊呈南东向排列,厚煤带也呈南东向展布。二_1煤形成后,高建设性浅水三角洲继续快速向东南方向推进,在下三角洲平原顶部形成了二_3煤。  相似文献   

4.
焦作地区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太原组由潮下浅海、障壁岛、泻湖、潮坪等沉积环境组成,并发育风暴沉积的灰岩和砂岩。Ⅰ_2煤和Ⅰ_5煤是本组的主要煤层,系形成于广阔的潮坪泥炭沼泽环境。山西组由潮坪、海滩脊和三角洲平原等沉积环境组成,Ⅱ_1煤层是本组的主要煤层,厚度大、分布广、煤质低硫中灰。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青海省天峻县聚乎更煤矿区南部煤炭预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对烃源岩分布特征和烃源岩生烃过程的模拟研究,认为青海省聚乎更煤矿区煤系烃源岩主要有3种:煤、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层主要分布在木里组上段,以下_1煤和下_2煤2层巨厚煤层为主要代表;暗色泥岩贯穿于木里组上段、江仓组下段、江仓组上段;油页岩主要分布江仓组上段。煤系烃源岩有2次生烃过程,分别为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古近纪早期,前者为主要生烃期,后者为次要生烃期。  相似文献   

6.
河南山西组二_1煤古泥炭沼泽的类型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山西组二_1煤成煤古泥炭沼泽的类型及演化可明显地分为3个区:豫北区,二_1煤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的淡水森林泥炭沼泽;豫西西部区,形成于泻湖海湾演化来的半咸水草本和森林泥炭沼泽,底部分层成煤植物为草本,煤层形成于最大海退期,结束于一次短暂的海侵;豫西中东部区,形成于潮坪演化来的淡水森林泥炭沼泽,上部分层形成于半咸水泥炭沼泽,结束于一次短暂的海侵。  相似文献   

7.
庇山矿区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二_1煤,二_1煤具分叉、合并现象,对比困难。1983年在二_1煤中发现粘土岩夹  相似文献   

8.
张坤  柳蓉  刘招君  张超 《世界地质》2017,36(3):903-912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及岩芯观察,岩石矿物组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工业分析等资料,对梅河盆地梅河组上含煤段煤与油页岩成矿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油页岩与煤相比,具有较低的挥发分及有机碳含量,较高的灰分。煤层顶板油页岩与煤层底板油页岩相比,具有较高的挥发分及有机碳含量,较低的灰分。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2型,其中,煤层底板油页岩主要为Ⅰ型,煤层顶板油页岩主要为Ⅱ_1-Ⅱ_2型;煤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Ⅲ型。梅河组上含煤段发育于盆地萎缩阶段,含煤、油页岩岩系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浅湖-沼泽沉积环境,煤与油页岩的成矿序列形成于与沼泽有密切成因联系的浅湖环境,主控因素为浅湖时期的湖平面或沼泽时期的潜水面。  相似文献   

9.
陆相的珲春组含煤岩系下含煤段19_3煤层在局部区域显示强还原性质。文章从煤质煤岩特征、成煤环境、煤相等方面。提出可表征低变质长焰煤强还原性质的煤质、煤岩参数,探讨了陆相含煤岩系中强还原性煤形成的大地构造、古地理和煤相条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内二_1、一_1煤层为肥煤~无烟煤,煤等变质线倾角大于煤、岩层倾角,煤类围绕岩浆岩呈环状、弧状及条带状分布。据煤变质理论,该区以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用回归分析评价B2煤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地质概况吴桂桥井田属于豫南确山煤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层35层,其中可采煤层22层,主要可采煤层7层。位于煤系下部的B_2煤层相当于豫西的二_1煤,是本区最主要的可采煤层。对影响B_2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以往多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本文拟通过3个原始资料:侵入B_2煤的火成岩厚度、山西组内砂岩厚度和山西组地层厚度,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其对B_2煤厚的影响程度,并作出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临沧地区帮卖盆地含铀煤中锗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帮卖盆地是一个不对称山间向斜盆地,其基底为海西·燕山期(γ~3_4-γ~2_5)花岗岩体。盖层为新第三纪的含煤碎屑岩。锗矿体大部分存在于N_1~2煤层中。含铀煤主要为变质程度低的褐煤,属于半暗-半亮煤、暗亮煤及亮暗煤。锗在煤中的存在形式:1.主要为腐植酸锗络合物及锗的有机化合物;2.一部分呈吸附状态;3.极少数呈类质同象。  相似文献   

13.
文中简介了嵩山地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其特征;分析了该区荥巩、偃龙两煤田的二_1煤层底板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从而论证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正确认井温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清丁集矿区B组煤层的沉积环境及其赋存规律,对井田内3个补勘钻孔中142件煤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特别对硼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从4-1煤至8煤硼元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B组煤层沉积在以咸水为主导的多变环境下,且大部分煤层沉积在半咸水—咸水的环境中;多变的沉积环境致使B组煤中部分煤层出现分叉与合并现象、其厚度较薄且间距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东光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矿区地质资料及测井成果,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煤质分析等方法对煤层进行综合对比。准确判定了该区可采煤层6煤、14煤、16煤、21煤、23煤、27煤及其相应标志层B3、B4、B6、辅1、辅2、B7、B9,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对淮南丁集煤矿A组煤18个煤样、9个顶底板样品中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丁集煤矿A组煤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其中元素Tm是邻区淮北煤和中国煤中近10倍。且LREE明显富集,HREE相对亏损,既较明显的负异常,说明成煤沼泽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大,且1煤到3煤受海水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煤相及相关地球化学特征,是指示古泥炭沼泽条件的重要标志。基于木里矿区义海煤矿下_1煤层的显微组分特征、煤相和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结果,对该煤层的煤相及古泥炭沼泽演化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下_1煤层垂向显微组分含量构成5个演化旋回,对应煤相演化的5个阶段。时间序列上,下_1煤层的沼泽水体的水介质条件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且这种波动式变化与煤相阶段及煤岩组分垂向分段存在一定的吻合,第Ⅰ、Ⅱ阶段水动力条件经历了由弱变强的演化过程,第Ⅲ~Ⅴ阶段水动力条件由弱至强再减弱的演化趋势,阶段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绍深 《地球化学》1982,(2):213-216
为了满足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对煤和干酪根中某些特征微量元素的分析需要,本文制定了煤和干酪根中镓、铟、锗、铜、钒、镍的直接光谱定量测定方法。一、实验条件试验部分1.人工基体及标准试样的配制 用光谱纯试剂配制煤和干酪根人工基体,其中碳60%、SiO_215%、CaO10%、MgO5%、A1_2O_34%、NaCl3%、KCl1%、Fe_2O_3 1%、S1%。然  相似文献   

19.
贵州兴达井田含煤9-17层,其中K1、K2、K3、K4四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依据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形态与煤层顶底板以及上下标志层间的组合关系,对井田的煤岩层进行了对比。该井田K1煤层常分叉为K1上、K1下两个分层,其直接顶板高视电阻率异常,三叠系至K1煤层组间自上而下的缓坡状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含煤地层与三叠系地层划分依据;K2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下距长兴组灰岩标志层10m左右,煤层本身高伽马异常;K3、K4煤层及其底板具较高的自然伽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哥伦布拉普查区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苏拉特盆地内。研究表明:普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纪Taroom组及Juandah组,含煤11层,可采10层,其中2_(-1)、4、8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除了依据煤层自身特征、标志层、层间距特征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地球物理特征、煤质和岩矿鉴定等综合手段对各煤层进行了对比,加深了对研究区地质特征的认识,为研究区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