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D法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一种以SD动态分维几何学为理论,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的储量计算方法;SD法适于不同矿种及矿产勘查开采各个阶段,是储量计算、矿业评估评审的一种工具;它创造性的提出精度概念,对所计算的结果以及施工工程数进行预测;通过对SD法与传统法在单工程矿体圈定、计算范围、品位厚度计算方式、特高品位处理及图件输出等方面的对比,对SD法计算系统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说明,实践证明,SD法能较好的适用于金矿勘查区的储量计算.  相似文献   

2.
SD法在湖北大冶鸡冠嘴铜金矿床资源储量核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D法是一种全新的储量计算和审定方法,是我国使用的三大储量计算方法(传统法、克里格法和SD法)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指示和要求,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恩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对矿区的13条勘探线、20个矿体、16个中段的资源储量运用SD法进行了全面的复核计算,成功地确定了鸡冠嘴铜金矿矿床-160~-170 m、-170~-470 m、-470 m以下铜和金的保有储量.  相似文献   

3.
SD法是一种全新的储量计算和审定方法,是我国使用的三大储量计算方法(传统法、克里格法和SD法)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指示和 要求,三门峡金渠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恩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对河南省灵宝市金渠金矿区的6条矿脉、10个矿体的资源储量运用SD斜曲面法进行了全面的复核计算,有效地确定了各矿脉和矿体的储量数值及其地质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4.
罗娟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4):488-491
SD法是20世纪末在我国诞生的一种全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及资源储量审定法,已被国土资源部推荐使用通过SD法在桐梓煤矿中山段煤矿资源储量估算中的运用,系统地介绍了SD法原始资料的准备、计算步骤和结果输出,总结出几点体会:该软件具有工作效率高,图表输出规范以及最终报告统一等优点,可极大地提高地质找矿信息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SD法估算东安金矿床5号矿体资源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明轩 《地质与勘探》2011,47(6):1177-1184
资源储量估算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和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SD资源储量估算和审定方法(SD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以SD动态分维几何学为理论,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适于不同矿种及矿产勘查开采各个阶段,它应用SD精度法,成功量化矿产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6.
SD法确定矿产勘查工程间距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矿产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主要有地质统计学法、SD法和经验法。SD精度具有度量地质可靠程度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功能,按照对精度的要求计算和预测工程间距。本文通过SD法对阳山金矿带311号脉工程施工间距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质统计学是70的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数学地质学科,由于它把数学,地质学和电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解决地质,矿业等领域中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结合地质统计学方法在支家地银矿和刁泉银铜矿储量计算中的应用实践,介绍了其计算过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对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9.
煤炭储量计算必要精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题的提出储量计算,根据其计算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整体估计(即对整个矿床范围内储量或平均品位或平均厚度进行估算)和局部估计(只对矿床内某一感兴趣的小区内的储量或平均品位或平均厚度进行估算)两种。勘探时不可能连续取样,因而难以准确  相似文献   

10.
SD(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和储量审定计算)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对传统法和样条函数法改进并与距离幂次反比法等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在储量估算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多金属矿多种元素共生的情况使资源量的计算变得复杂。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使用SD法和平行断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结果对比证明SD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多金属矿的资源量计算。  相似文献   

11.
《Geology Today》2001,17(3):82-89
  相似文献   

12.
《Geology Today》2001,17(2):42-47
  相似文献   

13.
《Geology Today》2001,17(1):3-7
  相似文献   

14.
15.
16.
What status for the Quaternar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status of the Quaternary, long regarded as a geological period effectively coincident with the main climatic deterioration of the current Ice Age, has recently been questioned as a formal stratigraphic unit. We argue here that it should be retained as a formal period of geological time. Furthermore, we consider that its beginning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Gauss-Matuyama magnetic chron boundary at about 2.6 Ma, rather than at its current position at about 1.8 Ma. The Quaternary would be formally subdivided into th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epochs. The global chrono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 table proposed is enclosed at the back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7.
《Geology Today》2003,19(5):158-1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