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该文介绍了国际岩石圈计划的研究项目、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未来及国际岩石圈计划与减轻自然灾害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并确定平衡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的重点,1994年5月23—27日,将在日本横  相似文献   

4.
为庆祝徐家汇-佘山地磁台建台116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4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联合发起。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美国、日本、芬兰、苏联、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香港的地磁专家、学者共95人。还有美国、法国、印度、智利、哥斯达黎加及捷克等国的有些专家因故不能参加会议,也寄来了论文或资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顾功叙致开幕词,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各种自然灾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说明了减轻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要求。文中介绍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计划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联合国通过 IDNDR 决议的过程和有关活动。最后作者对于在我国开展 IDNDR 活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于1988年3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四十多位构造物理学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第169号决议。决议确定1990年至2000年亦即本世纪最后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开展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简称IDNDR)的国际活动。其宗旨是通过国际上的一致努力,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这种基于共同减灾目的建立起来的广泛协作,简要地说,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一、会议目的和主办单位“国际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和实践:小型建筑和社区开发会议”于1984年10月8日至1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政府大厦(Vigyan Bhavan)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把从事减轻诸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研究和实践的建筑研究人员、社区规划师及其他有关专家集合在一起,着重讨论小型建筑、社区开发及农村开发如何减轻自然灾害的问  相似文献   

9.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学术讨论会暨IAG 成立125周年纪念大会于1989年8月2—12日在英国的爱丁堡举行。这次会议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界的一次盛会,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代表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米勒(Mueller)、副主席托尔格(Torge)和 Kautzle-ben、秘书长路易斯(Louis)以及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大地测量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代表共6  相似文献   

10.
11.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消防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消防协会等18个全国性学会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等共同参加的2005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于2005年3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与自然灾害相关学科的109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围绕我国2004年度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2005年度的发生趋势展开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2.
13.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ITWS)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的构成、地震与海啸信息的检测、海啸预警信息的发布,并介绍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阿拉斯加海啸预警中心。  相似文献   

14.
吕睿 《山西地震》2008,(1):37-39
地震预警系统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而且还可为震后的紧急救援提供依据.叙述了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以及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现状.简述了对城市构建地震预警系统的设想.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设规模更加扩大,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于7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大陆地震、应急与管理和地震保险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了一次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防灾减灾是当前社会各层面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正是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论坛”的定位在城市,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探讨了公共管理、突发灾害、人居环境与城市防震减灾的关系。得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单一灾种的减灾转向以防御为主的综合减灾的大观念。辅之于“论坛”的三个参观考察内容,展现出海淀区近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论坛”的举办对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用于地震预警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李江  朱小毅  徐志强  郑钰 《地震》2015,35(1):140-148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研究,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 但是, 这些地震预警系统中都是以秒为单位组织数据包进行传输的, 使得在使用P波前三秒数据进行τc-Pd计算时, 会出现一定的延迟, 尤其是当P波开始位置处于数据包的前半部分时, 延迟会超过0.5 s以上。 另外, 由于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在同一时刻只能输出一种采样率, 采集到的数据无法在同一时刻用于多种研究目的。 针对这两种情况,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地震预警的低延迟数据采集系统, 以100 ms的延迟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 有效提升了预警时间, 最多可增加0.8 s。 同时, 在系统中增加了同步多采样率输出, 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在同一时刻既可用于全球地震学研究(1 Hz), 又可用于常规地震台站观测(50/100/200 Hz), 提高地震计产出数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警系统作为一种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其必须具有两个性能:可靠性和时效性.可靠性要求有低的误报率、漏报率;而时效性要求系统的计算时间短、反应速度快.系统的可靠性和时效性需要反复测试.在特定区域,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对于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更是极其罕见,因此只有通过模拟地震的方式才能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有效的测试.目前还没有文献系统地介绍地震预警系统的模拟测试方法.本文提出了振动台模拟、信号发生板卡模拟和软件模拟三种测试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软件模拟的优点最多,唯一的缺点是不能测试系统的抗震能力.通过分析,本文建议首先在振动台上做少量几次大幅度地震波输入测试;之后使用软件模拟测试方法,将所有收集到的地震波序列和干扰波形输入地震预警系统,对其进行功能测试,以得到全面且经济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15年镇江市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但自该系统建成后,镇江地区未发生过中强震,使用方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确。地震部门对预警终端的增补也缺少相应的依据。通过计算台点间距及预警盲区的相互关系,认为目前该系统的布点是合理的。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镇江地区不同地点布设的地震预警终端最多可在地震动到来前2.5—13.1s发出有效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对本地区Ms5.0级以上的地震有效,对Ms6.0级以上地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警是人类进行灾害防御的科学前沿领域。本文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关于地震预警技术的专利数据,采用TDA和TI两大专利情报分析工具,结合二者的优势功能,对地震预警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展开多角度的专利情报分析,包括专利国家与地区分布、专利权人分布、专利申请逐年变化趋势等专利基本情况分析和专利矩阵、专利地图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