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有发 《内陆地震》1989,3(3):292-298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研究电磁参数预报地震的国家。早在1924年E.A.切尔尼亚夫斯基就在札拉尔—阿巴德采用大气电位方法进行观测,离测点120—150km处4.5级地震前4小时,观测到大气电位增高的现象,场强达100v/m。1948年10月4日土库曼首府阿什哈巴德7.2级地震后,苏联在地壳、大气层、电离层相继开展了介质电磁参数预报地震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地震电磁辐射()前兆是最有希望突破地震短临预报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苏联近十来年地震短临前兆的现场观测,室内实验和理论研究的观状。  相似文献   

2.
土库曼的科学家们正在为地震科学、为预报地震的强度、地点和时间作出贡献。这个位于中亚地区的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已开始在其西部有计划地建立地球物理和地震台网。1983年,土库曼加盟共和国西部地区曾多次发生地震。综合性的地球物理,水文化学和地震研究及观测正在该共和国的所有地震活动区进行,台站也正在监测地震前兆异常。土库曼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库尔班诺夫对塔斯社记者说,一个研究地  相似文献   

3.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29日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登载一篇题为《前兆现象多而无规律性》的文章,摘译如下:在大地震到来之前一定会伴随着某种前兆现象。因此人们认为"地震能够提前预报"。现在中国根据观测到的前兆现象成功地预报过地震。  相似文献   

4.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9年7月19日电,莫斯科地球物理学家巴尔苏科夫肯定,一旦观测到地震活动区岩石在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今天,苏联全国发明事业委员会把他的工作已作为一项发明正式注册。这位科学家在和塔斯社记者交谈时说,这一发现是在对苏联不同地震活动地区进行14年观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地震前,发现岩石  相似文献   

5.
《苏联科学院报告集》1979年第242卷3期刊载了凯列斯布洛克等人的题为《余震通量的增大是强地震的前兆》的文章,摘译如下(文中各图和文献均略):1.引起异常多余震的地震,是另一较强地震的前兆。这个假说产生于对一些地震目录进行研究之后。一般在分析地震序列时,余震作为平凡的现象而被排除。如果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则它们在预报强震时反而很重要。把这个假说格式化。我们将寻找 M≥Mo的地震前兆,这些地震在此被称为强震。余震  相似文献   

6.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探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3,23(3):43-50
针对地震短临预报面临的科学问题,分析研究了地震前兆(近场前兆、远场前兆和大尺度动态前兆)预报地震的物理基础;总结了地震短临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和同步耦合现象。高空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将有利于短临预报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理古佚书钞》收编的《三迤随笔》 《淮城夜语》 《叶榆稗史》等笔记作品中,分别记述了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依据多种宏观异常现象,预测、预报和预防了779年、1111年、1341年的大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和预防的,但需要加强宏观前兆机理的探索研究,揭示宏观前兆现象的物理本质,研发能够有效捕捉临震宏观前兆现象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精心设计地震前兆监测网格节点。通过网络,将连续监测到的各种信号,实时发送到地震监测中心,使用高速的计算机网络和云平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取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才有望对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实现预测、预报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据塔斯社杜尚别1979年6月13日电,古巴科学院副院长何塞·阿尔特舒莱尔教授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塔吉克斯坦(中亚共和国)在抗震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旨在预报地震的科学研究。这位副院长是率领古巴科学家代表团参观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并且了解一些自然科学学科,特别是地震学领域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主二辅"的预报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海域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成功的三种类型实例和研究和基于前兆现象复杂性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中期--短临预报可采用“一主二辅”的预报思路,即以地震活动为主,前兆异常现象为辅的预报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震又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几亿人在担心如果明天有大地震能预报吗?当前世界各国地震专家认为地震预报比癌症更难对付。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10万人死亡,减少40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大震前除微观异常以外还获得了大量的宏观前兆,广大群众发现和报告这些宏观异常现象是成功预报的重要内容。而唐山大震前也有明显的动物、井水等宏观前兆,但没能作出预报,为此我们应该汲取几十万人殉难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吉尔吉斯首府附近建成的地下地震实验室能够帮助吉尔吉斯的科学家掌握地球的脉动情况。这个中亚地区较大的监测地震前兆的试验场,装有苏式新型测量仪器。这些仪器能够记录磁场、地表电阻率、地下水化学成分和气体成分的微弱变化,提前显示岩层深部地震活动性的增强。对天山地层构造过程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说,吉尔吉斯的地震学家们已经能够很准确地预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专家们已得出结论:地震震中是沿地壳断层迁移的,而构造位移具有百年周期性。近几年来,吉尔吉斯地震学家们业已查明,在两条中亚较大断层——吉萨尔-科克沙  相似文献   

13.
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短临预报实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东  马文静 《地震》1995,(1):20-28
本文真实地再了1994年2月16日青海共和5.8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及对该地震的短临预报过程,同时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空间及种数上的分布特征。指出,在有一定前兆监测能力的地区,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或成功的短临预报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在苏联所有地震区就地震预报而进行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从83个台站组成的庞大的观测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大约40个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本地区的地震活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常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进行了分类。指出了由前兆物理化学性质而定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个特点、给定地区的地质条件和预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给出了数据分析的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根据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的几个地震实例。发现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讨论了能引起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可能机制。简短地叙述了苏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观测的精密自记装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零讯     
用电场预报地震苏联塔吉克科学家确认在地球内部发生的现象与大气中出现强电场之间存在着联系。科学院天体物理研究所和共和国国立大学的专家们以他们在电磁效应和电离层效应领域的研究而出名。共和国国立大学教授法特赫·哈基莫夫说:“识破地球高空电场扰动的秘密本身就很有意义,重要的是可以把这种扰动看作是可靠的地震前兆。”许多中世纪编年史的编者都提到了地震前夜间出现天光。  相似文献   

16.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能促使监督核武器试验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他们与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典的地震学家一起,已开始检验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国际试验。此项国际试验的技术负责人拉图什内向塔斯社记者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在奥布宁斯克建立了国际资料中心,该中心通过瑞典地震中心与华盛顿(美国)、斯德哥尔摩(瑞典)和堪培拉(澳大利亚)的此类地震中心保持联系。今天,此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检验计算机的工作状态,这些计算机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地震前兆现象的大量调查、前兆现象产生机制的研究、物理预报方法的采用,以及进一步推进有关前兆现象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据塔斯社莫斯科1980年7月4日电,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发言人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国土上有近300个观测站日夜监视着地球的活动。地震预报服务对苏联有重大意义:苏联有1/5的领土是地震活动带。莫斯科的地球物理学家到设在地震活动带的观测站去试验地震预报的新仪器。观测站有最新式的仪器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借助苏联发明的方法与仪器,专家们可以以相当高的准  相似文献   

20.
“低点位移”是笔者在研究邢台地区余震的地磁前兆时发现的一种地磁异常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于1972年总结出一种预报地震的方法,取名为“日变低点位移法”。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地震后,我们将这一方法在四川地区进行检验,发现低点位移异常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后来四川省地震局应用此方法作为重要的判据之一,成功地预报了松潘、平武7.2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